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登入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Forgot your Password?

 論壇首頁
 軍事討論區
 軍事相關問題發問專區
 航空母艦的歷史,190797個字......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前頁 | 次頁
作者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到第 頁,共 9頁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3:44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至於美國以外,蘇聯推出建國後首款服役的固定翼艦載噴射機Yakovlev Yak-38,法國有Dassault-Breguet Super Etendard,航艦與艦載機大國英國只剩BAe Sea Harrier,這幾架中Yak-38與Sea Harrier都屬於飛行性能比Super Etendard低的V/STOL機,而Super Etendard也只是有反艦飛彈與核彈使用能力,搭配偵測距離稍微長一點的雷達,座艙內部反而比Sea Harrier更落後,因此法國海軍還是以F-8E(FN)作為主要的艦載戰鬥機,倒是外銷方面,阿根廷曾希望以本機當成艦載機,另有伊拉克訂購的Mirage F-1EQ交機前出借本機墊檔,即使到最後都不是航艦上使用,但至少成名。
然後,Harrier的用戶雖然都認為該機的V/STOL能力無可取代,卻也對其航程與載彈量等性能頗有怨言,1960年代的倍音速版P.1154計畫偏重制空能力,但後來用戶比較重視低空打擊能力,所以沒朝這方向發展,而Hawker Siddeley想滿足美國海陸、英國、與西班牙等用戶的新設計案,卻在1975年英國政府宣布沒有空間經費可提供次世代Harrier研發,只好轉由先前購入AV-8生產權的McDonnell Douglas進行次世代機種研發,這就是AV-8B,但一部分測試場地仍沿用Harrier研發場地與設備,這個計畫也就成為國際合作計畫。
Harrier雖然平飛速度是次音速,但因為研發時只視為倍音速的P.1154概念機,因此主翼設計有對超音速飛行妥協,選擇40度後掠角,俯衝速度可達1.25Mach,在空戰中有一定作用;AV-8B則強調STOL需求,利用當時最新的電腦輔助設計徹底提高零速度到低速的推力與升力,並以各種先進材料減重及增大推力,主翼前緣後掠角減為37度,翼剖面等部分也都通通修改,引擎進一步設法提高最大推力,現在最大俯衝速度雖然減到次音速範圍內,但內載燃油量與外載重量均大幅增加,在空重仍維持6公噸的狀態下,最大起飛重從Harrier的11公噸增為高於14公噸,特別是翼下掛架從每邊2個增為每邊3~4個,可攜帶武器量倍增,不用副油箱的低空作戰半徑也增加約50%,在很多意義上擁有逼近A-4的性能,即使最大起飛重的跑道需求增加,還能在現有的V/STOL航艦與LHA上起降。
不過問題是AV-8B航電也還是A-4的水準,即使多了抬頭顯示器,但依然缺乏全天候作戰能力,這就是後來本機改良的重點。
英國方面雖然不支持全新設計Harrier的研發,但針對皇家海軍需求對現有Harrier小改良的Sea Harrier,則在同時進行,這項改良就是把座艙墊高,提高空戰需要的視野,同時讓座艙下方可以安裝簡單的航電,供多功能雷達、視角有限的偵照設備、與其他航電與干擾絲的安裝,機身後方補償性的也安裝若干設備,即使系統看來簡陋,不過僅增加小幅重量而對V/STOL性能幾無影響,在當時世界上仍屬先進水準,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而且研發快,來得及參加接下來的Falkland戰爭。
至於參與Kestral測試的國家中,美英最後都有單位採購,需要攔截機的德國則對性能偏向低空打擊的Harrier失望,同時體認到當時科技無法設計出可靠的V/STOL攔截機,因而提出水上噴射戰鬥機與翼地效應載具等新世代水上飛機研究案,希望從德國眾多河流中起飛,然後是更深的失望……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4:19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陸基巡邏機方面,美國對P-3十分滿意,因此新貨除了一些治安或簡單水面搜索用的民航機改裝版以外,就是美國以外的國家提出,如英國Hawker Siddeley Nimrod,蘇聯Ilyushin Il-38與Tupolev Tu-142,法國Dassault Breguet Atlantique 2,以及屬水上機的中共哈爾濱水轟五與日本新明和PS-1。這些機種中水上機都是為培植航空工業及市面上缺少類似產品而設計製造,比方日本主力反潛機在當時其實是獲得美國授權的川崎P-2J,所以PS-1後來都成為US-1,雜用機。
剩下的只有Atlantique 2是前代Atlantic改造,其他就是運輸機或轟炸機改造,研發生產模式類似P-3,內部電子系統也是以P-3做標竿,一般來說只有Nimrod因為英國自己有獨立於美國的海洋研究與資料庫,被認為電子系統性能不下於P-3以外,其他幾架就比較被看衰,因為軟體方面比較欠缺,就算能獲得美國的硬體,但資料庫方面不全,包括P-3機身結合S-3系統的加拿大CL-140這個特殊設計。
直升機方面,美國因為1962年以前推出的一系列完成版直升機,可以說滿足了陸軍/海軍/陸戰隊的需求,填滿整個直升機生態圈,這時代只有Sikorsky CH-53/SH-60、Bell AH-1/206等4個機種:CH-53是最重的3引擎重型物資運輸直升機、直升機版C-2,與AH-1這種以UH-1傳動架構改變機身發展成的反游擊火力制壓用攻擊直升機,都是前一代直升機完成版缺掉的拼圖,西方的直升機家族至此完成;Bell 206則是UH-1的民用衍生版之一,被許多國家買來當艦載直升機用,美國海軍不用則是門戶之見讓他們先前發展了UH-2,後來則是決定以SH-60全面擔任海軍的雜用直升機,雖然說UH/SH-60本來就是要替代UH-1與SH-2/3的產品,但價位讓美國海軍無法買齊,讓很多其他國家與美國海陸跑去買UH-1的兄弟、或是其他國家的直升機,某些角度讓人失笑。
不過SH-60貴也有貴的道理,雖然她是取代UH-1/SH-2的中型直升機,但其機身規模與性能其實是重型的SH-3等級,艦上型只有SH-60B摺疊後比較小,因此可以收入比較小的機庫這點才被列入小一級的直升機中,當然與原有的重型一樣難以大量採購,加上其傳動系統、旋翼關節、與動力系統都是全新世代的設計,飛行性能明顯優於上一代直升機,有一好沒有兩好。
而且SH-60與陸軍的UH-60是同一個機身,與DD-963/FFG-7/CG-47的直升機相關設備設計同時進行,這或多或少影響SH-60內部空間,相對於空間比較寬裕的SH-3,SH-60必須分成反潛艦用SH-60B與航艦用SH-60F,SH-60F針對吊放式聲納與反潛能力最佳化,所以沒有SH-60B的聲納浮標、水面目標搜索雷達、電戰系統、直升機甲板輔降的RAST等,這讓SH-60B可以搜索遠距離目標,替水面作戰艦提供電戰支援,後面甚至能發射反艦飛彈,反潛能力卻稍弱。
又,SH-60與SH-3一樣有內部訊號處理台,所以不像QH-50或SH-2D/F那樣完全依賴反潛艦提供信號分析而聽令行事,一部分信號可以自行處理,大幅提升作業彈性,1985年FFG-38與艦上的2架SH-60B輪班,持續跟蹤蘇聯海軍的Delta級SSBN達96小時,這樣直接威脅蘇聯戰略核打擊力量的作為,震驚蘇聯,同持證明SH-60的能力。
這段時間研發艦載直升機的國家也變多了,蘇聯有Ka-25/27/28/32;法國有重型的Aerospatiale SA330/332,與輕型的SA365家族;英國則是自力研發的Lynx,與美國SH-3授權Westland Sea King。
SA330實際上是以SA321為基礎持續改良的產品,Sea King更是上一代直升機,屬於同等規模的重型直升機,飛機技術層次上都不如SH-60,不過皇家海軍也有自己的戰系與資料鏈,同樣能獨立作業並把資料回傳艦隊,應用效果上就不下於SH-60,SA321反而因為法國的海軍戰系才剛從美國拿到並開始發展,單機戰力強,艦隊整合作業要靠語音就差一截。然後歐洲國家沒有美國那麼多航艦與艦載機,所以比較重視直升機的應用,除了反潛與水面搜索外,反艦飛彈的發射,包括核彈在內的深水炸彈投擲,以及超水平線反艦飛彈導航等,都是美國沒有實際服役但英法義等國實際應用的課目,而這兩架也是屬於重型直升機範疇,因此有時也會負責運輸。
SA365算是法國自己設計的輕型直升機,雖然認真說來是中輕型之間的夾縫,就像SH-60是中重型之間的夾縫,對多數直升機庫與直升機甲板比較簡陋的艦艇來說,算是很好用的機種,因此美國海岸巡防隊也採購此機,給了HH/MH-65的編號,而不是用美國自己生產的直升機,不過飛行操控性與價格成正比,SA365惡劣天候應用比較依賴駕駛員的人品與技術,安裝的設備數量能力也因此受限。
雖然說法國與義大利都是在1960年代末期才拿到美國海軍的戰系,1970年代才開始仿造與發展,落後1940年代末期就開始研發的美英達20年,因此SH-3/60安裝的一些戰情系統,在這時對SA365這類直升機其實意義不大,但這同時也限制了法國義大利的水面艦直升機應用效率,不過法國這時也用上不錯的巧思彌補問題,比方用直升機進行水面搜索時,美英的艦載直升機可以把獲得資料直接傳給母艦並完成換算,自動輸入戰系作為發射飛彈的準備,法國就用防空飛彈鎖定雷達鎖定直升機,用防空戰系換算出直升機本身位置與直升機所見目標方位,省掉直升機上安裝相關資料鏈與電腦系統的重量及成本,也算是法國類似系統完成研發前的可行替代方案,唯一問題只是怕不小心哪個天兵發射防空飛彈而已。
Lynx雖然號稱是英國自行研發的直升機,但與義大利Agusta的A109系列都被認為傳動與UH-1之間算是遠親,因此這幾個系列與UH-1系列的差異,主要可以說是用戶需求上的差異,而英國秉持海空通用精神,陸上的Lynx可以運輸人員與使用反戰車武器,海上的Sea Lynx就能使用魚雷、反艦飛彈、(核)深水炸彈、與干擾絲等多種設備,雖然沒有SH-3/60內建聲納信號分析系統,與SH-2D/F一樣要聽反潛艦提供分析資訊,但本機也有個其他各國艦載中型直升機少有的特色,就是掛架有4個掛載點,最多可同時攜帶4發反艦飛彈或魚雷,也可以多種設備混載升空,讓人想到英國人在二戰前那些多用途水上飛機或艦載機。
最特別的是蘇聯Ka系列直升機,由於Kamov成功開發同軸雙螺旋槳的直升機傳動機構,因此這系列在重量上相當於美國的中型到重型艦載直升機,但甲板與機庫佔用面積卻是輕型直升機水準,同時讓前蘇聯軍艦的直升機庫與直升機甲板特別小,高度卻特別高,與西方國家那些大且矮的產品不能相容,不過就能空出更多甲板面積給作戰艦安裝武器,很多意義上西方國家都羨慕這種設計。
但是佔用面積小代表機身內部容積有限,不利於安裝低重量大體積負載,如操控台與專用人員,最短的Ka-25必須以不同次型分別執行反潛、水面搜索、火力支援與運輸等雜用任務,不能一機多用;可是前蘇聯只有航艦、直升機航艦、與Project 1144(北約代號Kirov)核動力戰巡可以攜帶超過1架艦載直升機,其他水面艦沒有不同用途的直升機替換與輪班,追逐水平線以下目標時間也受直升機續行力限制,同時美英都設計可攜帶2架直升機的水面艦,就是要持續追蹤目標,這方面蘇聯的設計有其缺點。
不過這問題對同時的法國與義大利也差不多,組織上能想見的是海軍航空單位勢力不夠強與對新東西的不夠信任,沒辦法花錢多買直升機,技術上的因素則與QH-50差不多,機上缺乏足以獨立執行任務的航電,艦上又沒有空間與人力去安排多組人個別處理不同的直升機資料,所以只帶1架,而攜帶2架反潛直升機的DD963或Type22常被質疑船大武器少,其實也與戰情中心要比較多人力去處理直升機有關。
