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登入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Forgot your Password?

 論壇首頁
 軍事討論區
 戰略戰史與國際關係
 以希臘悲劇的思想觀察政治形勢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次頁
作者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到第 頁,共 3頁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13/2012 :  14:01:08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The tragic vision of politics
Richard Ned Leebow
Cambridge, 2003



悲劇是什麼?悲劇就是讓人不開心的故事。人物遭遇可怕甚至是慘痛結局,通常令一般觀眾感到可惜和難過。

很多時,悲劇是為了刺激人們的恐懼而創作的,從而教化觀眾和導正他們的行為。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當時的人文和科學文化塑造了今天的歐洲。古希臘的悲劇作品,內裡的思想也普遍地影響當時和後世。

在這本The tragic vision of politics當中,作者Richard Ned Leebow分析了希臘悲劇的觀念,如何體現在國際關係的研究裡面。

Leebow挑選了三位主要的古典現實主義者(classical realist):修昔底德(Thucydides)、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及摩根索(Hans Joachim Morgenthau)。這三人都有一個特色,就是經歷過重大的戰爭。第二,他們的時代背景、社會文化和教育背景,均深受希臘悲劇思想影響。第三,他們皆以這種思想,分析了「戰爭」這種悲劇的成因。

在這本書的其中一章裡,作者歸納了古典現實主義的各種研究主題。

主題:Order and stability

現在的「新現實主義者」(neorealist)認為,「國內」(domestic)和「國際」(international)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在一個國家的內部,有著「政府」這個最高的權力機構。政府幾乎壟斷一切武力,足以執行法律和維持秩序,故此國內社會是一個和平的地方。

國際就完全不同,國家之間沒有更高權威。各國要謀求生存和發展,只能靠自身能力。欠缺最高權威的規範,一切得靠自身的能力維持。國際之間沒有「真正」的信任,而威迫利誘、條件交換、利益交換、以同盟嚇阻入侵、以優勢軍力侵佔他國、策反……這些物質化的行為,是國際社會的共通語言。

換句話說,現在的新現實主義者認為,無論在任何時候,「誰壟斷武力?」是一切問題的核心。

但是,古典現實主義者不認為是這樣。他們不認為國內和國際有著這種性質上的差別,也不認為誰擁有武力永遠是最核心的問題。

舉例古希臘的城邦,很多並沒有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也沒有警察部隊和司法機構。人們之間互相認識和互相信任,社會氣氛和平良好。遇到危難時,不會有警察前來拯救,但有熱心的鄰居協助。

社會和平與否,不在於有沒有政府管治或者壟斷武力,而在於社群(community)的凝聚力(cohesiveness)。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在希臘城邦裡,人與人之間的「共同聯繫」(communal bond)大多強烈。即使在城邦之間,nomos限制了它們的行為 (nomos,意指成文和不成文的共識、限定和約束)。亞里士多德的解釋是,法律和秩序必須要有「習慣的力量」(force of habit)才能有效達到。

古典現實主義者認為,無論在國家之內還是國際之間,社群的共同聯繫和凝聚力都是一種力量。

凝聚力的強弱,關係到國家的整合和分裂,社群的凝聚和撕裂,認同感與仇恨。以今天或近代的例子來說,具有強烈認同感的民族,跨越國界,自行形成社群。即使居住在不同國家,人們對民族的身份認同感可能遠高於國家,甚至鬧出獨立革命或加入另一個國家。即使國家的政府以武力禁制,也未必能阻止這種思想。

修昔斯底德,就不單止注意到國內政治如何影響外交政策,還有國內與國際的社會結構的轉變。他指出,雅典內部的煽動者,使國家的對外戰爭延長,更令本來稱得上是社群的雅典社會內部分裂成不同派系。同樣地,雅典內部的民主憲政制度、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也促成了國際關係的轉變。

除了上述,克勞塞維茨也注意到一國國內形勢如何影響到他國的社會結構。他說,法國大革命使法國得以建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夠動員人民為國家服務和戰鬥。民眾之間出現新的認同對象,那就是革命理想,和帶領他們的拿破崙。他們的熱烈支持,使本來是國內發生的思想轉變,轉化成對外的軍事行動。

橫掃歐洲的法軍,擊敗多國。其中普魯士被迫改革社會體制,包括實施徵兵制和開放平民申請軍官職位。

一個國家的侵略野心,其程度受限於國家與領袖的認同感。克勞塞維茨認為,普魯士的腓特烈一世和法國的拿破崙,同樣進行對外侵略,但野心的程度卻很不同。除了軍力不足以實施更大型的侵略之外,腓特烈一世認為自己是歐陸王公貴族的一員,搶奪更多領土是為了提高自己在這個社群的地位。假如無限制地侵略,不但在實際上做不到,更使他失去在社群中的地位。

拿破崙本來就不是貴族出身,他對任何社群的認同感也遠低於個人野心。或者,革命本身就是以整個歐洲皇室為敵的,假如他認同自己是革命中的一員,無限制的侵略可以使他在革命社群中得到無上的光榮。

對於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摩根索認為性質上是一樣的。無論是國際政治還是國內政治,都叫做「政治」。政治就是權力的爭奪(the struggle for power),政治是人們社會生活(social life)的一部份。

在很多國家裡,法律、慣例(norms)、制度、習俗、不成文規定、道德期望等等力量,把權力的爭奪限制在社會大眾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相對地,國際間的權力爭奪,其形式較不受上述力量的限制。舉例,18世紀的歐洲,本來是「one great republic」,歐洲各地的禮貌與習俗標準相同,又有著共同的法律、藝術和manner。當時的歐洲,就如同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的希臘一樣,恐懼和羞恥心、榮譽與公正的相同標準,限制了人們,尤其政治人物,的野心。

法國大革命破壞了這個共同標準。「反動」的保守派嘗試在拿破崙戰爭後恢復舊有秩序,但是效果有限。

人們可能認為,下一場大戰是發生在1914年,中間成功維持了99年的和平。但是,這段和平並不是以先前提及的共同聯繫和認同感維持的。「歐洲」這個「社群」已經崩解,且漸漸演變成民族主義高漲的鬥獸場。國家之間,產生自身的優越感和自大、歧視、仇恨、報復、壓迫等態度,接下來才是一般人熟識的軍備競賽、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30年代,在不同的意識形態,或者高漲的民族主義之下,各自有著不同認同感的蘇聯、德國、日本和意大利,又再度拒絕遵守國際秩序。這種態度,在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維持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蘇聯就保持至冷戰結束。

摩根索認為,同樣的觀點也適用於國內政治。在英國和美國這類strong society,慣例和制度限制了權力的爭奪。但是在納粹德國和史太林時期的蘇聯,由於它們是認同感薄弱的weak society,故此社會爭鬥和暴力遠較英美激烈。





~~~~~~~~~~~~~~~~~~~~~~~~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he dialectic, but the dialectic is interested in you.