由於SA365與Sea Lynx的服役,那時代無法克服跨水平線多組同時導引問題的Malafon與Ikara也就像QH-50一般退役,英法的海上航空變成以少數定翼機充門面,但主要的水面與反潛作戰就要直升機操勞,其中皇家海軍尤其重視直升機,不只是買得多,皇家海軍還特地發展Sea Lynx專用的反艦飛彈Sea Skua,讓沒有反艦飛彈的Type42能靠直升機進行跨水平線反艦作戰,重視反艦與反潛作戰的Type22甚至有2架能用,個別出擊或輪班巡邏能提供持續性的偵測與火力涵蓋。
雖然義大利的Sea Killer、英國的Sea Skua、甚至是用AGM-65或反戰車飛彈對付船隻,都有實質上殺傷力不足的問題,如果沒有對準易燃物或艦橋/戰情中心,對於不到1500噸的船還有殺傷力,對付更大的船就像針刺人體,你不能說沒有傷害,但不是眼睛或特定穴道沒甚效果,所以當時也有人對這種系統抱持懷疑態度,不過在1982年的Falkland Island戰爭中,就有了實證機會。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4:48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Falkland Islands戰爭
號稱二次大戰後最大規模海空戰與遠征距離最遠的這次戰爭,以英國遭到奇襲以及成功的外交戰,讓阿根廷成為侵略者、英國獲得全球多數國家承認其行動正當性,活動不受限制而展開,而英國也不避諱艦隊攜帶核彈一事,照國際法方式宣布作戰範圍後,以Type42/22級共4艘的核彈都改儲存到參戰的Hermes與Invincible上,以及SSN與SSBN都出動的方式,嚇阻其他國家公開加入戰局,讓阿根廷只能得到法國帶薪休假人員協助、蘇聯與其他南美國家的情報提供、以及祕魯出售軍機給阿根廷等少量支援,皇家海軍不愁中途有人偷襲,還有本來與阿根廷陷入戰爭邊緣的智利牽制阿根廷軍,成功的侷限戰爭規模與阿根廷的力量。
雖然外交上已經先勝,但外界初期對這場戰爭並不看好,因為距離太遠,英國離Falkland群島接近13000公里,能用的最近基地距離也超過6000公里,雖然英國準備了43艘軍艦、22艘補助艦艇、與62艘徵用商船,隨艦就有超過117架飛機可用,但英軍能用以制空的飛機,在戰爭初期僅20架Sea Harrier,後來實際上也只追加了8架Sea Harrier、與14架Harrier,阿根廷則有122架以上的噴射機如Dassault Mirage III/V(含以色列版Dagger)、A-4、與Super Etendard,理論上每一種的性能都不下於Harrier,只有電戰不如Sea Harrier,因此Newsweek用「帝國大反擊」形容英國的這次戰爭,美國海軍卻認為這次反擊勝利無望,頂多用軍事威脅獲得談判桌籌碼。
一反美國預測,這次戰爭最後由英國獲勝,而且是在海軍無法運作的冬季來臨前勝利,理由可以說是詐術,也可以說是情報戰與電子戰,但不管是哪種,相當重要的是在海上航空兵力的應用:皇家海軍在事發就馬上調集在外海的軍艦,盡速趕往現場,但這樣的艦隊並不夠大,因此英國就用直升機製造干擾絲假艦隊,雖然說是虛胖,但確實讓阿根廷震驚於英軍調兵之快與規模之大,不敢輕舉妄動;接著反潛艦與直升機聯手壓制潛艦活動,阿根廷購自美國Balao級潛艦Santa Fe遭Sea Lynx擊傷俘獲,Sea Skua飛彈擊傷艦塔讓該艦不能再下潛是一大因素,德國209級San Luis攻擊也一直難以成功,阿根廷空中偵測只看到一堆干擾絲,水下偵測與偷襲又難越雷池一步,英國卻有辦法從水下掌握敵情,加上會動的軍艦相對於不會動的島嶼及大陸,有機動與奇襲上的優勢,沒辦法掌握敵情的阿根廷軍就一直處於被動態勢、
阿根廷的航艦應用方面,源自英國的Colossus級航艦Veinticinco de Mayo攜帶直升機參與初期登陸作戰,代替該國1981年拆掉的美國LSD-5、Candido de Lasala,相當成功,但也就只有這次成功。
等到皇家海軍特遣艦隊接近作戰海域,拿下South Georgia Islands,於5月1日以戰略轟炸機Avro Vulcan與艦隊的飛機與軍艦,對Falkland上的阿根廷軍進行大規模攻擊,從天亮前開炸,艦炮岸轟到中午過後,阿根廷認為這次長時間作戰代表英國要登陸,是圍殲的好機會,除早先從本土與Falkland上機場零星出擊的飛機外,還編組了1個模仿Strike Package的36架多機種編隊在下午出擊,Veinticinco de Mayo與源自美國的Brooklyn級輕巡General Belgrano也跟著出擊,要夾擊皇家海軍特遣艦隊。
但阿根廷的這次作戰完全失敗,因為他們的對手不是喜歡一鼓作氣的美國,而是老謀深算還擁有大量偷襲經驗的英國,皇家海軍在第三代Ark Royal退役後,沒有任何航艦的艦載機數量足以編組Alpha Strike編隊,在當時已交貨的Sea Harrier甚至只有29架,全派到南大西洋也不可能編組Strike Package,所以5月1日英國只是來大規模試探,威力偵察兼引蛇出洞,一如Taranto奇襲之前補給Malta順便零碎攻擊義大利一樣,看來是囂張地進行一上午密集攻擊,為中午到下午的登陸作戰與倍,但這些兵力除3艘岸轟艦外,都是上午就撤退,而岸轟艦則是誘餌,以防空艦指揮Sea Harrier對付應該會被誘餌吸引的阿根廷機隊。
這時阿根廷Strike Package的最大弱點,對作戰半徑外的敵人目標無效一事,就暴露無遺:阿根廷本土基地到Falkland距離超過500公里,這意味著阿根廷攻擊特遣艦隊,比特遣艦隊攻擊Falkland的飛行距離多了500公里以上,然後大多數飛機沒有空中加油裝置,攜帶武器飛到Falkland群島附近剩餘燃油已有限,先前特遣艦隊躲到鞭長莫及之處,這次好不容易接近,阿根廷認為應該來得及抓到目標,可惜事與願違,艦隊跑了,跑得比想像還快,沒找到目標就沒油只能回航,只有島上起飛的輕攻擊機IA58擊傷1艘誘餌,自己的Mirage III被Sea Harrier擊墜與擊傷各1架,外加轟炸機English Electric Canberra與攻擊機Dagger各1架,受損的Mirage III回不了本土,要降落Falkland島上時被自己人擊落,又喪失1架。
而Veinticinco de Mayo已無力在沒有足夠海風的情況下,靠自己船速加上彈射器讓A-4起飛,又發現Sea Harrier的蹤跡,深怕已被發現並遭擊沉,只能撤退,讓General Belgrano獨自面對英軍;想再次出擊時,該艦起飛的S-2又抓到不明潛艦蹤跡,再度回港,不敢再出擊。不過英軍其實沒確認Veinticinco de Mayo的位置,General Belgrano的50~170mm裝甲被認為無法靠114mm艦炮與Exocet產生有效傷害,有限的Sea Harrier也不能不顧忌該艦與護航艦的防空系統殺傷力,所以改叫Valiant/Churchill級核潛Conqueror應付,擊沉General Belgrano,從此阿根廷船艦不敢大舉出港,剩下零星的運補船艦無法帶來足夠的兵員補給,以及更重要的情報,島上唯一不缺的情報就是英軍的炸彈炮彈特戰部隊攻擊結果,外加被擊沉的運補船隻運輸機殘骸等,只能坐困愁城,士氣不斷削弱。
由於判斷Mirage III在現場會因缺乏燃油而不適合與Sea Harrier空戰,加上深恐Vulcan轟炸阿根廷首都,空戰能力最強的Mirage III就此調離阿根廷南部,保衛首都附近的精華區,Falkland附近區域只剩攻擊機,此役後英軍不愁阿根廷軍高性能戰機從Falkland出發反擊,Sea Harrier威脅長航程的空中加油機與海上巡邏機並不困難,結果表面上英國遠達13000公里、阿根廷近到350公里,實際上卻搞成阿根廷遠達500公里、英軍近到僅250公里,阿根廷只能偶爾派機對付滯留在Falkland島附近太久的英軍單位,因此皇家海軍得以在自己選定的時機,才把艦隊帶到Falkland島附近的阿根廷軍機作戰範圍內,大幅減少損失可能性,單方面攻擊Falkland島上阿根廷軍3週。
但沒有編組Strike Package能力又不能用核彈的英軍,沒有從空中一次摧毀Falkland島上阿根廷軍的能力,因此這3週就是戰略轟炸機、Sea Harrier、與軍艦岸轟輪流攻擊島上阿根廷軍陣地,希望運氣好能真的摧毀若干單位,就算運氣不好沒能造成嚴重傷害,至少打擊敵軍士氣,以利後續登陸。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5:03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不過沒了第三代Ark Royal以後的皇家海軍,也就沒了預警機,皇家海軍只好重拾1944年的雷達哨戒艦戰術,其中Type 42級驅逐艦英阿都有,阿根廷抓得住其弱點,5月4日派出少數擁有空中加油能力延伸航程的Super Etendard,攜帶Exocet反艦飛彈攻擊最接近阿根廷的哨戒艦,有警覺的Glasgow以干擾絲躲過,沒警覺的Sheffield透過ADAWS與Invincible分析雷達訊號,都誤判那是前幾天大批出現的Mirage III,沒想到可發射反艦飛彈的Super Etendard是用同系列雷達,只顧使用衛星通信而忽略警戒,二次大戰中雷達哨戒艦的命運,再出現於南大西洋,成為英國改裝直升機預警管制機,至少建立相當於二次大戰末期水準防空監測網的原因。
這之後皇家海軍艦隊主體基本上在Falkland群島東側約250公里範圍附近活動,視天氣狀況派軍艦或Sea Harrier攻擊島上陣地,並與少量敵機交手,5月21日補給充足後開始的登陸戰,皇家海軍的艦隊再度進入阿根廷機隊攻擊範圍內,但高空飛行會被皇家海軍的區域防空飛彈擊墜,長時間低空飛行則超過阿根廷攻擊機的作戰半徑,沒辦法再來一次Strike Package,只能讓各機自行判斷何時低空飛行迴避英軍防空網,導致阿根廷的空襲一如1932年以前的水準般七零八落,讓英軍相對容易應付。
一般檢討這一段都在艦載防空系統難以因應地形雜波上,卻忽略掉地形同樣讓阿根廷機隊無法搜尋目標,只能看到誰對自己開火又或已經起火就衝過去,因此登陸艦幾乎沒有受損,否則只要LPD受損,登陸戰根本打不下去。
不過阿根廷為何要選擇從不易搜尋目標的方向進入?英軍選擇有利自保的地形是個因素,但最重要的是阿根廷知道Sea Dart飛彈的威力,加上戰鬥空巡機干擾;但阿根廷機群還能成功攻擊英軍船艦的原因,在於登陸戰期間Harrier/Sea Harrier可用機雖已增到30架以上,但航艦在自保用空巡機隊與地面攻擊機隊以外,最多只能維持1隊2架在登陸區外進行戰鬥空巡,而Sea Harrier FRS Mk.1沒有預警機協助,其雷達搜索距離與搜索角都不大,對敵機雖有嚇阻效果,但能通過空巡區的阿根廷飛機還是不少。
登陸部隊受到最嚴重的損害,還是當作飛機與登陸物資運輸艦與航艦在一起的商船Atlantic Conveyor,被Exocet反艦飛彈擊沉,該艦運輸的11架直升機與14架Harrier系列V/STOL機中,損失10架直升機,尤其重型直升機Chinooks由4架變1架,讓後續陸上作戰只能走路不能垂直機動,某些意義上可以看出假如登陸部隊受損更重的話,下場會是如何,而這也讓人想到日軍在Guadalcanal與Solomon海戰的失誤。
而當登陸戰告一段落,美國海陸期待Harrier的價值展現:灘頭建立的機場取代航艦成為Harrier的基地,阿根廷噴射機無法從島上機場出動,英國卻可以,讓雙方的空優更進一步朝英國方向傾斜,除了機場跑道鋼板因墜機損壞那段時間例外,阿根廷在島上的地面部隊也被Harrier與各式直升機釘死,雖然Harrier數量只能牽制而不能摧毀阿根廷軍,甚至防空體制仍不齊備,還有運輸艦遭到擊沉,但阿根廷地面部隊只能單方面任由英軍陸戰隊攻擊,直到投降。
最後戰爭結局,阿根廷海軍犧牲二戰時期的輕巡與潛艦各1、巡邏艇2艘、間諜船與商船共5艘,英國則是先進驅逐艦與巡防艦各2艘、外加LSL/LCU/商船各1艘,另外大部分軍艦都有程度不一的損傷,乍看之下皇家海軍損失比較嚴重;但阿根廷損失飛機117架,英國則是34架,差距近4倍,飛機方面就是英國居優勢。不過戰爭勝敗取決於是否達到目標與貫徹自己意志,這方面奪回Falkland群島統治權的英國,無疑是贏家。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5:29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Falkland之後
雖然Falkland戰爭一般注意到的是Sea Harrier高達23:0的空戰優勢,而且阿根廷也承認空戰完全沒戰果,讓許多國家從看不起SCS與V/STOL機,轉而把SCS與V/STOL機捧上天,但Falkland Islands對航艦而言的真正教訓,就是飛機與上面那個人的眼睛很好用,不要說美式的航艦戰鬥群與對方陸基海上兵力硬碰硬,就算英式的避實擊虛與偷襲,還是很好用,雷達雖然可以看到遠超過肉眼識別距離的目標,但雷達偵測上的空隙還是很多,只靠雷達與飛彈,被敵方找到空隙,就會與1942年Solomon海戰的美日雙方艦隊一樣,很慘,而活動且有雷達與眼睛的飛機,會讓這種空隙時隱時現,難以活用。
英國的Harrier與直升機在登陸時與登陸後,就多次主動出擊干擾與牽制阿根廷陸軍的行動,並盡量減少己方陸戰隊遭到的阻撓,雖然因此在地面炮火與飛彈下受損數架,但成效明顯高於戰損,尤其在島上臨時機場完工後,除了降落失敗造成跑道約1天不能使用的空檔外,島上英軍部隊受到的敵人空中襲擾也近乎消失。
不過,皇家海軍同時也發現,Harrier用在對地打擊的任務比例超過原先想像的高,本來以為是難得以最大起飛重拉到跑道尾端起飛,現在卻是幾乎都這樣起飛,飛行甲板227公尺的Hermes用7度滑跳甲板沒問題,Invincible級168公尺的飛行甲板長度用7度滑跳甲板就嫌不夠,戰爭期間Invincible級的Sea Harrier幾乎只負責戰鬥空巡,攻擊等任務就交給Hermes上的Harrier/Sea Harrier,後續的修改就把Invincible級的滑跳甲板角度提高為12~13度,只是既有的升降機位置沒辦法改變,因此Sea Harrier從機庫出來的調度動線比較耗時,還因後來常追加Sea Harrier與Harrier的數量,升降機位置干擾跑道動線的問題也變得明顯,雖然Kitty Hawk級以前的航艦,尤其是二次大戰的所有航艦,都有這種升降機干擾動線的問題,但到1970年代,這已經成為一種缺點。
Invincible級太小,不只是甲板長度不夠與升降機跑道動線相互干擾,與核動力航艦相比,攜帶的飛機與彈藥油料數量只有1/7水準,持續能力也是1/5~1/10水準,而Sea Harrier在100~200公里範圍的戰鬥空巡持續時間也只有1.5小時,不是美國海軍F-14的300~500公里外2~3小時,即使特遣艦隊已經接近到可能被Super Etendard加Exocet偷襲的範圍,皇家海軍持續戰鬥空巡消耗架次還是美軍水準的2倍以上,因此在登陸戰期間要同時進行對地打擊時,通常只有1隊戰鬥空巡,而且沒有預警機協助,讓敵機躲過Sea Harrier監視的機率大增,如果能維持2個以上方位的戰鬥空巡,以及整合入作戰網路的空中預警機支援,阿根廷的有效空襲次數將大幅減少。
如果說犧牲空巡架數可以編組Strike Package確實摧毀敵軍,那就罷了,但實際上因機種與機數都不夠,英國特遣艦隊陸海聯合都做不到。還好阿根廷離福島更遠,本土機隊根本無從維持空巡,防空也只能靠佈署在機場的點防空系統,法德合製的Roland、英國Sea Cat陸上版Tiger Cat、與瑞士Oerlikon的雙連裝35mm防空炮,射程連機場圍牆能不能保護都是問題,更不可能保護機場以外的部隊,加上射高都很低,Vulcan爬高投彈就可以迴避,Harrier與直升機只要不接近機場,需要擔心的也就只有步兵單位的機槍,否則英軍那種零星架次的戰術攻擊會很快被地面防空系統消耗殆盡,不怕空中威脅而能積極在島上機動的阿根廷地面部隊會更難應付,戰爭也會打不下去。
而阿根廷大型水面艦沉掉1艘後就不敢再出擊,也讓皇家海軍鬆一口氣,否則Sea Lynx攜帶的Sea Skua確實能擊傷船艦,但殺傷力有限,甚至潛艦帆罩只能擊破而非打掉,牽制敵艦能力充足,擊沉敵艦要求太高,還可能讓Sea Lynx甚至攜帶炸彈反艦的Sea Harrier須面對敵艦防空系統,陷入險境,所以戰後皇家海軍在水面艦是把本來法國Exocet換成性能更強的美國AGM-84 Harpoon反艦飛彈,但同時以高優先度研發大致等同於美國Harpoon,可是重量尺寸能裝在自家Sea Harrier上的反艦飛彈Sea Eagle,即使犧牲裝備共通性,也要強化艦載機的反艦作戰能力。
另外還有42-22陷阱的問題,本來以為有Sea Dart的Type 42與有Sea Wolf的Type 22互相合作,透過ADAWS分享資料,Type42可以岸轟與區域防空,Type 22可以反艦反潛與精準點防空,沒想到Type 22的Broadsword的雷達資料提供Type 42的Coventry後,Coventry艦上的人可以看到低空進襲的敵機,自身雷達965P與992Q無法持續追蹤與鎖定敵機,Sea Dart也因此無法及早發射,遭到3發炸彈擊沉,雖然教訓中暴露出的問題後來獲得解決,Sea Dart這種區域防空飛彈在1991年展現比美國Phalanx這種點防禦系統更優越的點防禦能力與抗干擾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讓皇家海軍對防空飛彈的信心動搖,認為還是需要飛機提供防空傘才安全。
因此,皇家海軍還是需要航艦,而且是更大的航艦,就算沒辦法買超級航艦,至少也要是中型航艦,能攜帶更多的定翼機,才有保衛艦隊與編組Strike Package的能力,可以不需要戰略轟炸機支援而獨立打擊的能力,即使皇家海軍同時也重視艦炮的能力,後續各艦又把放棄掉的艦炮裝回來,無疑與配合轟炸機及Harrier岸轟經驗有關,但只靠飛彈與只靠艦炮,都不行,那只是輔助航艦的角色。
然後要航艦還不只要1艘,因為船隻並不能隨時都在海上作業,船員需要定時休息回家,船隻也須定時保養與升級,一艘軍艦壽命很難有一半時間是在海上作業,若碰到像Falkland這種突然發生的事態,船隻卻剛好在進行維持1~2年的大修,已經開膛破肚的話,那可不行。要隨時保有戰力,需要幾艘?
如果以隨時都有1艘能在短時間內出動的話,那需要2艘;如果是隨時都有1艘在海上作業能隨時調往現場的話,那需要3艘;如果是有固定巡邏區要巡邏,如SSBN的作業模式,必須保持2艘在海上作業,才能在先出去的1艘補給已經消耗得差不多,後出去的1艘補給還有八成以上,讓1艘在當天立即趕往事發區域、1艘緊急到整補區整補後1週內出發、1艘召回休假人員並進行整補替代原本的巡邏任務的態勢,那就要4艘。
Invincible級當初是決定3艘模式,至於未來的新航艦,就選擇2艘,以利每艘預算增加50%的餘裕,建造更大的船。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6:38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同樣的,美國VSS最後一次檢討中,有了Falkland的範例,VSS太偏重反潛直升機攜帶能力,維持戰鬥空巡能力比Invincible級還差,連自保都做不到;而且1970~1980年代美國海軍的水面作戰艦,DD-963/DDG-993 Spruance/Kidd級、CG-47 Ticonderoga級、FFG-7 Oliver Hazard Perry級,都可以攜帶2架SH-60直升機,反潛直升機不夠這些水面艦用,沒飛機的航艦沒意義,這時有多餘直升機是陸軍與海陸,但陸軍不碰船不碰定翼機,海陸的直升機航艦需求比較殷切,買LHA/LHD比較容易通過。
這時又出現另一個VSS提案,學習日本日向級航空戰艦,讓復役的Iowa級戰鬥艦艦體後半炮塔拆除,改裝機庫與飛行甲板,甚至加上滑跳甲板,讓AV-8與艦載版AH-64使用,成為海陸想要的岸基火力支援平台,遠距離用巡弋飛彈,中距離用AV-8及AH-64,近距離艦砲岸轟,而強硬艦體裝甲則可避免陸地上反擊的危險。但Iowa能攜帶的飛機數量,終究不如LPH/LHA/LHD,而物資容量更低,少掉1個炮塔少掉1/3火力,改裝耗時耗資又大,還要另一筆錢研發AH-64艦載版,但海軍陸戰隊這時已經把眼光轉向新的計畫,就是21世紀成為F-35B的真正ASTOVL計畫,所以這個案子也沒執行,只有利用艦體尾部本來可以攜帶水上飛機的地方,安裝遙控飛機與攔截網而已。
所以,VSS最終變成了7艘Wasp級LHD投資計畫,直升機用在登陸,V/STOL機執行SCS/VSS任務,美國海軍就集中投資CVN-72~75這4艘成對建造的Nimitz級超級航艦。
另外,皇家海軍再度確認LPD很好用,即使Scorpion輕戰車直到最後才加入戰局,但比沒有要強得多,問題是停放直升機數量還是不足,所以本來要退役的Fearless級LPD延役,另外購置貨櫃輪改裝成飛機運輸艦與訓練測試等雜用艦Argus進行測試,最後在冷戰結束後推出一系列計畫:CVF航艦計畫(Queen Elizabeth)、Ocean級LPH、Albion級LPD、與Bay級LSD,21世紀的產品。雖然有點好奇為何英國人不直接做LHA或LHD,大概是不想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籠子內,登陸時航艦可以在遠距離放飛機護航之故。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6:56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而在Falkland之前,不只是美國、英國、與蘇聯發展平甲板直升機航艦,義大利也提出類似的計畫,或者換個角度說,建造過後方加大飛行甲板直升機航艦的國家,都重新發現一次大戰英國人的結論,想操作多架飛機時,前面那個艦體才是飛機最大的敵人,所以除了想直接造下一艘航艦的法國,以及引進美國護航航艦失敗後不敢再提平甲板船隻的日本以外,在1970年代都得到類似Invincible的結論,這艘就是Giuseppe Garibaldi,標準排水量僅10000噸、有6.5度滑跳甲板的小航艦。
Giuseppe Garibaldi的構思與設計基本上只比Invincible晚幾年,因此與美國SCS思路不同,接近Invincible與Project 1143的重武裝概念,有源自Sea Sparrow的Aspide點防空飛彈2組,4發最大射程超過100公里的Otomat Mk2反艦飛彈,還有2組三連裝324mm魚雷管,即使沒飛機可用,本身的戰力至少也足以匹敵1500噸以上的水面作戰艦。
不過,飛行甲板的設計就不同了,Giuseppe Garibaldi滑跳甲板不像Invincible級偏向左舷,而是佔了整個艦首,Aspide與Otomat佔用空間遠小於Sea Dart可以空出艦首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應該是沒有完整航艦設計使用經驗,為了縮小船身減低經費,大幅壓縮調度區,與SCS一樣以起降跑道為中心進行設計,因此飛行甲板長度達174公尺,升降機雖然壓縮到右舷艦橋前後,但起降跑道與升降機、調度區的動線還是容易重疊,Harrier的翼展只有7.7公尺還好,AV-8B拉大到9.25公尺就比較麻煩,在服役早期不能佈署定翼機時是還好,等到可以購買V/STOL機時,已經可以購買性能較高的AV-8B,飛行甲板上停飛機時的考慮就比較多。