~~~~~~Leon Trotsky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roubles, but troubles are interested in you.

~~~~~~SOCOM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Posted - 05/13/2012 :  21:17:32  會員資料 Send xk2008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很有趣的观点,值得探讨,有这么几点想法:

希腊文明到底多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西方文明?

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解释有些问题很矛盾。

例如说看希腊城邦史,尤其是两大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感觉可绝对不是社會氣氛和平良好

当时的希腊城邦国家地方太小,不具备条件建立常备军和中央集权,但是这不等于城邦内政治斗争和城邦外的冲突是一体的吧?

另外18世紀的歐洲很难说和平可言,但是君主国体制确实限制了政治家的野心。

摩根索的观点看他那本经典书好像解释有些问题。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13/2012 :  23:53:59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對於上述的主題,即order and stability,我個人有著如此疑問:社群當初是怎麼形成的呢?以歐盟為例,歐洲人有著近似的習俗和相同的宗教信仰,但並不能促成社群的誕生。歐洲整合運動,和歐盟的出現,文化背景雖然是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唯一的條件。蘇聯的威脅與美國的領導,造就了合作的環境。如此,各種整合制度,如歐洲煤綱共同體等,才能產生。共同的文化背景,才能夠發揮鞏固歐洲整合的作用。

真正能看到社群凝聚力的時候,其實是冷戰結束後的現在。蘇聯威脅消失,美俄中也還不是新威脅,歐盟內部又要面對「民主赤字」和歐元的危機。歐盟仍然存在,是因為過去幾十年培養下來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所致。換句話說,我認為凝聚力不可能憑空而來,而一定是過去的現實問題「迫」出來的。





~~~~~~~~~~~~~~~~~~~~~~~~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he dialectic, but the dialectic is interested in you.

~~~~~~Leon Trotsky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roubles, but troubles are interested in you.

~~~~~~SOCOM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13/2012 :  23:55:57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主題:balance of power

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一般有兩種意思。最常見的一種是指,各國之間的國力和軍力分佈向某一國傾斜時,其他國家便會加強武力整建,以及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較強的一國,以嚇阻其侵略意圖。第二種意思是指,各國之間國力和軍力的分佈情況。這裡談的是第一種意思。

現在的新現實主義者認為,當看到一國國力變得強大,或者戰爭中佔有優勢時,就應該聯合其他較弱的國家一起抗衡。

新現實主義者,引用了修昔斯底德的看法,認為互相恐懼是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其他戰爭的最主要因素。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之下,國家之間互相恐懼。看到有國家比自身更強大,就會想辦法拉攏其他國家一起抗衡,或者「先下手為強」發動「先制戰爭」(Preemptive war)。甚至,在別國尚未強大得無法戰勝之前,先發動「預防性戰爭」(Preventive war)以絕後患。

作者Leebow認為,新現實主義者「over learnt」了修昔斯底德的看法,將恐懼這一概念套用到所有狀況中 (SOCOM按:新現實主義是美蘇核戰陰影下的產物嘛!)。

照修昔斯底德所記載,斯巴達人進攻雅典時其實相當自信,並不見得人人都恐懼雅典。至於拉攏同盟抗衡威脅國,在這古典現實主義者看來,未必能夠嚇阻(deter)對方,有時更加會火上加油,促使侵略發生。

修昔斯底德指出,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雅典與Corcuyra同盟。但是,卻因為同盟關係而被拖入對Corinth艦隊的戰鬥中。斯巴達人本來並不想與雅典開戰,但由於其本身也是Corinth的盟友,故而也被拖入戰爭當中。

自大(arrogance)和才智(intelligence)也導致嚇阻失敗。雅典領袖伯里克利(Pericles)認為雅典盟友Corcuyra與斯巴達盟友Corinth交戰,是增強雅典國力的機會,而且相信斯巴達人不會就此介入。即使斯巴達發動攻擊,伯里克利也認為雅典的艦隊能夠以低成本的方式不停干擾、游擊斯巴達人,最終迫使無法解決雅典海軍的斯巴達主戰派下台。這個複雜而且環環相扣的計劃並沒有奏效,伯里克利完全失算,雅典陷入與斯巴達全面大戰的悲劇中。

社群瓦解也可以是嚇阻失敗的原因。面對著握有強大軍力的敘拉古,雅典將領Nicias極力向雅典人說明,敘拉古是不好招惹的。但是雅典內部的爭鬥卻使人們對此視而不見。支持進攻的阿爾西比亞德斯(Alcibiades)得勢,雅典最終還是出兵,敘拉古的強大軍力並未能嚇阻雅典人的入侵。雅典內部的爭鬥,使人們對事實視而不見,而作出愚蠢的選擇。結果,雅典的整個遠征軍被完全消滅。

克勞塞維茨雖然沒有詳細討論權力平衡的問題,但他承認,權力平衡並未能嚇阻普魯士在1806年挑戰法國,也不能阻止法國在1812年入侵俄羅斯。過份自信的腓特烈•威廉三世(Frederick William III of Prussia),無視自身弱點和法國的強大,貿然進攻,並招致失敗。同樣地,自大的拿破崙也輕視了敵人,從而自信滿滿地入侵俄羅斯。

在這裡,作者Leebow並不是想把的勝敗倒果為因,也不是以成敗論英雄,而是想說明,強大的軍力,很多時不能嚇阻侵略行為,而只能作為良好的防禦。但我想說的是,嚇阻有沒有效,能否達到嚇退對手的進攻意圖,其實要看對手如何看待,以及有什麼辦法可以克服。假如進攻方相信,他們有能力克服眼前的嚇阻力量,那麼嚇阻就已經失敗,1940年的法國戰役就是例子了。





~~~~~~~~~~~~~~~~~~~~~~~~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he dialectic, but the dialectic is interested in you.