但比起甲板動線干擾,Giuseppe Garibaldi設計過程受政治干擾的程度,甚至比Invincible嚴重,因為1920年代限制義大利發展航艦、1937年更新加強限制的空軍法,至1989年才廢除,那之前即使有二戰中義大利在地中海慘遭皇家海軍多次教訓的範例,也讓義大利開始改造航艦,但二戰結束後,一切照舊,海軍只能爭取到直升機,想買Harrier?強迫取消合約。從前面到現在看下來,其實義大利在海上航空的發展有過不少輝煌紀錄,一度甚至讓美國恐懼,而且像水上機母艦、直升機航艦這種偏門航艦應用經驗也十分豐富,Andrea Doria級甚至是全球最早可攜帶多架直升機的非平甲板新造軍艦,就是這個緊箍咒綁住,不能進一步發展。
所以Giuseppe Garibaldi研發過程一路受制,讓義大利的下3艘全通式甲板軍艦,San Giorgio級,一開始就不能有滑跳甲板與V/STOL機操作能力,當然,標準排水量才6700噸,飛行甲板長度僅約100公尺,艦橋結構寬度還大到直升機很難通過的地步,即使義大利宣稱本艦是LHA/LHD等級軍艦,但一般分類都是LPD,只有後部艦體可以操作飛機的艦艇;後來日本標準排水量8900噸的3艘大隅級,上甲板長度達160公尺,甚至刻意讓平甲板前後結構不同,變成非全通式平甲板,飛行甲板部分長度僅120公尺,自稱LST,外界認為是LPD,也是一樣的狀況。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7:22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還有一個則是西班牙的Principe de Asturias,這個就是美國海軍SCS的外銷擴大版,標準排水量增到16000噸,但動力系統與SCS一樣寒酸,與二戰的低階護航航艦一樣是單軸;飛行甲板長度達175公尺,加上12度的滑跳甲板,比Invincible級的飛行甲板更長,升降機配置方面表現也較佳,由於艦橋位置偏後,艦橋前方右舷升降機對飛行動線干擾沒有Invincible與Giuseppe Garibaldi明顯,而後升降機則用上當年美國取消的超級航艦America設計,擺在甲板尾端,AV-8可以直接從全艦最尾端的升降機起飛,算是頗具巧思且成功的設計。
Giuseppe Garibaldi與Principe de Asturias已經夠小了,但還有國家想要更小的航艦,選擇的就是更近似SCS的設計,Principe de Asturias縮小版,泰國的Chakri Naruebet,標準排水量10000噸,飛行甲板進一步縮短到165公尺,滑跳甲板角度還是12度,雖然比原本泰國期待的7800噸V/STOL機應用艦要大得多,但現在一般仍視此艦為最小的V/STOL航艦。
當然,AV-8認真來講可以垂直起降,不考慮外載與作戰半徑的話,其實很多能攜帶中型以上直升機的水面作戰艦都能操作AV-8,英國在1980年代也提出類似LST-393/776的天鉤系統;而Falkland戰中使用Atlantic Conveyor當成飛機運輸艦,引發北約提出比CVS還要寒酸、類似一次大戰中商船改造水上機母艦的構想,設計貨櫃大小模組的雷達與武器系統,裝上貨櫃輪讓貨櫃輪變成應急軍艦的構想,這構想中的V/STOL航艦款,皇家海軍在戰後就購入1艘貨櫃輪進行改造測試,改名Argus,主要當直升機與Harrier訓練艦、以及航空運輸艦與醫院艦應用,成為迄今為止貨櫃模組軍艦中少數成功與最成功者,大陸還推出同樣概念的國防動員艦世昌號,但因改造會造成重心大幅上升,Argus艦底加灌水泥以利平衡,這樣的船用過後無法回復商船原貌,相關概念便悄悄的銷聲匿跡。
更膨風的如祕魯將前荷蘭輕巡de Zeven Provincien的飛彈發射器改成直升機機庫,改名Aguirre直升機航艦,攜帶3架直升機,或智利把英國2艘County級巡洋艦的Sea Slug飛彈拆掉後,改成裝2架直升機的Blanco Encalada及Cochrane直升機航艦,這些船要用Harrier/AV-8也是可以,雖然他們有沒有資格列入航艦家族都有疑問,比較像是武器系統都故障後,只剩攜帶直升機能力而已。
Chakri Naruebet雖從西班牙購入AV-8S,但這批全球最早上艦的Harrier家族壽命早已成疑,後續因缺乏經費也沒有採購新機計畫,因此Chakri Naruebet實際上都是當攜帶10~18架直升機的航艦使用,攜帶6架AV-8僅存在於理論,真的使用只怕也是要限制起飛重。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7:49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相對於這些財政更不寬裕國家拼命採購小號的V/STOL航艦,即使僅1艘也無所謂,蘇聯的Project 1143則反其道而行:本級艦一開始類似Invincible級強調艦載武器作戰能力,航空巡洋艦模式的軍艦,艦載機作戰部分只考慮反潛、水面目標偵察、與攔截北約巡邏/反潛機,但艦載機數量僅本級一半的Invincible在Falkland戰爭中表現出眾後,第3艘Project 1143.3與第4艘Project 1143.4就強化飛機運用能力,不只是研發超音速V/STOL戰鬥機Yak-41/141,還有登陸戰用的Mi-6與登陸部隊居住空間,Project 1143.4飛行甲板長度拉長到195公尺,攜帶飛機數量進一步增加20%,從30架增到36架。
不過,其實從Invincible開始,這些V/STOL級航艦的艦載機數量,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基本上航艦攜帶的艦載機數量,不僅受控於機庫容量、飛行甲板與彈射器可用空間、以及國家購機預算,在雙引擎艦載機與直升機出現的二次大戰後,艦載機本身的大小重量,也帶來明顯影響,而這又進一步讓艦上如何安排與調度艦載機,成為一個比二次大戰前更複雜的學問。
這問題對超級航艦其實是還好,比方越戰中,攜帶艦載機若以A-5/6為多,則只有75架上下,但改用FJ-4或A-4的話,就可以增到90架以上,差距約20%,考慮到A-4炸彈攜帶量與作戰半徑都比A-6弱,打擊能力不一定有多少差距;但對V/STOL航艦而言,由於這類航艦,包括LHA/LHD,一開始設計多以攜帶直升機為主,直升機折翼時佔用空間遠小於不能折翼的Harrier,這差異就大了。
Project 1143的Yak-38可折翼,與Ka系統直升機占用甲板級機庫空間差不多,因此一般是攜帶22架,最大是多出36%的18架Ka-25/27/29直升機加12架Yak-38,改良型Project 1143.4的36架則是改變設計擴大空間的結果;而以運輸救難任務為主時,Wasp級可以攜帶到42架直升機,但假如需要制海或密接支援,AV-8B就只能攜帶到25架,飛機數差距超過2/3,V/STOL機數量差距超過4倍。
源自SCS的Principe de Asturias整體差距最大,最大可攜帶37架,但這屬於飛機運輸艦模式,當然所有飛機都是垂直起降機,要飛還是可飛,有灘頭臨時機場時這樣也能好好作戰;要能用滑跳起飛時,最大攜帶量29架,其中12架在飛行甲板上,17架在機庫中,基本上是AV-8B空隙中塞直升機的做法,調動只能依序調動,若其中任何一架發現有問題需要拉出來大修時,就是大部分飛機要送上甲板再調回,非常花時間,因此比較合理的最大搭載量是24架;至於平常的編制,通常是17~20架,AV-8B佔一半,剩下以重型直升機如SH-3為主,追加中型直升機UH-1系列,最大機數是平常編制的2倍以上,AV-8的數量也是如此,最大與正常編制差距達2倍,而且因為都是同型機,艦載機數量與同時打擊火力直接成正比,不像超級航艦是不同型機,各機型不能一概而論。
而這類航艦中參與過最多戰爭的Invincible級,其艦載機變化或許可以說明一些事情:Falkland之前,理論是攜帶9架Sea King HAS Mk.5與5架Sea Harrier FRS Mk.1,或許再加1架救難用直升機,但實際上Sea King帶滿,Sea Harrier則是4~5架,這時主要是反潛,Sea Harrier防空而已,所有飛機必要時都可以塞在機庫內,減低暴露在外可能受損,節省生鏽維修經費,而當有一部份飛機停在甲板上準備隨時起飛時,那機庫中的飛機就是圍在2個升降機前後,有4~6架可以立刻推上升降機送上甲板,這時15架飛機大概只有2~3架需要超過5分鐘才能離開機庫上甲板,相較於Principe de Asturias即使加上甲板上飛機,升降機旁能立即上甲板的飛機僅約2架,還有一半以上要等待其他飛機移開才能上甲板,Invincible級的即應能力並不下於載機量2倍的Principe de Asturias。
等到Falkland戰爭一爆發,Invincible就把Sea Harrier加到8架,Sea King加到11架,與Hermes的12架Sea Harrier構成首批20架制空機,接下來損失3架後,透過Atlantic Conveyor等商船又運來8架Sea Harrier與14架空軍的Harrier GR Mk.3,構成類似二戰初期Illustrious級與Unicorn聯合構想,應用超過30架艦載機,約為2艘航艦標準Harrier裝載量的2倍,但沒有雷達的Harrier GR Mk.3無法負擔攔截與空巡任務,剩下不到25架Sea Harrier,而且雷達與對空飛彈射程都很短,相當於晴天的視距內,作戰能力與單艘Clemenceau大致相當,明顯低於過去皇家海軍的第三代Ark Royal與Eagle。
而且這樣硬塞也有問題,因為機庫空間被塞滿滿,在戰爭期間Hermes有一次把所有飛機從機庫中調上甲板檢查再送回停放位置,花了半天時間,雖說是利用能見度不佳而無懼敵機的天候才來一次總體檢,看看主要在對地打擊的Sea Harrier機隊有多少部分受損,免得下去出去就摔調,但這耗時實在太長。
所以戰後Invincible級馬上修改編制,先是9架Sea harrier搭配5架Sea King HAS Mk.5與1~2架Sea King AEW Mk.2,架數看來還是15架上下,但作戰能力明顯轉朝V/STOL機應用方面偏,反潛能力降低,對於有高性能艦體聲納與反潛作戰資料中心的該級艦,變成反潛偵測能力明顯超過火力發揚能力,而該艦原本只裝15架飛機是預算限制,雖然空間寬大調度方便,但倒過來講就是還有很多空間浪費了,因此很快改成Harrier系列9架、Sea King HAS Mk.5也9架、Sea King AEW Mk.2為3架,但這時有些飛機就要常駐甲板上,硬塞機庫會影響調度速度,作戰時無所謂,平時就塞機了,畢竟機庫沒辦法大幅擴大,艦載機又沒有換成比較省空間的飛機。
等到2000年左右,取消Sea Dart飛彈,把飛行甲板長度延伸到183公尺,雖然起飛跑道長度不變,但甲板可以停放的飛機更多,這時Invincible級就可以攜帶12架Harrier與10架Sea King或Merlin,抑或18架Harrier與4架Sea King,最多甚至可以攜帶到24架,這還是攜帶比Sea Harrier更佔空間的Harrier GR Mk.7/9。
雖然Invincible級的飛機攜帶量,始終低於Principe de Asturias,但Invincible級的機庫面積超過3400平方公尺,Principe de Asturias則僅約2400平方公尺;Giuseppe Garibaldi只略大於1700平方公尺,Invincible級的一半,最大可攜帶AV-8B共16架、或SH-3D達18架,並號稱機庫可以裝10架AV-8B或最大12架含直升機在內的飛機,飛行甲板還能再放12架飛機,這之間的差異可以玩味,反正想多塞飛機的話,由於V/STOL航艦能用的飛機種類少,就只能看政府預算,以及當事國在乎的是即應性還是攜帶量,有豐富航艦作戰經驗的皇家海軍,偏向在艦隊編制中追加航空運輸艦,維持航艦本身的即應性,義大利與西班牙就偏向盡量塞。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8:11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冷戰結束前的中型航艦