~~~~~~Leon Trotsky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roubles, but troubles are interested in you.

~~~~~~SOCOM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14/2012 :  23:01:16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主題:balance of power (2)

一個社會有著不同的層次,由個人開始,從小至大,一直到全球。(我說,或許日後還加上外星人。到時候,就好像非洲人第一次看到歐洲人乘船登陸,或者新磯內亞人看到美國和日本飛機在天上交戰時一樣。雖然嚇人,但並非不可理喻。)

摩根索認為,個人、群體(group)、國家,都無可避免地聯合一起對抗侵略者。在國際層面,國家之間聯合起來抗衡強大的侵略國,有時可以嚇阻入侵,有時卻催化侵略。假如嚇阻成功,對方將不會冒開戰的風險而選擇停步。但是,嚇阻也會使對方產生更多疑慮:他們要組織起來攻打我們嗎?我們應該先下手為強嗎?用冷戰時常用的說法就是產生「安全困境」。

一如上篇未段提到,古典現實主義者認為,只靠軍力,並不能嚇阻侵略意圖,而只能提供防禦之用。除了軍力這類物質因素之外,還需要心理、精神上的因素。

摩根索所指的心理因素是「國際社會」(international society)的強度。假如有一個較強的國際社會,使主要國家走在一起,形成一個較穩固的社群,戰爭的風險將會降低。反之,國際社會衰弱的時候,炮火連天的日子也就不遠。

20世紀前半,世界各國之間,幾乎不存在有國際社會,故此發生兩次世界大戰。戰後,摩根索仍然擔心美蘇之間發生戰爭。直到70年代,東西方陣營間的緊張局勢開始「低盪」(Détente),亦即緩和。美蘇意識形態衝突漸漸放鬆,同時美國也在越戰之後對用兵更加謹慎,摩根索開始對世界局勢感到樂觀。

這本書的作者Leebow一再強調,古典現實主義者認為穩定和秩序,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都有賴於社群、國際社會的強度。假如沒有國際社會,又沒有軍力防禦,國家將會中門大開任由宰割。假如擁有軍力,但沒有國際社會,軍力有時可以嚇阻敵人,也可能引發敵人入侵。雅典、拿破崙法國和納粹德國,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實施侵略的。





~~~~~~~~~~~~~~~~~~~~~~~~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he dialectic, but the dialectic is interested in you.

~~~~~~Leon Trotsky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roubles, but troubles are interested in you.

~~~~~~SOCOM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14/2012 :  23:05:37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很有趣的观点,值得探讨,有这么几点想法:

希腊文明到底多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西方文明?

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解释有些问题很矛盾。

例如说看希腊城邦史,尤其是两大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感觉可绝对不是社會氣氛和平良好

当时的希腊城邦国家地方太小,不具备条件建立常备军和中央集权,但是这不等于城邦内政治斗争和城邦外的冲突是一体的吧?

另外18世紀的歐洲很难说和平可言,但是君主国体制确实限制了政治家的野心。

摩根索的观点看他那本经典书好像解释有些问题。



一邊看,會一邊問問題,然後也會想起別人的答案,或自己想出答案.

一直看下去,似乎會看到,作者正陸續回答讀者腦裡面所想到的問題.....





~~~~~~~~~~~~~~~~~~~~~~~~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he dialectic, but the dialectic is interested in you.

~~~~~~Leon Trotsky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roubles, but troubles are interested in you.

~~~~~~SOCOM
Go to Top of Page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Posted - 05/15/2012 :  23:40:44  會員資料 Send xk2008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國際社會……,只要列国存在,肯定要交往,国际社会就存在,哪怕30年代,国际联盟,世界性的媒体,国家交往,国际组织也是都存在的。关键是,国际社会是否有一个比较一致的价值观?还是处于严重的意识形态分裂状态?但是我觉得即便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观比如18世纪,战争显然比30年宗教战争和之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烈度小很多。

但是反例:比如说一战前,欧洲各国其实没啥严重意识形态冲突,但是也未必就能避免战争,一战打的那叫一个惨烈,所以,有点茫然了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16/2012 :  00:22:07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國際社會……,只要列国存在,肯定要交往,国际社会就存在,哪怕30年代,国际联盟,世界性的媒体,国家交往,国际组织也是都存在的。关键是,国际社会是否有一个比较一致的价值观?还是处于严重的意识形态分裂状态?但是我觉得即便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观比如18世纪,战争显然比30年宗教战争和之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烈度小很多。

但是反例:比如说一战前,欧洲各国其实没啥严重意识形态冲突,但是也未必就能避免战争,一战打的那叫一个惨烈,所以,有点茫然了



這一系列的問題,隨後作者會談到,但我還沒有仔細看.

國際間的互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以談出合作,談出感情,但也能談出罵戰,還可以越講越火大.

研究國際社會的學者,的確是重視價值觀的比較.因為他們認為,人們是透過價值觀界定利益和行動方向的.

一戰之前,有民族主義,有國家之間的歧視,有種族優越偏見,也有在威望上的競爭.但在研究國際社會的學者眼中,這是否國際社會衰弱的表現?

對這些,我想要看這些學者,他們是怎麼解釋一戰的起因.......





~~~~~~~~~~~~~~~~~~~~~~~~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he dialectic, but the dialectic is interested in you.

~~~~~~Leon Trotsky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roubles, but troubles are interested in you.

~~~~~~SOCOM
Go to Top of Page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Posted - 05/16/2012 :  00:27:50  會員資料 Send xk2008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SOCOM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國際社會……,只要列国存在,肯定要交往,国际社会就存在,哪怕30年代,国际联盟,世界性的媒体,国家交往,国际组织也是都存在的。关键是,国际社会是否有一个比较一致的价值观?还是处于严重的意识形态分裂状态?但是我觉得即便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观比如18世纪,战争显然比30年宗教战争和之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烈度小很多。

但是反例:比如说一战前,欧洲各国其实没啥严重意识形态冲突,但是也未必就能避免战争,一战打的那叫一个惨烈,所以,有点茫然了



這一系列的問題,隨後作者會談到,但我還沒有仔細看.

國際間的互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以談出合作,談出感情,但也能談出罵戰,還可以越講越火大.

研究國際社會的學者,的確是重視價值觀的比較.因為他們認為,人們是透過價值觀界定利益和行動方向的.

一戰之前,有民族主義,有國家之間的歧視,有種族優越偏見,也有在威望上的競爭.但在研究國際社會的學者眼中,這是否國際社會衰弱的表現?