雖然V/STOL航艦可以做到約1分鐘讓1架飛機起飛,即應性不錯,美國超級航艦配上蒸氣彈射器,最初可以每30秒彈射1架,4組蒸氣彈射器可以2分鐘送上4架,滑跳甲板只有超級航艦的一半,與只有2組彈射器的Midway級與第三代Ark Royal大概差不多,但不管是蒸氣彈射器還是滑跳甲板,要這樣快速連續起飛,也只有剛開始幾批,時間長了,要看的就是調度區有沒有飛機來得及送上起飛點,這方面飛行甲板越大的航艦最終還是越佔優勢,V/STOL機航艦的起飛動線干擾升降機為中心的調度區,影響不是看前2~3架的最小規模戰鬥空巡或打擊編隊,而是編組Strike Package時的大編隊即應性。
而更難看出來的部分,是維修區、零組件油彈庫房、航管區、與空勤人員區,不同於討論熱點的起飛區及降落區,以及深入一點會討論的調度區與機庫,維修庫房以及航管空勤人員區,幾乎是實際操作的國家才會知道的部分,但這個大小決定的是航艦的持續作戰能力,基本上艦隊退出戰區到安全區補給來回至少要1天,如果是Guadalcanal那種狀況,美日艦隊從夏威夷或本土來回幾乎要半個月,(第二次)Solomon海戰後日本海軍即使偷襲過幾次,但無法再靠艦隊摧毀Henderson機場,艦隊單次火力不足,想多次奔襲則來回途中機場便已修復並加強,是個因素。
因此有錢的國家,最後還是不選擇V/STOL航艦,而是有能力編組Strike Package的航艦,美國就是超級航艦,V/STOL航艦是登陸艦的第二任務,法國只有中型航艦,英國重新籌備的也是中型航艦,蘇聯則以中型航艦為學習階段,最後也要走向超級航艦。
不過最窮的國家也是不選擇V/STOL航艦,阿根廷與澳洲不得不放棄,巴西與印度還是選擇二手航艦,理由在全新的V/STOL航艦對他們還是太貴,因此印度把2艘航艦都改成V/STOL航艦,巴西則是想辦法找有沒有還能用的S-2與A-4,即使很多角度來看,買Harrier系列還會更好。這些輕航艦配舊款艦載機,理論上平均出動架次與新的中型航艦差不多,但實際上,當事國大概沒錢買夠彈藥,甚至連船隻航行能力都有問題,真實戰力難以評估。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8:31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至於發展中型航艦的諸國,英國拖到21世紀才開始規劃,剩下的法國與蘇聯,相對於英國Invincible級放棄斜角甲板的左右動線分離設計,還用傳統降落飛機的這2國,就保留斜角甲板,向美國超級航艦看齊,只有一些細節不同於美國設計。
法國Charles de Gaulle是美國以外首款核動力航艦,標準排水量從Clemenceau級的22000噸增到37100噸,飛行甲板長度雖從265公尺略減為262公尺,而斜角甲板部分則是從165公尺增為193~201公尺,增加約20%,讓較重型艦載機的降落安全性增加。艦橋位置則比較接近美國Forrestal之前的偏前設計,2組舷側升降機都位於右舷艦橋後,彈射器2具則位於艦首甲板偏左舷與斜角甲板上,雖然這位置的升降機也剛好支援彈射器或降落飛機回收,但某些意義上格局也類似英國Invincible級的左右平行,飛機左舷起飛右舷停放,只是這時還要學美國在尾部左右舷放些飛機,美國有個升降機的左舷尾部,對法國來說就成為小面積的孤立停放區。艦載機攜帶量一開始都是40架,但當Super Eendard全面退役後,Charles de Gaulle就減為36架,理由是Rafale M比較大,不過因為F-8E(FN)與Super Eterdand整合為單一機種Rafale M,作戰彈性反而提高。
由於核動力航艦價格實在太高,冷戰時設計的Charles de Gaulle搞到世紀之交才進入服役階段,可以使用美國的E-2,加上重量性能與F/A-18同等級的Rafale M,作戰能力可說逼近美國的超級航艦,固定翼艦載機數量是Nimitz級的60%,有每天75架次連續作業10天的作戰能力,除因直升機僅4架導致反潛作戰能力低落外,其他類型作戰的能力,Charles de Gaulle約為Nimitz級的70%,Invincible級這類V/STOL航艦的2~3倍,與當年美國CVV構想相當,應用效率上確有優越之處。
雖說Charles de Gaulle無法操作像過去美國海軍F-14甚至A-3這種最大起飛重30公噸等級的重型艦載機,一如LHA/LHD無法操作最大起飛重20公噸等級的F/A-18或Rafale M這種艦載機,美國海陸只能用LHA/LHD運輸F/A-18,作戰還是要靠超級航艦,這是超級航艦、中型航艦、與V/STOL航艦最大的差異點,但美國超級航艦也碰上新飛機越來越大越長,以及更致命的越來越貴問題,1980~1990年代的重型艦載機研發計畫都失敗,在2030年代以前大概都只有中型機可以使用,而且佈署架數還只有可攜帶量80%水準,一如二戰前皇家海軍的第二代Ark Royal,超級航艦開始空空蕩蕩,不像Charles de Gaulle是裝到滿,讓冷戰後的中型航艦佔有相對效率優勢。
只是,法國的第二艘Charles de Gaulle建造計畫始終無法成行,現在只有1艘航艦,因為想要2艘航艦才不是做超級航艦而是中型航艦,結果連中型航艦都撐不起第二艘,這與皇家海軍還有3艘Invincible級相比,哪邊戰力比較強還真的難講,尤其Charles de Gaulle能出動的狀況,Invincible級3艘也都能出動,3艘的戰力不是1艘的3倍而是9倍,哪邊比較好真的要個案分析。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8:55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至於俄羅斯的Project 1143.5型、或稱Project 1143-2,Admiral Flota Sovetskogo Soyuza Kuznetsov級,從編號來看雖然是Project 1143系列的大改良板,但因為一開始就當成航艦設計的計畫都在Falkland戰爭前就都難產墮胎,所以這艘也就像皇家海軍Invincible級的發展一樣,要取代那些取消計畫而大幅膨脹,排水量雖號稱是從Project 1143.4的38000噸漲到43000噸,但那與Invincible的指揮巡洋艦說法一樣,欺騙上面說只是改良型不是重新設計,假如都以同樣的標準排水量標準,其實應該是漲到55000噸,增重不是13%而是45%。
然後,本級雖然讓斜角甲板與前甲板都能讓飛機起飛,但還是在前甲板內埋了12發垂直發射的P-700反艦飛彈,船身四周還有6組30mm防空機炮、8組CADS-N-!飛彈火炮雙用近迫系統、24組3K95點防空飛彈、與RBU-12000反潛火箭,共計5組武器的強大火力,雖然比Project 1143的8組少掉3組,特別是沒有中口徑艦炮,但以航艦而言依然是強大到莫名其妙的火力,一般推測是蘇聯不太信任航艦的作戰能力,但這也有可能與Invincible級的Sea Dart一樣,對付的不是敵艦,是自家政府的政治壓力,因此到現在該艦依然是重型航空巡洋艦,當然這就與當年的Invincible級一樣,誰信?
Project 1143.5型飛行甲板長度305公尺,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彈射器的關係,採用滑跳甲板設計,滑跳角是比所有使用Harrier系列航艦機還要大的14度,斜角甲板則只有5.5度,長度則有220公尺,這是首款結合超級航艦與V/STOL機航艦設計的航艦,相較於設計上比較偏向LPH的Invincible級,或是更低階的SCS型航艦,本艦設計則更接近超級航艦,不過升降機還是只有右舷2組,艦橋前後方各1組,不是美國超級航艦的4組,或英國日本艦隊航艦都曾出現過的3組,不在左舷或許是與英法類似的構想,把一些系統集中在右舷,讓左舷就是飛行甲板用,而艦載機數量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Project 1143.5型理論艦載機攜帶量,在使用Su-33時可達57~60架,若當年引進MiG-29K或Yak-141的話可以攜帶更多架,持續作戰能力應與Charles de Gaulle差不多,60~80架次持續10天,但現在實際上只有30~40架,原本的艦載機數量是不是需要第3組升降機,還是把這空間拿來給機庫與武器使用,就是問題,後來實際載機量就更用不到第3組升降機,也讓本艦的地位在航艦史上類似法國的Bearn,實驗航艦,只是Bearn在二戰中只當航空運輸艦參戰,Project 1143.5型在服役20年後,終於到敘利亞實際投彈。
不過再怎麼說,Project 1143.5型還是艘大船,不像那種只有1條飛行甲板,甚至要讓飛行甲板動線與飛機調度區重疊的V/STOL機航艦,本艦算是有2條飛行甲板的大傢伙,因此飛機動線設計也就比較複雜,前飛行甲板105公尺處有左右2個起飛點,由艦橋前方升降機提供飛機,讓空優掛載的戰鬥機起飛,左起飛點則往後延伸到195公尺長度處,相當於斜角甲板的中偏後方,供對地掛載的飛機起飛,理論上航艦頂風配合的話,Su-33在這個起飛點可以用33公噸最大起飛重起飛,與F-14的最大起飛重相去無幾。
因此,Project 1143.5型可允許一波2架制空機與1架對地打擊機起飛,雖不及美國超級航艦的4組彈射器,但比過去英法航艦的2架要多,即使對地打擊任務的每波出動架次較少,降落同時無法讓對地對艦任務飛機起飛,以及發射P-700飛彈時所有起飛任務大概都要暫停,本質上並不遜於Charles de Gaulle,且因直升機攜帶量較大,反潛作戰能力更勝一籌,只差缺乏足以比擬E-2的預警管制機。但這個動線設計會壓縮甲板調度區空間,所以21世紀引進Project 1143系統航艦的印度與中共,在動線選擇上便有修改,印度的作法可能也在本艦2010年的延壽計畫中引進。
另外,因為武裝多,所以Project 1143.5型的電戰系統也比較複雜,不僅用於指揮在空機,也用在防空系統射控上,該艦的Mars-Passat雷達系統(北約編號Sky Watch),被認為與美國海軍Enterprise曾用過的SCANFAR同等級,正常狀況下可同時追蹤80個空中目標,但因系統出現於蘇聯末期,西方報導中頗懷疑此系統是否完成研發。
雖說研發測試尚未完成時母國蘇聯便崩潰,導致Project 1143.5型從僅次於美國超級航艦、不遜於Midway級的強力航艦,變成始終沒有滿編的實驗艦,但本艦仍可視為航艦史上英美日三國系統後的第四種航艦系統起源,只是這個系統能存在多久是個疑問,畢竟,蘇聯當年就把本級視為彈射器研發成功前的過渡產品,引進蘇聯系統航艦的印度與中共也都計畫在未來引進彈射器,有彈射器的航艦設計,大概又會類似美國的設計,一如法國。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9:10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至於實戰,這段時間內,包括1991年的波灣戰爭,航艦的主要任務還是在對地打擊,美國敵手不要說沒有像阿根廷對皇家海軍那種程度的威脅,甚至連越戰中北越對美國海軍那種程度的威脅都辦不到,最危險的大概只有波灣戰爭中伊拉克有一次用中共版P-15攻擊岸轟中的美國艦隊,結果美國自己的護航艦與Phalanx CIWS分不出干擾絲與目標,Falkland吃虧後積極改進的皇家海軍Sea Dart正確找出並擊落目標這點風險而已。
反倒從伊拉克的角度來看,美國首日空襲架次是他們歷史最高紀錄的10倍,連6艘航艦的艦載機單位在42天的平均空襲架次都超過他們兩伊戰爭曾達到的最高紀錄,而且美國還一幅有餘力擴大轟炸規模,只是你伊拉克目標不夠讓我飛機詐,只能在地面與艦上等著情報單位提供目標資訊才出擊一事,除了眼神死以外大概沒有別的詞可以形容......