對這些,我想要看這些學者,他們是怎麼解釋一戰的起因.......





~~~~~~~~~~~~~~~~~~~~~~~~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he dialectic, but the dialectic is interested in you.

~~~~~~Leon Trotsky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roubles, but troubles are interested in you.

~~~~~~SOCOM



现实主义者不太讲究这个吧?比如大国政治的悲剧作者,那本书看的很受启发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16/2012 :  01:04:19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quote:


现实主义者不太讲究这个吧?比如大国政治的悲剧作者,那本书看的很受启发



現實主義有很多派別,所以前文常提到"新現實主義"和"古典現實主義".

classical realism 是古而有之的思想 . 它關注的範圍 , 以這本書的介紹 , 和我本身的所知 , 是很廣泛的 .

後來 Kenneth Waltz , 從 classical realism 裡 , 抽取了可以觀察實證的要素 , 建立起新的一套理論 , 叫做 neorealism .

大國政治的悲劇 , 就屬於 neorealism 裡面再細分的 offensive realism .

簡單說 , neorealism 關注的範圍集中在物質力量上面 , 而 classical realism 的範圍就廣泛很多.......





~~~~~~~~~~~~~~~~~~~~~~~~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he dialectic, but the dialectic is interested in you.

~~~~~~Leon Trotsky


You may not be interested in troubles, but troubles are interested in you.

~~~~~~SOCOM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20/2012 :  18:08:18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主題:balance of power (3)

修昔斯底德、克勞塞維茨和及摩根索都重視國際社會,但他們都沒有詳細說明或者下過定義。倒是另一個學派,English School,專門研究國際社會。English School的代表人物Hedley Bull認為,國際社會是一系列,「支配」(govern)著國際外交活動的規則(rules)、慣例和程序(procedure)。

English School的Hedley Bull和Adam Watson認為,國際社會在對話(dialogue)當中形成的。人們透過對話,界定他們的共同利益(interest),然後形成處事的共識。

在這方面,無論古典現實主義還是English School,當研究國際社會的時候,都將焦點放在「規範性」(normative)概念裡面。用白話說就是觀察和比較各國國內,與各國之間的價值觀。人們在對錯和輕重的大標準裡,提出、討論、決定利益所在,和選擇行動方案。

這又是古典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的分別。後者假定各國在國際無政府狀態(international anarchy)下,以安全為最高利益原則,採取理性(rational)的成本效益判斷與決策。但是,古典現實主義透過觀察各地社會的價值觀,嘗試會探討動機(motives)。

修昔斯底德透過分析動機,認為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因是恐懼(fear)、榮譽感(honor)和利益(interest)。當雅典人為其外交政策辯護時,他們向斯巴達議會表示,由於原有的盟友漸漸遠離,他們害怕失去他們的帝國。其實雅典人在接下來的行動裡,並不能理解為「害怕安全受威脅」,反而比較像是,視雙方的對抗為增強自身國力的大好時機。雅典人說憂慮失去帝國,可能是為自己的霸道行為辯護。但作者Leebow認為,更有可能是雅典人不明白自己內心的深層動機。

斯巴達方面,修昔斯底德認為其參戰的動機不是恐懼,而是榮譽感(Honor)。這裡的榮譽感是指「地位」(status)、「尊嚴」(dignity)和「自重」(self-respect)。當雅典擴張勢力之時,假如斯巴達不向它的盟友給予協助,這將是「不名譽」(dishonor)的選擇,也勢必失去盟友和弱國對它的尊重。

1806年,普魯士被法國擊敗。榮譽感驅使克勞塞維茨、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n David von Scharnhorst)、格奈森瑙(August Neidhardt von Gneisenau)等人,謀求復國、向拿破崙和法國報復。克勞塞維茨也向日耳曼民眾呼籲,為了榮譽,不要和法國佔領軍合作。

人類學家Julian Pitt-Rivers認為,榮譽是一個人在自己眼中的所值得的價值,同時也是社會在眼中,這個人的價值(Honour is the value of a person in his own syes, but also in the eyes of his society)。同理,也有人將榮譽分為主觀榮譽(subjective honor)與客觀榮譽(objective honor)。前者表示一個人在自己心中的sense of self-worth,後者表示他在社會上的聲望(reputation)。

榮譽感每個人都有,但必然有高低之分。有人持有較高的榮譽,有些人的榮譽感比較低。我比你更有價值,A先生比B先生更有地位。假如人人的榮譽感都相同,那就不存在榮譽這個概念了。

相對於個人行為,榮譽感對社會的文化思想和決策的影響更大。近代歐洲人爭奪非洲殖民地,為的是國家的聲威。接下來還有軍備競賽、造艦競爭、世界霸權的爭奪戰爭等等。再後來就有各國爭相獲得核武器、發射人造衛星、加入G-6、G-7、G-8等經濟組織、爭取加入聯合國等。

美國和蘇聯為壯大國家的聲威,向歐洲和第三世界擴張影響力、招收支持它的人馬。蘇聯總書記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主張干預他國內政、甚至出兵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和鎮壓布拉格之春運動,卻竟然在1970年代和西方推動低盪政策。這是因為,蘇聯已經得到、滿足於,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superpower)地位。1980年代蘇聯又再擴充軍備,是因為它只能透過在這個領域的努力,以維持超級大國地位。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直挑戰美蘇,甚至冷戰後仍然經常找機會和美國唱反調,也能在高盧公雞的高傲態度中得到反映。


~~~~~~~~~~~~~~~~~~~~~~~~

man cannot control the current of events. he can only float with them and steer;

The statesman's task is to hear God's footsteps marching through history, and to try and catch on to His coattails as He marches past;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

~~~~~~~~~~~~~~~~~~~~~~~~ Otto von Bismarck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20/2012 :  18:53:24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SOCOM:
看到這裡覺得,正如作者Leebow批評新現實主義者太強調物質力量,我也想說Leebow太重視心理因素。沒錯,政治、社會的互動,是心理大於物質。

就以上面提到布里茲涅夫推動低盪政策的例子好了,假如蘇聯的經濟和軍力仍然繼續增長,甚至遠遠拋離了美國,蘇聯的identity和榮譽感又會否改變?到時候,蘇聯人又會否覺得,他們有能力影響更多人、應該發起世界共產革命,甚至應該出兵推翻民主世界?

當然以上帶出一個重點,那就是,人們按照其identity和榮譽感行事。想要嚇阻對手侵略,最理想的辦法是要令對手認為,侵略將有損他們原來的地位、或者令他們的地位冒很大又不必要的險。在這個過程中,以軍力嚇阻,只是其中一環。

第二個重點是,對手的identity到底是什麼?以先前談到的拿破崙為例,他本身不是,也不打算成為歐洲貴族一員。他自認為革命領袖、歐洲的皇帝,故此謀求統治歐洲。所以,想要預判對手的意圖,得先了解對方的identity和榮譽感是什麼。換句話說,要了解對手是怎麼看自己的角色,和他怎麼看待世界。


~~~~~~~~~~~~~~~~~~~~~~~~

man cannot control the current of events. he can only float with them and steer;

The statesman's task is to hear God's footsteps marching through history, and to try and catch on to His coattails as He marches past;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

~~~~~~~~~~~~~~~~~~~~~~~~ Otto von Bismarck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24/2012 :  00:20:32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主題:interest and justice

按照現時的新現實主義,「利益」(interest)是指軍事優勢和經濟優勢,簡單而明確。「公義」(justice)只是把行動合理化的借口,沒有其他價值。對古典現實主義來說,利益指的是「權力」(power)。前者著重物質力量,後者強調精神因素。

舉例,A國的軍隊人數,多於B國的軍隊人數,我們可以說,A國有軍事優勢。又例如,某國石油豐富,其他國家都必須向其購買,這就是該國有某些方面的經濟優勢。這些都能以數字表達,但只能靜態反映。

相反,對古典現實主義者來說,如何將物質力量轉化成「政治影響力」(political influence)這種「心理關係」(psychological relationship),其戰略和戰術,也是權力的一部份。例如,德國雖然有穩固的工業基礎和一定數量的坦克,但還得有優秀的戰略計劃和指揮參謀素質,才能夠在1940年以暴力行動迫使法國政府實現德國政府的意志:投降。又例如,俾斯麥以三場戰爭統一德國、麥克阿瑟用一句I shall return引起菲律賓人民持續反抗日本統治、法德運用宗教和文化上的共通點推動歐洲整合等。

上述的人為因素、戰略與戰術因素,是無法量化的。在古典現實主義者看來,權力並不能以客觀標準來衡量(measure)。另一個無法客觀衡量的原因是,同一樣的手段,用在不同對象身上的後果也會不同。沒有像歐洲般一致的文化共通性,又能在亞洲推動整合嗎?整體來說,要有效地將權力轉化成想要的政治影響力,需要對對象和其他第三者的心理相當敏銳,以體察其「自尊心」(self-esteem)所在。

如果就以上述來看,一國的利益所在,是要從該國如何運用權力以建立影響力這一點來觀察。

人總是貪求聲望和地位、貪圖物質,和害怕失去現有一切。在這些動機(motives)驅使下,政治人物將嘗試把權力轉化成影響力,以求達到目的。

在建立影響力的過程當中,公義常常是重要的一環。公義可以有很多種,一個社會應否保障最低工資、政府應由民選產生還是一黨專政、應否立法強迫所有居民都得每星期日上教堂、樓房買賣的間隔時間應否受規定……這都是不同形式的公義。但是,無論如何一個社群能夠形成,是因為大部份成員相信,該社群能夠實現某種形式的公義。假如人們不再相信社群能夠保障他們所接受的公義,不服從、移民潮、分裂、恐怖活動、革命、內戰等便會發生。

在國外建立影響力的時候,公義也是需要考慮進去的。美國出兵干預印度支那時,摩根索曾經表示反對,認為這樣是公然違反當時世界的道德觀點,將會侵蝕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其實摩根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曾經警告美國人,不要幻想普遍的世界性道德觀可以阻止侵略者的行動。但到了越戰時期,卻說出相反的話。

這本書的作者Leebow認為,那是美國的決策人over-learned摩根索的話所致。我的理解是,可以看對方社會的公義標準是什麼。換句話說,對方的政治人物,行事也受限於所屬社群的道德標準。觀察對方用什麼理由維持統治、動員群眾、發動戰爭等等,這都能判斷對手是否須跟從國際性的道德觀行事。另一方面,其他第三者將會用什麼眼光來待美國的干預行動,也得從對方號召群眾和合理化各種政策的理由有關。

事實上,公義是建立影響力的關鍵,因為它決定了怎麼理解(understand)你和怎麼回應你。一項政策,如果符合大眾的道德觀,將會得到較廣泛的支持,和贏得更穩固的政權合法性(legitimacy)。如果能夠長期地符合公義,該政權將得到更大的信任、社群更加穩固,同時,將權力轉化為影響力的效率也會更高。

總之,想要理解一國政府如何界定利益,就需要了解,與對方相關的國內外社會,其道德標準是什麼。人對聲望、地位、物質的貪慾可以無窮,在害怕失去所有的恐懼下,其反應也可以很大。但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人群的道德觀念,都將會對政府的行動產生阻力和助力。政府在這些阻力和助力之下,將界定出行動的方向,亦即是利益所在。


~~~~~~~~~~~~~~~~~~~~~~~~

man cannot control the current of events. he can only float with them and steer;

The statesman's task is to hear God's footsteps marching through history, and to try and catch on to His coattails as He marches past;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

~~~~~~~~~~~~~~~~~~~~~~~~ Otto von Bismarck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24/2012 :  21:45:20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這裡post的東西,都是關於 classical realism.

與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的理論等相比,classical realism顯得比較
不科學.也因為這樣,realism後來才衍生出那麼多支派,以圖變得更加科學.

科學化了、理論化了,才能在學術期刊上跟別人辯論.

想要交出大數量的論文、想要很客觀的立論使得人人信服,都得搞這套.

但,classical realism並不是科學化的理論,而比較像是分析事物和決策
的智慧.

智慧,我大言不慚地說,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看出重點.

在什麼時候,就看到了什麼,時時刻刻找到當時的重點.

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也能夠兼顧較多的方面.

一篇"有智慧"的文章,是針對執筆當時的問題作批判作分析,指出應該用
什麼角度去看這件事,以及有什麼行動可以選擇.

由智慧寫成的論點,不是求客觀或者求科學論證,不是求人人接受,而是看
受眾是誰來組織和表達.

俾斯麥推動德國統一的時候,就用"鐵血演說"來應付反戰派和團結人民.
統一之後,就想盡辦法壓抑好戰情緒,以防德國掉進沒有把握的大國戰爭裡.