不過以當時的人來看,他們並沒有這麼樂觀,因為兩伊戰爭從1982年底開始進入消耗戰與通商破壞戰階段,而地理上伊朗封鎖波斯灣比伊拉克容易,這迫使伊拉克購買各種長程反艦武器,並發展各種反艦戰術,Dassault Mirage F-1E攜帶飛魚飛彈還只是Super Etendard的升級版,但以Tu-16/22的長航程進行空中攻擊,以及蘇聯發展的飽和攻擊戰術,就讓英美回憶到二次大戰的大西洋。
而且還有個更糟的問題,衛星,Falkland戰爭中北約就已經確認一件事,蘇聯發射新的海洋監測衛星持續追蹤皇家海軍的特遣艦隊,皇家海軍用干擾絲與直升機製造龐大艦隊的假象,能騙到一堆南美國家,但對蘇聯收效甚微,而攔截衛星的技術存在,卻被政治限制,不能佈署,兩伊沒有衛星,但假如北約華約大戰。那就是另一回事。
所以在1986年美國空襲利比亞時,就用新方法遮蔽航艦戰鬥群:利用固定由西向東的鋒面系統躲避,一般而言從東北到西南長度千把公里、有大雨及雷暴的鋒面系統,可以讓任何衛星感測系統失效,至少無法獲得武器射控級的資料,不過看天吃飯的限制與不確定性也不小,而且當達到目標附近要停下來時,還是會暴露。
而二戰以來發展多年的雷達防空體系,弱點又逐步凸顯,Falkland與波斯灣FFG-31 Stark遇襲浮現的是對低空及地形雜波的脆弱,而Stark遇襲與CG-49 Vincennes擊落伊朗A300客機凸顯的則是敵我識別困難,1987年西德民間飛行員Mathias Rust駕駛民用輕航機Cessna 172B從波羅的海直飛到莫斯科紅場降落,雖然有政治顧慮導致防空系統沒開火的因素,但雷達防空體系還是有隙可乘,需要預警管制機等飛機彌補一事,也從僅專家知曉的事項,變成廣為所知,而同時在發展的匿蹤科技,就是要讓這些空隙變成致命因素的關鍵科技。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9:34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艦載機發展:1983~
在Falkland戰爭次年、1983年,於Ronald Wilson Reagan總統主導下,美國四軍提出了大規模的飛機研發計畫,戰鬥機、轟炸機、攻擊機、運輸機、直升機、艦載機、V/STOL機等,都要全面更新,淘汰1950~1960年代以來的飛機。而因為同時開始的計畫多,因此皇家空軍帶頭、McNamara失敗的嘗試,空軍海軍共用飛機,就出現在戰鬥機計畫的ATF與攻擊機計畫的ATA,結果是再度失敗。
美國海軍一直認為空軍主導的ATF改裝成海軍版後會過重,而且更實際的,機身長度比美國海軍容忍極限的F-14機身還要長,長得多,所以不管是競標成功的F-22,還是失敗的YF-23,最後美國海軍都沒打算用;海軍主導的A-12則是重量在內的技術問題一直沒能解決,最後被取消,後續提出的A/F-X等研發案,碰上冷戰結束沒預算,即使海軍努力掙扎,最後面對國會說三個軍種的新戰鬥機計畫只能接受其中一個,海軍只有全面砸鍋。
比較糟糕之處,在於1983年的先進軍機計畫推動同時,也有些針對計劃失敗而出現的備案,美國空軍就分一些錢給這些備案,但美國海軍卻因為要集中資源,所以取消攻擊機方面的備案,只保留ATA,因此美國空軍還有F-15E代替A-12,美國海軍兩頭空;而被美國海軍當作ATF不合用的備案,F-14D開始的一系列計畫,也因為太貴,碰到價廉的競爭者,敗陣,F-14D少量生產,並進行最低程度的炸彈攜帶能力改造,還因操作成本問題,提早淘汰。
而搞死海軍艦載機計畫的軍種,不是空軍,是海陸,相對於空軍主投資計劃都成功而副投資計畫ATA失敗,海軍及陸軍投資計劃都失敗,海陸的2個計劃卻都成功,卻也相當搞笑。
這2個計劃中比較簡單的是F/A-18E/F,F/A-18的放大版,因為海陸總感覺F/A-18作戰半徑與載彈量遠不及先前使用的A-6,McDonnell Douglas與Northrop也警覺到F-16不斷改進,針對的就是原本F-16不如F/A-18的部分航電,F/A-18縱使在某些航電部分仍可保有F-16不可超越的優勢,但那些部分美國幾乎不會外銷,F/A-18在外銷市場上很快會缺乏優勢,必須跟著改進才能維持海外市場,所以就針對海外需求、以及海陸的抱怨,提出修改計畫,最後美國海陸選擇增加燃油與航程約25%,並維持甚至改善推重比與翼負荷的計畫,這就成為F/A-18E/F計畫的前半部分。
等到A-12取消,美國海軍需要墊檔機時,由F-14D衍生的各項提案才要開始研發,F/A-18E/F的研發進度相對超前,加上F-14本來就比較貴,在大砍預算的情況下,美國海軍為了保住其他軍艦生產計劃,以及推動預計需要大量預算的A/F-X等計畫,只好選擇接手進度比較快價格比較低的F/A-18E/F,因為估計同樣價格購買F/A-18E/F可以組成10個艦載機聯隊供10個戰鬥群用,買F-14的衍生型頂多就8個艦載機聯隊,航艦的戰力繫於聯隊數量,而且美國是航艦比聯隊數量還多的狀況,能增加聯隊數量的飛機比較重要,這就成為F/A-18E/F計畫的後半部分。
不過因為美國海軍進一步要求燃油與航程增加40%,遠超過海陸研發階段的要求,導致新的F/A-18E/F在海陸眼中運動性降低太多,這次海陸怨言大到根本不採購自己曾參與研發的這款戰機。
但認真說來,海陸對F/A-18E/F的攻擊,是從2002年起才開始漸趨激烈,這理由在2001年10月,美國宣布三軍及多國聯合開發的JSF計畫由X-35得標,編號為F-35,並以海陸用F-35B為優先,海陸對F/A-18E/F的反應就變大,因此其理由並不完全是F/A-18E/F不夠好,而是要保住F-35B,這是唯一能由海陸自主管理的計畫,他們不要這計畫像F/A-18E/F一樣,被其他軍種搓掉或改成海陸不想要的樣子。
F-35B的研發主要在21世紀,後述,20世紀部分則是其研發前狀況:在AV-8A量產後,美國海陸開始希望有性能更高的V/STOL機,AV-8B最現成可靠,但這個架構比較適合穿音速低空飛機,超音速高空戰鬥機不適合,在研究一段時間後,這個一度被稱為ASTOVL、1990年代中期定名為JSF的計畫,與ATF/ATA同樣屬於1983年計畫之一,並與AV-8B一樣,利用英國的Harrier測試場地,因此便與英國一起研發,等到F-22進入正式研發與A-12取消後,這個計劃也開始進入幾個方案的模型測試階段,因此等到美國空軍與美國海軍要提出新計畫,國會說要省錢,只能推一個計畫時,1990年代才提案的新計畫,自然很難與1980年代就開始研發的海陸競爭,更何況海陸的要求是比空軍海軍都要輕小的飛機,國會看起來就是比較省錢的設計案,符合砍預算的要求。
但現在有個問題,海陸這時要的是一架有匿蹤與垂直起降能力的F-16,作戰半徑要求大概300海浬、500~600公里就好,讓飛機小一點可以載重一點的東西,順便省錢;可是海軍的需求,卻還是1950年代大致定案的單枚核彈飛送航程2800公里,作戰半徑1800公里,即使冷戰結束讓要求可以放鬆一點,掛多枚傳統炸彈的作戰半徑當然也會比單枚核彈短很多,但取代A-6的飛機,也沒有縮到1/3的道理。
這時出場協調各軍種需求的單位,就是著名的RAND,他們在名為JSF的報告中指出,傳統起降機不一定能改成VTOL機,但VTOL機,以當時海陸需求的那種匿蹤F-16要求,改成傳統起降機的性能至少不會降低,甚至會提高,因此用海陸的機種改裝比另行研發要好;至於作戰半徑方面,蘇聯沒了,新的敵人是北朝鮮、伊朗、與伊拉克,戰機作戰半徑有750海浬、約1400公里的話,就能攻擊這3個國家全境,600海浬、約1100公里的話,則能攻擊85%的目標,而這時的VTOL機作戰半徑大概可達400海浬、約700公里,海陸先前對F/A-18早期型的抱怨,也可因此煙消雲散。於是,JSF成為三軍合作計畫,推動下去。
美國海陸雖不高興自己要的飛機被增重增貴,從有可能VTOL變成只可能STOVL,但不希望投資多年的計劃歸零;美國海軍也覺得自己要的飛機被降級,超級航艦明明可以裝更重的飛機獲得更好的性能,但自己在其他船隻上花太多錢,也不能不吞這種廉價方案,最後以空軍的F-35A作戰半徑600海浬、海陸的F-35B作戰半徑400海浬、海軍的F-35C作戰半徑750海浬為結論,推動後續研發。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9:56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但先不講後面的拖延,JSF計畫啟始就是設定2010年開始服役,1970年代開始生產的Harrier大概只能用到1990年代末,該怎麼辦?強調地面支援的美國海陸就是生產AV-8B,接下來有一批F/A-18將雷達從AN/APG-65升級為AN/APG-73,就把二手AN/APG-65裝上AV-8B,並在主翼上加裝前緣延伸等小幅改良,改稱AV-8B+,獲得全天候作戰能力與AIM-120使用能力;皇家空軍把AV-8B編號為Harrier GR Mk.5,但嫌該機缺乏航電,就在機鼻Harrier GR Mk.3就有的光電系統,提供光學觀測能力,稱為Harrier GR Mk.7,後來又跟隨美國的改造,除了沒換裝雷達外,其他部分也追加一些小改造,成為Harrier GR Mk.9。
AV-8B/B+馬上成為海外用戶夢寐以求的新機,因此義大利與西班牙立即採購,讓自己的V/STOL航艦成為戰力優於法國Clemenceau級的優秀航艦;但是皇家海軍沒有跟進,因為皇家海軍在Falkland戰後就有自己的計畫,把Sea Harrier FRS Mk.1升級到與F-4K同樣有視距外飛彈發射能力的飛機,在海陸獲得AN/APG-65之前就已成形並修改,Sea Harrier FA Mk.2,英國最後一款自行研發生產的戰鬥機。
Sea Harrier FA Mk.2安裝自行研發的Blue Vixen雷達,因為研發時間比AN/APG-65晚了10年以上,還引進一部分英國失敗預警機的雷達程式,基本性能比AN/APG-65更佳,但機身還是舊款Sea Harrier,同樣沒有副油箱的情況下,Sea Harrier FA Mk.2滯空時間與作戰半徑遠不及AV-8B,這對皇家海軍想要的戰鬥空巡能力不利,因此Sea Harrier FA Mk.2常常攜帶2具副油箱升空,AV-8B不管是哪國服役的版本,則都很少用副油箱,讓雙方在實用上的滯空時間或作業半徑差距不大。
印度在引進Sea Harrier FRS Mk.1的外銷版FA Mk.51後,沒有跟進升級,畢竟英國來的Vikrant與Hermes改名的Viraat,能不能航行都是問題,而且研發中的LCA已初步預定為次世代艦載戰鬥機,錢先用在航艦與次世代戰鬥機更重要。
海陸在F-35B服役前的墊檔機AV-8B確定,那海軍在F-35C服役前的墊檔F/A-18E/F,雖然海陸抱怨得要死,但海軍以及美國國會與審計單位,卻高度稱讚本機,因為在會計上,F/A-18E/F是A-4以來的一個新奇蹟,預定生產時程24個月,但一半以上飛機都在18個月通過驗收交機,以致於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甚至在加上美國海軍提供的25%獎金後,售價依然低於原先預期的飛機,這可視為生產成本只有公司原先估計的70%水準,讓美國海軍有更多預算用來買其他船隻與武器,相較於1970~1980年代那種延遲交機還大幅提高價格根本是常態的情況,現在F/A-18E/F讓海軍有錢買更多DDG-51級與BGM-109。
而稱讚F/A-18E/F的還不只是會計,維修人員也曾以略帶誇張的形容詞形容,F/A-18E/F只要10個地勤檢查半小時,F-14D卻要100個地勤檢查一晚,因此靠港時,F-14D的地勤還在艦上與飛機奮戰,F/A-18E/F的地勤已經在港中與酒精及小姐奮戰......即使飛行員與長官有一種自己駕駛皇家海軍Skua的感覺,但看到地勤與艦上倉庫管理的報告,也只能接受。當然,就不要問飛行員以外人士對F-14這種只有駕駛員爽的飛機會怎樣看待。
然後,美國海軍這時還採購另一款艦載機,英國Hawker Siddeley Hawk被選用為海軍的教練機,基於雙方在Harrier的合作,美國版就是McDonnell Douglas T-45,進行一些小改造後服役。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20:14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至於美國海軍以外的艦載機,Sea Harrier講過了,剩下的就是法國Dassault Rafale海軍版Rafale M,以及蘇聯的Sukhoi Su-25UTG/UBP、Su-33,與Mikoyan MiG-29K。Rafale M基本上是1980年代西歐強國研發的歐洲戰鬥機艦載版,性能要求基本上是F/A-18的重量而有F-15的性能,加上更先進的航電,讓應用該機的Charles de Gaulle成為很多意義上升級版的末期Midway航艦,21世紀初期唯一能挑戰美國海軍超級航艦的航艦。
蘇聯本來的構想,Su-33相當於F-14與A-6,MiG-29K相當於F/A-18,Su-25相當於A-7及T-45,另行研發預警機與反潛機等機種,製造足與美國超級航艦相提並論的艦載機隊,但等蘇聯崩潰由俄羅斯接手後,只能用Ka-27系列反潛,改裝Ka-31當預警機,艦載機則選擇Su-33,Project 1143.5就只是實驗航艦;烏克蘭擁有的Project 1143.5第二艘則更倒楣,只能擺著不動,也沒有艦載機能用。MiG-29K雖然一直有復活計畫,但現在艦載機根本不足,Project 1143.5上少量的Su-33只讓人覺得航艦好大,比較小可以多載幾架的MiG-29K沒意義,要不是下個世紀印度選購Project 1143.4改造成航艦,同步選購MiG-29K,這架飛機大概就沒希望......