智慧和科學理論的另一個不同點是,科學理論,可能要受過高深教育才會
理解,屬於專業知識,但智慧並不是那樣.

古代哲學家沒有上過現代的大學,但沒有多少個現代人能夠超越他們.

又是我大言不慚,我認為智慧是透過日常觀察事物、處理事情的經歷,加上
好學深思的態度累積而成的.

好學深思的人,不會放過觀察和思考的機會.他們會反覆推敲每件事情的
重點是什麼,每事問.也用心推敲應該用什麼角度去看待每一件事情.

"專業"是拒絕學習的借口,使人劃地自限.追求智慧的人,不受這道圍牆的分隔.

我想,很多人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裡,偶爾遇過學歷不高,但是經歷豐富而且
說話很到點的老人.他們分析獨到,也知所進退,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

這些人,未必很有成就,未必有高學歷,但好學深思.


~~~~~~~~~~~~~~~~~~~~~~~~

man cannot control the current of events. he can only float with them and steer;

The statesman's task is to hear God's footsteps marching through history, and to try and catch on to His coattails as He marches past;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

~~~~~~~~~~~~~~~~~~~~~~~~ Otto von Bismarck
Go to Top of Page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626 Posts

Posted - 05/25/2012 :  23:32:32  會員資料 Send 慎.中野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quote:
"專業"是拒絕學習的借口,使人劃地自限.追求智慧的人,不受這道圍牆的分隔.


這句話倒是頗感動我心的。

我偶爾跟追求專業的人討論事情,也會感覺他們的觀點很狹隘。雖然在狹隘的範圍內他們很專業,但我這種無責任的自由人就可以用很多他們大概倒立也想不到的角度分析事情。

雖然專業的觀點也是有必要性而且在細節上很重要,但多方面觀察的助益也很大。


比如在兵器開發史上,英國人雖然會做很多怪兵器,其實在大戰中英國的武器開發是前線士兵跟後方工程師是各國中最緊密連結的一群。在開發新武器的時候設計師都會頻繁的參考前線使用人員的意見。這也導致他們會把很多看似無厘頭的怪主意都拿來試試看就是了。

因為英國人有認識到,專業的人想不到或直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並不見得一定不管用。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27/2012 :  09:31:46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感謝欣賞...!!

近幾十年裡,人們還真的夠崇拜"專業"這兩個字.

有專業就是有社會地位.有錢、不容易被取代、高學歷....當人家需要他的專業知識的時候,出錢給他還不夠,還需要恭恭敬敬地請他們做事.

當然這已經過時,像是大家看醫生的時候,都已經會挑剔會比較會質疑了.

建築界裡,以前由一位高級工程師包辦的事情,現在卻可能分拆給幾位大學生,甚至分給一些,沒讀到大學但受過職業訓練的人去做.

總之今天的人,不管有哪樣專業,都不能夠只管自己專業範圍裡的事,在自己範圍裡傲慢地當皇帝,然後理直氣壯地說其他範圍的東西不關我事.




相反地,為什麼有些不是專家的"名咀專家"當自己是專家,可以亂講一堆有的沒的?

為什麼常有外行上司領導內行專家的問題? (這問題香港比台灣嚴重多了,也沒人重視)

然後,為什麼有不少前線操作人員,以自己"想當然爾"的態度操作工具和武器,而不是聽從專業指示?

我不敢說怎樣能夠解決.

但,假如專業人士能夠涉獵更大範圍、了解社會怎麼運作,親近群眾、了解別人的想法、了解別人的能力,是不是更能夠增加自己對社會的影響力,從而對這堆問題有幫助?


~~~~~~~~~~~~~~~~~~~~~~~~

man cannot control the current of events. he can only float with them and steer;

The statesman's task is to hear God's footsteps marching through history, and to try and catch on to His coattails as He marches past;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

~~~~~~~~~~~~~~~~~~~~~~~~ Otto von Bismarck
Go to Top of Page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626 Posts

Posted - 05/28/2012 :  00:18:43  會員資料 Send 慎.中野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關於專業跟非專業的問題其實一戰有很多梗。

一戰是個典型專業的專家被衝到思考死角死很大的案例,大概是史上最大、最有名的案例,換個角度來看是史上最暴力的流言終結秀。

因為專業被衝到死角,為了打破僵持現狀,一些外行人的怪主意跟餿主意也都獲得採用,是現代戰的肇始。

其實這也有點是惡性循環:

狀況改變、技術更新>專業被衝到思考死角>舊的專業跟不上時代>出現新的專業>專業的思考狹隘化>狀況改變、技術更新......

的無限Loop。

這在人類的戰爭史上案例很多。像我們常講XX的革命新武器或是革命戰略、戰術,大概都是有專業人士被新武器新概念衝到思考死角死很大的案例。

但這種衝思考死角的思考方式用兵法來說,也是屬於「出奇」或「間接路線」的思考模式。一般來說教學上教正不教奇,以正合以奇勝。

一句話說,合格的軍官是懂得很多教範,優秀的軍官是知道何時該把教範丟掉。


至於外行領導內行,那是連什麼是正兵都不懂,多半會搞死自己人。但外行人有時候會歪打正著而且行動無法預測,所以也是很可怕。


有一種外行人叫天才。有本書叫《何博士備論》,是宋代武學博士(也就是國防大學的教授)寫的,裡頭有提到若干天才的問題。

簡單的說,裡頭的結論可以這樣解釋:天才可遇不可求,所以學天才也沒用,凡人你還是給我乖乖的上課


但實務上,組織裡頭通常痛恨天才的凡人很多,而且天才換個角度看也是一種天災,所以跟電影版《阿瑪迪斯》裡頭的薩利葉里*1一樣,動手打壓天才的凡人很多。

*1:為了真人薩利葉里的名譽還是說一下,那是電影劇情,真人薩利葉里是個Nice Guy。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5/28/2012 00:30:49
Go to Top of Page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Posted - 05/28/2012 :  01:05:37  會員資料 Send xk2008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外行领导内行很正常吧,部门领导不等于必须是这个行业专家吧?那真变成技术专家怪帅了,问题技术专家不等于好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吧?当领导最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至于专业知识,不是有大批专家吗?只要不刚愎自用就好
Go to Top of Page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Posted - 05/28/2012 :  01:07:05  會員資料 Send xk2008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话说现实主义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之分,有人能对这两者做下区分定义吗?
Go to Top of Page

xk2008
路人甲乙丙

3803 Posts

Posted - 05/28/2012 :  01:50:52  會員資料 Send xk2008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说到现实主义,看到一篇专访,这位真是很自信啊,问题是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起码有两个案例不支持他的观点,他就没考虑回应吗?

http://www.guancha.cc/html2/60451/2012/05/25/76007.shtml
Go to Top of Page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626 Posts

Posted - 05/28/2012 :  08:12:42  會員資料 Send 慎.中野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话说现实主义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之分,有人能对这两者做下区分定义吗?



這種維基百科就有寫的社會組大一程度問題,Google一下就有了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9%9A%9B%E9%97%9C%E4%BF%82%E7%8F%BE%E5%AF%A6%E4%B8%BB%E7%BE%A9

攻勢現實主義 Offensive Realism

代表:John Mearsheirmer。 論點:承接新現實主義強調國際關係內的決定論觀點(結構),在無政府狀態下國家為求生存,且無法尋求外援唯有自助,追求各自利益並建立個體能力,

不單只追求短期獲利,更從中考量長期利益。當然,在國際社會的自助體系下,增加權力是國家的目標也是手段,換言之,沒有限制,以相對權力
增加為目的,設法提升其在國際權力分配中所佔比例。(東海大學 張天榮)

守勢現實主義 Defensive Realism

藉由權力均衡的方式來維持安全和平,並以維持現狀、嚇阻戰略與昂貴信號,以作為檢視冷戰後中共安全行為的指標。
----


簡單的說就是採取攻擊性擴大權力政策與防守性維持權力政策的差別。分析上當然不能直接不是一就是二,看成同一個光譜的兩端會比較容易理解。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5/28/2012 08:14:05
Go to Top of Page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626 Posts

Posted - 05/28/2012 :  08:17:35  會員資料 Send 慎.中野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外行领导内行很正常吧,部门领导不等于必须是这个行业专家吧?那真变成技术专家怪帅了,问题技术专家不等于好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吧?当领导最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至于专业知识,不是有大批专家吗?只要不刚愎自用就好



在某處倒是有某戰略理論宣稱,戰略領導者最好是那種什麼都懂但不需要特別專業,領導、管理、組織跟整合能力卻極強的人。

用機械來比喻的話,好的汽車或飛機駕駛大概都對機械的各部分都有相當的了解(二戰中有許多知名的戰鬥機飛行員都有地勤經驗),但跟專業的機械技工比起來還是輸一點。

以軍事組織打比方來說,一個機械化步兵師的師長事實上最好要懂得裝甲、步兵、砲兵、通訊、運輸、後勤、空中支援等等方面的總合運用,但他不需要是各兵種單位的頂尖專家。被分派到反叛亂作戰時還要懂點外交、政治跟經濟。


這也是為啥現代社會由底層往上看好像是理科跟醫科比較賺,從上往下看卻大多是文法商的社會組踩在理科頭上。


不過實務上要一個人能力雖然不是全S級但是全B級,也是不太可能。不管什麼人當上指揮者大概都會有獨自的怪癖跟某種喜好傾向,這跟出身背景跟個性都有關係。

歷史上有許多強者能靠分析敵軍領導的個性跟喜好,就能預判出對手的行動。

這種讀取對手行動模式的能力不管在單挑武術界還是RTS界還是真實的戰爭指導中,都是高手會具備的能力。

天才可以靠直覺取得這種預讀能力,凡人就乖乖上課跟研習學他人的經驗,俾斯麥所說的愚人就是只靠自己的經驗來學習。


但當然完全沒情報資料也是不行,最終還是要靠低調不起眼的蒐集行動來堆積資料,但讀歷史各位可以發現,那種可以一葉知秋的人跟整個樹都放在眼前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人,是真的能力有差。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5/28/2012 08:35:42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28/2012 :  20:23:56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慎.中野

關於專業跟非專業的問題其實一戰有很多梗。

一戰是個典型專業的專家被衝到思考死角死很大的案例,大概是史上最大、最有名的案例,換個角度來看是史上最暴力的流言終結秀。

因為專業被衝到死角,為了打破僵持現狀,一些外行人的怪主意跟餿主意也都獲得採用,是現代戰的肇始。

其實這也有點是惡性循環:

狀況改變、技術更新>專業被衝到思考死角>舊的專業跟不上時代>出現新的專業>專業的思考狹隘化>狀況改變、技術更新......

的無限Loop。

這在人類的戰爭史上案例很多。像我們常講XX的革命新武器或是革命戰略、戰術,大概都是有專業人士被新武器新概念衝到思考死角死很大的案例。

但這種衝思考死角的思考方式用兵法來說,也是屬於「出奇」或「間接路線」的思考模式。一般來說教學上教正不教奇,以正合以奇勝。

一句話說,合格的軍官是懂得很多教範,優秀的軍官是知道何時該把教範丟掉。


至於外行領導內行,那是連什麼是正兵都不懂,多半會搞死自己人。但外行人有時候會歪打正著而且行動無法預測,所以也是很可怕。


有一種外行人叫天才。有本書叫《何博士備論》,是宋代武學博士(也就是國防大學的教授)寫的,裡頭有提到若干天才的問題。

簡單的說,裡頭的結論可以這樣解釋:天才可遇不可求,所以學天才也沒用,凡人你還是給我乖乖的上課


但實務上,組織裡頭通常痛恨天才的凡人很多,而且天才換個角度看也是一種天災,所以跟電影版《阿瑪迪斯》裡頭的薩利葉里*1一樣,動手打壓天才的凡人很多。

*1:為了真人薩利葉里的名譽還是說一下,那是電影劇情,真人薩利葉里是個Nice Guy。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同意 , "以正合以奇勝" 才是正解 .

不少政治學的理論,尤其強調科學化或理論化的學說,都大量使用案例和統計來作為預測對手行動的依據.

美國的學界很喜歡這一套,但似乎會掉入你在上面提到的盲點裡....


~~~~~~~~~~~~~~~~~~~~~~~~

man cannot control the current of events. he can only float with them and steer;

The statesman's task is to hear God's footsteps marching through history, and to try and catch on to His coattails as He marches past;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

~~~~~~~~~~~~~~~~~~~~~~~~ Otto von Bismarck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28/2012 :  20:26:35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慎.中野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k2008

话说现实主义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之分,有人能对这两者做下区分定义吗?