本來是海軍中與航艦並稱核彈投擲載台的巡邏機,隨潛射彈道飛彈與戰斧巡弋飛彈的出現,地位一路下滑,美國空軍B-52追加反艦飛彈與AGM-86B/C巡弋飛彈使用能力後,P-3的地位就更加不堪,國際上比較關注的,就只剩下西方世界兩大巡邏機的替代案,美國P-3與英國Nimrod,以及可視為蘇聯版P6M的Beriev Be-42,還有一系列裡海怪物;P-3的取代者要到21世紀才定案,Nimrod則以1992年起的改良升級解決,Be-42則一如P6M,無從實現,僅以民用版Be-200存留,至於裡海怪物,技術瓶頸都未能克服,西方也不接手。
但另一方面,巡邏機又成為熱門機種,因為研發中小型客機的國家增多,如西班牙印尼合作的CASA CN-235、或巴西Embrarer P-99,客機在翼下加裝武器掛架,機鼻加裝直升機或Sea Harrier用的雷達,就能當最簡單的巡邏機應用,捕捉東南亞與加勒比海層出不窮的海盜與走私,這是過去由荷蘭與英美水上機執行的任務,雖然這些任務現在由大型水上機執行還是比較好,但新興國發展航太工業後,肥水當然不落外人田,更何況殖民帝國消失讓英法義等國也不再有興趣維持帝國需要的水上飛機,也沒有新貨能買。
然後這種陽春巡邏機要加強到有反潛能力也不難,英國從二戰前、美國從二戰開始累積的水文資料與技術,仍領先全球,但法國、義大利、蘇聯從1960年代開始的努力也小有成果,客機機身的巡邏機如果買不到P-3與Nimrod等級的系統,甚至S-3與Atlantic的系統也沒有,至少還有法義蘇俄等國相當於S-2或SH-3等級的硬體設備會賣,即使軟體陽春,但敝帚自珍加上薄利多銷,與其他國家中小型客機改裝巡邏機在市場上競爭仍激烈。
然後美國毒品戰爭讓加勒比海的走私日趨熱門,所以美國海岸巡防隊發現船不夠用,水上飛機都退光了,居然復活更老的點子,弄3艘船改裝成氣球母艦放氣球與飛船,還要了一批P-3的二手機身,加裝E-2系列的雷達,捕捉走私客,帶動某些意義上的軍備競賽,讓毒梟研發低RCS半潛式快艇,甚至潛艇……只是雙方預算都有限,所以都是些便宜貨色,或是二手與待退裝備,也有不少外國廠商覬覦這個市場,或廉價薄利多銷,或引進蘇聯水上機代替這些本來是水上機的工作等。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20:27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至於這世代的艦載直升機,Kaman本來想升級SH-2到SH-2G,讓無法買足SH-60的美國海軍、以及其他還用較小直升機甲板的外國海軍選購,但冷戰結束後美國的需求變小,所以本機銷路不怎麼樣,UH-1系列機、Eurocopter的AS550/555這種只能對地攻擊的輕型直升機都還比較暢銷;相當於UH/SH-60的北約合作直升機NHIndustries NH90也沒好多少。
比較有意思的是另2種重型直升機,一個是英國與義大利合作的AgustaWestland EH101/AW101,這是用來取代英國SeaKing的直升機,是擁有3引擎的大型直升機,運輸能力相當於較早期的CH-53,不過不如CH-53E以後的升級版;反潛作戰方面則因空間大與運載能力強,有比SH-3/60都還完整的獨立信號處理系統,持續作業時間也比SH-60還長,不過武器掛架只有2個,重視的是獨立偵測能力,而非武器投擲能力,英國Type 23可以選擇攜帶1架EH101或2架Sea Lynx。
另一個Bell Boeing V-22,在操作上其實更接近V/STOL機,而且其渦輪軸引擎也不是直升機用的小型引擎,是渦輪螺旋槳機用的大型引擎,只是傳動與直升機相同,飛控也比較類似直升機,但這就構成其研發問題之一,直升機飛行模式與飛機飛行模式操控上不盡相同,導致研發過程失事爭議不斷,成本水漲船高,即使性能遠優於CH-46,與CH-47各有所長,但現在主要只用在人員運輸上,有潛力發展的攻擊、長程反潛、空中預警等衍生型,迄今尚未成真,而類似設計的其他概念也都很難推銷,畢竟人員訓練上須同時具備傳統直升機與螺旋槳飛機特性,更難。
然後中共則成為艦載直升機領域的新玩家,雖然基本上是法國SA321/365這2個系列在1980年代授權生產,1990年代起進行仿造與改良,但法國是美蘇外唯一有完整直升機工業鏈與發展史的國家,輕重兩種直升機任務分配有獨到想法,因此也可以看到中共在仿造成功後,逐步回溯測試與法國一樣的攜帶魚雷、反艦飛彈、反戰車飛彈等武器,發展雷同應用戰術的作法,大概在2000年以後達到美國法國在1960年代做到的水準,建立自身海上直升機應用與戰術基礎。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20:41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後冷戰登陸艦的復興
雖然1950年代就有LPH與LPD出現,但除了美國海軍外,其他國家要不是認為登陸戰與我無關、要不是缺錢無從維持、就是覺得敵人離自己太近而不需要直升機登陸艦,除了美國海軍以外,Falkland戰爭前的可使用直升機或飛機的登陸艦,反而陷入衰退,大家偏重把現有的LSD甚至LST等船整出飛行甲板的作法,雖然不至於像越戰美國那堆傢伙那樣寒酸,但也沒好到哪去。
直到Falkland戰爭顯示北約華約大戰之外的可能性,以及冷戰結束讓各國重估自己國防處境,發現登陸戰載具、尤其是直升機登陸艦,有其必要,比方地震海嘯後救難,或是Rwanda大屠殺這類嚴重人道危機狀況,在1980年代的中東秩序崩潰,與1990年代的兩次非洲大戰中,快速惡化,才引發各國擴大登陸艦的直升機應用,進行新艦研發。
義大利的San Giorgio級、英國的Argus、與大陸的世昌號還帶有實驗性質,想當LHD卻比較接近LPD或LPH,因此下一步大家又回歸傳統:日本以救災名義推出3艘大隅級,編制在掃雷單位,外界一般認為性質接近LPD,外觀則是LHD;皇家海軍的Ocean則根本是Invincible的LPH版,幾乎可以放也放過同期英國服役的所有軍用直升機,雖然沒有滑跳甲板,但必要時可以當航空支援艦運輸與修理Harrier,概念上可說是Vindictive或Unicorn的直系後代。這些算是規模最大的直升機航艦,但類似設計船隻可以用商船建造技術與設備建造,因此也是21世紀新一波航艦擴張潮中各國船隻的樣本。
而約從1970年代起,一般的LSD/LPD或類似功能艦艇,如法國TCD等,全數都會有直升機起飛甲板,有機庫的可能還只會在艦體後半佈署直升機,沒有機庫的常常會有前後雙起飛甲板,一如水面作戰艦從1980年代起都會想辦法安裝直升機甲板甚至直升機機庫一樣,直升機已經普及化,但與水面作戰艦主要安裝中型反潛直升機不同,登陸艦艇則以中到重型運輸直升機為主,少數比較小的船才會只能停1架輕型直升機。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21:03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尾聲:21世紀的航艦與回顧
後冷戰時期於2001年的911事件後宣告結束,雖然美國的超強地位還沒有任何國家敢從軍事上挑戰,只有不怕死的恐怖組織會作怪,但是船隻的20年壽命與延壽需求,1960年代生產取代二戰時期軍艦的船隻,1980年代生產取代1960年代軍艦的新船,2000年代強國雖多選擇淘汰與延壽,但若干在1980年代延壽過的船隻,如美國海軍超級航艦Enterprise,也該準備淘汰了,這就帶來21世紀的新船研發計畫。
本來美國海軍從1990年代末期就想建造新款超級航艦,但因Nimitz級設計的改良餘地不大,雖然有些分類把本級分成前3艘、中5艘、後2艘的3個次級,但基本上還算是同一級,直到Gerald R. Ford級開始,才因共有15項系統更新,如4組電磁彈射器、新的長壽攔截索系統與原子爐、雙頻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與全新的電戰與防禦系統、倍增的彈藥儲量與大幅減少的人數等因素,讓艦載機的10日持續艦載機起飛架次,能從120架次增為160架次,單日最大270架次,便足以將本級視為與Nimitz級完全不同的新艦。不過彈藥庫燃油庫雖然足以支持更多架次出擊與投擲武器,電磁彈射器與先進攔截索目前則無法達到要求,那就要看後面是否能克服困難。
重要的是作戰系統,二次大戰的機隊接戰臨空時間以10分鐘為一個計算單位,當時透過自身雷達、雷達哨戒艦、與預警機提供的資料,足讓艦隊獲得半徑250海浬內的每分鐘敵情動態,追蹤12組目標進行攔截作戰;越戰末期進化到NTDS,透過共計數十組預警機、反潛機、反潛直升機、防空/反潛艦、甚至F-14提供的資料,每分鐘可以更新數次500公里範圍內的戰術情態,雖然單一平台能接戰的目標數還是個位數,雙向連線能力有很大限制,但理論上戰鬥群可以追蹤250組以上、並處理數十組目標攔截作業,接戰臨空時間開始以1~5分鐘為一個計算單位;波灣戰爭時期大部分艦載機都能連上網路,戰鬥群的雙向連線用戶數量達到100個,使用AEGIS系統的防空艦單艦就可以同時追蹤數百到近萬目標、並接戰12~18組目標,整個戰鬥群能同時追蹤的目標數雖未公布,最大數千組應有可能,但處理目標範圍仍在500~1000公里程度,資料更新速度還難短於10秒,目標精度仍以百公尺為單位,只有接戰平台有射控級的1~2秒與公分級精度資料,對航艦來說,戰鬥群接戰臨空時間縮到以30~60秒為單位,但還是非常依賴終端接戰平台的處理能力,就像英國Coventry的教訓,即使其他人看得一清二楚,當事人看不清楚或是誤判,美國在兩伊戰爭也出現FFG-31 Stark與CG-49 Vincennes這種誤判,那還是無效。
而進入21世紀、Ford級設計時的概念,反彈道飛彈作戰加上網路中心作戰,加上匿蹤飛機電磁靜默需要的目標射控級資料供應,與反匿蹤飛機的持續追蹤,現在航艦不再是戰鬥群網路的中心,而是與美國本土直接連線,由美國本土提供1/4~1/8個地球上所有已判明的軍民機艦動態、及部分地面部隊動態,而艦隊也回報自身獲得即時動態資料,而且資料更新以秒為單位,目標精度以公尺為單位,關雷達的飛機也有可能透過資料鏈提供目標資料直接發射飛彈,或追蹤自己根本看不到但其他單位發現的匿蹤飛機。由於這種更新率的資料實際上不可能獲得與透過網路傳輸,因此系統中包含大量預測計算,填補自然環境或電子攻擊造成的目標遺失或目標暴增,讓艦隊整合作戰能力進一步升級,看不到目標的接戰平台也可發射武器迎戰,這是從外表看不出來的戰力升級。
1970年代也有類似今日Ford級這種直接與本土聯絡的指揮艦,但因當時的衛星資料傳輸速度遠無法應付戰場變化,所以也就是些拿巡洋艦或護航航艦改裝的船隻,當作活動的司令部用,現在則因資料鏈達到可能即時傳輸的水準,雖然組織架構上與網路架構上還是需要指揮艦的存在,但技術上大型水面艦已有替代的可能性。
當然這裡面有不少部分還要繼續研發就是,因為太複雜的系統,軟體Bug必不可免,而且美國海軍似乎是用虛擬機器的方式讓新硬體執行舊戰系,即使現在虛擬機器的穩定性已經很高,但系統時間遲差問題還是會因為虛擬硬體層而被放大,然後雙頻雷達的SPY-3是很多韌體軟體待研發的新品,SPY-4停止研發,替代的SPY-6從本級二號艦John F. Fennedy才要安裝,Ford的雷達會變成孤島系統,更不用說影響雷達的自然雜訊與人為干擾,同樣會影響資料鏈,所以系統還要多久才能成熟到目標水準,是個問題。
相對於完全更新的內部系統,本艦在排水量、飛行甲板長度、彈射器數量等,仍維持舊觀,可能美國也碰上當年皇家海軍碰過的問題,沒錢擴大碼頭與船塢,因此飛行甲板的飛機調度改進,主要就是取消艦橋後方升降機,只剩右舷前方2組與左舷後方1組、共3組升降機,加上飛行甲板尾端進一步增胖,不只是Nimitz級就加大的右舷後方,現在連左舷後方也加大停機空間,讓艦尾飛行甲板寬度從單一斜角甲板寬度,變成逼近雙甲板合一最寬部分的寬度,只剩左右各凹一小塊裝武器,起飛時更多是讓甲板上停放的調度區飛機直接起飛,減少升降機應用時間,這是本級艦每日出勤架次增加50%的另一個原因。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21:22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讓尾部飛行甲板變胖以便多放一些艦載機的設計,並非Ford級的專利,皇家海軍結合CVA-01設計經驗與Falkland戰爭以來檢討的結果,預留傳統艦載機起降能力的V/STOL航艦,標準排水量45000噸的皇家海軍史上最大軍艦Queen Elizabeth級,艦尾才是最胖的,根本從艦體中部到尾部就是一樣寬的長方形,讓整艘航艦不只是起飛甲板與降落甲板雙甲板平行設計,而是四線平行設計,從左舷到右舷分別是:左調度區兼直升機起降區、主起降甲板、右調度區、艦橋與升降機等航管調度人員區,由於左調度區與主起降甲板接近,不太可能在F-35B準備起飛時讓直升機在該處同時準備起飛,龐大的飛行甲板卻只有1條起飛動線,而不是超級航艦的4條或中型航艦的2條,不過F-35B不須彈射器,待命機可以直接從旁邊開進來就起飛,降落也不一定需要一整條跑道,原本是不需要傳統航艦的動線設計;只是現在英國人研究出F-35B以類似傳統航艦方式降落的方法,同樣要用上主起降甲板,這個......