這種維基百科就有寫的社會組大一程度問題,Google一下就有了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9%9A%9B%E9%97%9C%E4%BF%82%E7%8F%BE%E5%AF%A6%E4%B8%BB%E7%BE%A9

攻勢現實主義 Offensive Realism

代表:John Mearsheirmer。 論點:承接新現實主義強調國際關係內的決定論觀點(結構),在無政府狀態下國家為求生存,且無法尋求外援唯有自助,追求各自利益並建立個體能力,

不單只追求短期獲利,更從中考量長期利益。當然,在國際社會的自助體系下,增加權力是國家的目標也是手段,換言之,沒有限制,以相對權力
增加為目的,設法提升其在國際權力分配中所佔比例。(東海大學 張天榮)

守勢現實主義 Defensive Realism

藉由權力均衡的方式來維持安全和平,並以維持現狀、嚇阻戰略與昂貴信號,以作為檢視冷戰後中共安全行為的指標。
----


簡單的說就是採取攻擊性擴大權力政策與防守性維持權力政策的差別。分析上當然不能直接不是一就是二,看成同一個光譜的兩端會比較容易理解。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xk2008 有讀過 John Mearsheimer 的大國政治的悲劇 , 相信他對這問題並不陌生.


~~~~~~~~~~~~~~~~~~~~~~~~

man cannot control the current of events. he can only float with them and steer;

The statesman's task is to hear God's footsteps marching through history, and to try and catch on to His coattails as He marches past;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

~~~~~~~~~~~~~~~~~~~~~~~~ Otto von Bismarck
Go to Top of Page

SOCOM
路人甲乙丙

Hong Kong
722 Posts

Posted - 05/28/2012 :  20:36:40  會員資料 Send SOCOM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無論如何,學術界是政治舞台的一個角落.

想要自己有政黨看重、自己的主張能夠伸張、有官當、有電視節目上、有觀眾、有人支持他的論點、有大學或研究機構聘請...........就得不斷發表,自己講自己一套.


~~~~~~~~~~~~~~~~~~~~~~~~

man cannot control the current of events. he can only float with them and steer;

The statesman's task is to hear God's footsteps marching through history, and to try and catch on to His coattails as He marches past;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

~~~~~~~~~~~~~~~~~~~~~~~~ Otto von Bismarck
Go to Top of Page

慎.中野
我是老鳥

27626 Posts

Posted - 06/19/2012 :  12:27:58  會員資料 Send 慎.中野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說到國家政策,不明就理的人,常會有種類似陰謀論的假定,想像一個帝國是依循某種明確的教條與政策在執行其一切政策。

現實有點不太一樣,在沒有強力的領導者的狀態下,一個團體還是有可能依循某種教條在行動,但那會是某種空泛的狂熱信仰。

因為對於信條的信仰解釋多少因人而異,加上團體內部一定會有政治鬥爭,所以就算最終這個團體的決策存在某種傾向,細節來看其政策也會非常混亂而欠缺整合性,充滿短線的投機操作。


事實上現代國家戰略的研究乃是對這種短線投機操作看不下去的人提出來的。無奈的是在民主體制底下,比起某種強力領導者的一貫決策,政治鬥爭跟隨機應變的短線操作,才適合於民主體制。

因為隨時都有人可以合法合理的試圖扳倒領導者就是民主體制的特色之一,而這些人通常不會放過任何可以狗幹國家領導人的機會,儘管他們自己並不一定更適合當老大。所以狗幹掉了國家領導人自己上台時,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人很多,於是就只好隨機應變短線操作。

身為民主國家國民就要了解這種民主國家會有的狗屁倒灶現象,不僅要加以理解還要加以接受。

你真的期待某種英明神武的明君,那就是變相的在崇拜凱薩。所謂民主國家的英明領導人,是他的歷史性任務結束後,就要把他趕下臺甚至關進牢裡,才叫民主。

就跟美式英雄電影最後英雄通常是拍拍屁股走人或是死掉一樣,好一點至少也是遭遇某種不幸,反正不會過很爽就是了。

這是因為讓英雄一直過太爽他就有可能成為某種永久性政治菁英甚至獨裁者。


如果民主國家真有一種某個研究團體制定出來的長期國家戰略,那毫無疑問這個團體就是「三百人委員會」之類陰謀論故事裡頭常出現的黑幕組織,而這個組織事實上綁架了整個民主國家。

但這種黑幕組織在寡頭制國家裡頭是會真正存在的,比如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政治局。

在某些傳統性的獨裁領導國家,若是有建立所謂決策者的輔助機關,也有可能因為領導者無能,就被這種決策輔助機關(透過提供有限或錯誤的情報以及建議)實質操縱。

雖然稍微有點不同,事實上就英國的歷史來說,所謂英國民主的肇始,就是照理講只是國王決策顧問機關的議會,趁著國王實在很無能的時候反過來壓制國王,逼迫他簽署大憲章。



總之,所謂的聰明的民主國家國民,是合宜的評斷政治家的決策特別是執政者的決策之時,也不能忘記要狗幹他。

至於反過來看,你沒有承受狗幹的心臟跟對應狗幹的油嘴滑舌,去立法院接受質詢當然很痛苦。特別對某些可能老爸都沒打過他的象牙塔學院型菁英來說。

民主國家的政治家難的是要有能力決定跟執行某種政策之餘,還要懂得如何對應純粹只是想狗幹你的狗幹,以及有需要的時候自己也得狗幹別人,難度很高的。

當然也必須承認在這種體制下,更多人只是因為狗幹別人的狂吠才能出眾,所以就可以往上爬。


所以我個人還是推薦,應該建立一種想當政治家,應該先流放邊境去從事某種苦工,體驗一陣子當「人下人」的滋味,才能當政治家的制度。通常比較簡便的是兵役或是下鄉勞改。

不是我在講,年紀越大,越想送很多後輩去勞改。別誤會,這應該算不上憤世嫉俗,只是受點訓練對他們跟對世界應該都比較好。

因為兵役有點體格限制,所以可能還是勞動改造比較泛用一點,苦難的程度還得達到某種標準才行。這樣就算是女性或是身障者,也可以照樣勞動改造。


這也是為啥我的口頭禪之一是「送去北大荒接受再教育」。

無奈的是就算有這種制度,很多護子心切的有錢有勢父母,總是會試圖修改或逃避這種制度。嘛,當事人通常也多少會想逃啦。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Edited by - 慎.中野 on 06/19/2012 12:58:56
Go to Top of Page
到第 頁,共 3頁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次頁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直接前往: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