本級基本上是從第二代Ark Royal以來,皇家海軍認定的理想長度航艦,超過280公尺的飛行甲板,2組以上的飛行甲板,以及持續15日、每日72架次出擊的彈藥油量攜帶能力,讓英國重拾帝國美夢的皇家海軍史上最大航艦,也是史上最接近超級航艦的中型航艦,英國想要脫歐重現帝國光榮,本級艦的存在無疑有推波助瀾的效果,而英國也是靠本級艦,才要重拾英日同盟,再與日本進行軍事交流,並連繫少數在英國協中仍居重要地位且親英的東南亞與南太平洋諸國,甚至設法在中東重拾Suez危機後喪失的發言權。
問題是,英國沒錢,設計過程中翻來覆去,從Charles de Gaulle大小航艦膨脹成Project 1143.5大小航艦,又一度要加裝彈射器然後又換回來,更浪費錢,結果本級與Enterprise一樣,最後變成只有禮炮的無武裝航艦,還要從別的船上拆Phalanx來用,艦載機數量預定也只有40架,其實以F-35B這種甲板面積佔用不大於F/A-18,以及面積上不相上下、比例上比美國超級航艦還要大的飛行甲板調度區,本級艦要裝到50架以上艦載機並不困難。雖然從美國超級航艦的艦載機數量來看,美國也存在這問題,但英國更嚴重,甚至要讓本級次艘Prince of Wales當LPH甚至飛機修理艦應用,不過這也不是皇家海軍的第一次啦,沒砍掉就算好的。
雖然說船都造出來了,改當LPH能省錢嗎?第一個會想到的省錢,當然就是本來要替代Ocean的LPH不造了;但另外還有兩個省錢的可能,一個是比照Eagle退役但第三代Ark Royal仍服役期間的狀況,當拆零艦來用,停在港中的大號零件倉庫;另一個就是省掉戰系的電腦經費:皇家海軍的專用戰系,源自防空需求供驅逐艦以上軍艦用的ADAWS,在Invincible最後一艘第四代Ark Royal以後,跟著Sea Dart系統不再延續而成為絕響,後來的戰系源自巡防艦體系用的CAAIS、與分散式戰系CACS/SSCS,又在1990年代搭上北約各國戰系商用化與通用化風潮,改成使用Windows NT/2000以後商用電腦作業系統組成的全新分散式戰系DNA系列,由於是通用的商業設備,與他國產品的連線能力無庸置疑,處理效能也因為商用電腦相對便宜而可以輕易擴充,還可以學美國用虛擬機器把舊戰系擺上艦,但省掉這些戰系電腦能省多少錢,尤其Queen Elizabeth的系統又將成為孤島系統,也是另一個問題就是了。
又,Queen Elizabeth級每艘最多可攜帶3艘13公尺長的乘渡用小艇,目前計畫是該級2艘各放2艘,而4艘小艇的名稱給人感覺到皇家海軍的怨念:Swordfish、Buccaneer、Sea Vixen、Sea Harrier,都是沒學FlyCatcher當水上飛機用起重機放下海面的英國艦載機,現在還是要用起重機放下水了......
雖然說英國沒錢,玩這種簡直是超級航艦的V/STOL機航艦是小孩玩大車,但英國並非唯一沒錢的國家,參與Queen Elizabeth級設計的法國就想用這個設計製造自己的第2艘航艦,畢竟本級是考慮可改裝成傳統航艦的設計,該有的彈射器之類空間都有預留,差異最大的反而是源自美國然後自己改良的SENTI 8戰系,與英國分散式戰系的設計不同而已;只是法國最後因為沒預算而取消對第2艘航艦的要求,以後會不會再造航艦也成問題。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21:48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其他也有當年看了AV-8就很想要,現在出現F-35B更想要的國家,這些國家能用的航艦就更小一號,比方義大利1艘可以攜帶20架飛機的Cavour,日本2艘10架直升機的日向級、2艘14架直升機的出雲級等,設計上看得出來比照Invincible級與Queen Elizabeth級之處,就是飛行甲板往左弦靠,雖然說無法讓V/STOL機利用飛行甲板全長起飛,但右舷的直升機與飛機調度維修區有利調度起飛,畢竟不管是LHA/LHD還是V/STOL航艦,沒有彈射器,也不是把水上飛機吊到海面任其起降的話,讓飛機停在平行於起飛甲板的跑道上,等跑道上飛機一起飛後馬上推上去接續起飛,也可以讓20000噸的V/STOL航艦擁有相當於40000噸中型航艦的飛機出動效率。而這些船的升降機設計比Invincible級更適合V/STOL機使用,艦橋左前方甲板上升降機提供直升機出入,後方升降機則變成美國式舷側升降機,只是與其他國家一樣在右舷而非左舷,不讓比較大的V/STOL機出入干擾飛行甲板。
因此美國現在也看上長度與美國LHA/LHD相同的出雲級,研究佈署F-35B的可能性,雖然這引發該艦安裝滑跳甲板的重心偏移、或是改變飛行甲板動線的問題,但不排除日本人把出雲級當成類似法國Bearn這種實驗艦、英國Unicron這種修理艦、甚至西班牙DeDalo這種,永不以最大起飛重讓V/STOL機起飛的可能性,這就不需要加裝滑跳甲板了。
然後還有更窮的做法,美國海陸新的LHA、America級不用說,前2艘根本LPH或V/STOL航艦化,雖然為了多一點直升機起降點而不用滑跳甲板,但強調250公尺長度飛行甲板,號稱有不下於法俄中型航艦、甚至Midway級航艦末期的航空作戰能力,結果登陸艇用船塢都沒了,第3艘才又把船塢加回來,免得都由San Antonio級LPD負責放登陸艇,畢竟San Antonio級為了有船塢還能讓2架V-22這種重型直升機操作,不只也很大很貴,某些意義上甚至有搶奪LHA預算的能力。
然後西班牙把SCS與LHD合體,就是Juan Carlos I,可以攜帶22~30架飛機或4~6艘登陸艇的多用途艦,雖然升降機設計與Principe de Asturias一樣,艦橋前方與飛行甲板尾端,但202公尺飛行甲板加上12度滑跳甲板硬是向左舷偏的結果,前升降機不再干擾飛行甲板動線,還把標準排水量壓在19300噸,這世代V/STOL航艦中最小的1艘(日向是比較短的直升機航艦),而且因為能同時滿足海軍與陸戰隊的需求,不至於只能制空制海或只能登陸運輸,因而獲得澳大利亞與土耳其選用。
西班牙這種做法的缺點,在於單艦太多用途,皇家海軍在Falkland戰爭中讓LPD靠島運補物資,V/STOL航艦在遠處自保同時派遣戰鬥空巡機支援,讓航艦始終沒有暴露在敵人大機隊威脅中,不至於像支援登陸戰諸艦通通受損,西班牙這樣單艦多任務,一定會遭到敵人空軍密集攻擊,所以皇家海軍寧可讓航艦與LPH/LPD分成不同軍艦,也不合體,義大利看法應該類似;日本直升機航艦與LHD分開,理由則較單純,反潛艦的大型低頻聲納吃水很深又很怕碰撞,與登陸艦要求的吃水不要深與船塢船底容易碰撞震動剛好背道而馳。要多艦合一還只有1艘撐場面,只能說反映國家財政困窘。
但要比窮還有更窮的,先不說放棄航艦的阿根廷,巴西用法國Clemenceau級的Foch代替英國Colossus級之後,這成為該國史上最大最強的航艦,也讓該國成為操作過定翼噴射機航艦大國的一員,但到2017年還是退役,採購皇家海軍退役的LPH、Ocean替代,這次恐怕就沒辦法再購買固定翼艦載機了。俄羅斯雖然有新航艦計畫,但目前還在計畫階段,是否能成立也不樂觀。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22:06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相較之下,有錢的新挑戰者也出現了,就是印度與中共,採用的都是前蘇聯航艦Project 1143系列,因此硬體設計相當雷同,但因先前的經驗值不同,所以甲板動線設計的差異就很有趣。
Project 1143.4改裝的Vikramaditya,基本上是把前甲板的武裝拆除,變成有滑跳甲板的起飛甲板,因本級艦排水量較小,改裝後飛行甲板總長度仍比Project 1143.5短了20公尺,在Yak-141大概研發不下去的情況下,印度在Su-33與MiG-29K中選擇較小的MiG-29K,而且是引進MiG-29M1技術改良的版本,讓艦載機數量可以撐到36架,不過實際定翼機總數只能到21架,Charles de Gaulle的2/3水準,因此持續艦載機出擊架次固然不至於像Invincible級的平均每日10~20架次水準,但也很難到Charles de Gaulle的60~75架次水準,估計在40架次上下,雖然是印度史上最高性能的航艦,卻還是比其他國家低一截。
不過飛行甲板動線安排就有趣了,Vikramaditya並沒追隨俄羅斯的前甲板105公尺左右各1處、左後方195公尺為第三處的做法,而是兩處都在左後方約180~200公尺處,因此動線上就比較類似從英國引進的Hermes級Viraat,左右分離,左後方降落、左前方起飛、右方停機,雖說這樣所有的起飛機都會干擾斜角甲板降落動線,不像俄羅斯Project 1143.5的設計,右前方待命機不受斜角甲板降落機影響,當然,Vikramaditya比較短,源自Project 1143.4的升降機都在甲板上,前升降機的位置會干擾右前方停放待命機,或許也是不這樣設計的原因。
但先不說印度自建新航艦Vikrant,即使升降機都改到右舷舷側,但動線設計仍與Vikramaditya相同,完全英國的左右分離風格,俄羅斯自己的Project 1143.5也有改漆成這種動線的影片,是改裝耗太多時間追加太多預算,所以提供自己的航艦讓客戶實驗當服務,還是俄羅斯後來也認為這樣比較合理,這就不得而知。
中共採購的Project 1143.5則是比照原始版的Project 1143.5,自行建造的航艦雖然有加胖尾部以便停放更多待命機,不過動線設計仍比照Project 1143.5,如果未來的航艦都要裝設彈射器,而且是比照美國超級航艦在艦首裝2具、斜角甲板追加,這倒也不成問題,否則何者的設計較合理,卻也有趣。
最後,還是有一批只裝直升機的全通式甲板登陸艦存在,新造品最有名的就是法國Mistral級LHD,不僅自用3艘,還獲得俄羅斯2艘訂單,等到烏克蘭危機鬧翻後,轉賣埃及;南韓自建1艘獨島號LHD,中共目前也在建造至少1艘075級;義大利的San Giorgio級開始退役,其中1艘賣給阿爾及利亞後,目前正建造1艘Trieste。與1990年代那些長得像LHD的LPD相比,這批除二手貨外就都比較像是LHD。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22:31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相較於一堆國家弄可以讓F-35B或MiG-29K起降的航艦,以及重型直升機可以操作的LHA/LHD,艦載機發展就相當冷清,與1920年代飛機多航艦少剛好成反比。北約體系的可以說只有F-35B/C、以及F/A-18E/F改裝的EA-18G與E-2最新升級版E-2D,直升機也只多了UH/SH-60系列升級版、與Sea Lynx升級版的AW-159;非北約系的話,印度HAL Naval Tejas是個問號,中共J-15/16體系算是Su-33的仿造版,與獲得印度採用後也可能成為俄羅斯取代Su-33的MiG-29K一樣,主要就是航電引擎升級比較有看頭,然後外界還在觀察中共會推出哪種自力研發的艦載機,以及直升機設備的升級狀態。
因此真正有得講的飛機,只有2001年確定得標後開始發展的F-35B/C,目前唯一步入服役階段的匿蹤艦載機。由於美國空軍已經有匿蹤飛機,所以美國海軍與海陸某些意義上有引進匿蹤戰機的壓力,對於F-35B/C的發展有幫助,而且與過去F-111/ATF/ATA的雙軍種發展不同,三軍種加兩國發展會互相牽制,不至於雙方互相對立導致計畫輕易分解:空軍不想要F-35B省錢時,就會發現海軍連F-35計畫都想毀掉,好研發自己更大更貴的重型戰鬥機計畫;海軍想把需求拉向自己想要的長航程飛機時,想便宜的陸軍與希望確保STOVL能力的海陸就會聯手施壓,反之亦然;而國防部嫌這個計畫太大又沒人滿意時,還必須顧慮英國的要求,至少要與外交部開會討論,不能自己單方面決定結束計畫,到時不知道怎麼賠償。
但單一架構三需求確實是誰都不滿意,空軍想取代F-16便宜一點卻被迫用一堆減重昂貴材料,海陸想內載2000lb炸彈卻因機身被要求腿長的軍種搞到太大太重而做不到,海軍要取代A-6/12還是嫌這飛機太小腿太短,然後計劃管理人士的控管能力也不足,才讓這架性能表現超過原始預估的飛機罵聲不斷。
其實從工程的角度來說,F-35B與V-22都算是相當成功的案例,因為他們與前一級的差距太大:最大起飛重27公噸的F-35B,以及最大起飛重24公噸、引擎輸出總計12300馬力的V-22,與最大起飛重11~14公噸的AV-8,以及最大起飛重11公噸、引擎輸出總計3740馬力的CH-46,在一樣大小的船上作業,作業安全範圍仍能大致維持原狀,不至於因為新機輸出大幅增加,造成高速氣流危險範圍擴大到既有船隻甲板以外,確保現有船隻仍能以大致相同的作業準則使用新飛機,不需要配合新飛機全面換新船,就是一大成就。
而美國方面從ASTOVL開始就一直與英國合作,即使合作廠商沒得標,得標廠也會找英國簽約,理由也就在可以拿Harrier現成的測試場進行測試,確認在現有船隻設備環境運作時的差異,並在後續進行人員訓練,不用再花錢與時間去研擬不知道規格是否相符的測試場與訓練中心,畢竟船上與陸上測試場的環境不同,Harrier當年測過那麼多船得到的資料與測試用設備,直接沿用省錢省時。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22:48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目前沒有其他國家要買的F-35C先不論,其他國家對F-35B的看法,就與批評多於讚譽的美國不同,因為F-35B縱使不提電戰與STOVL這種沒別的艦載機能比的能力,纏鬥能力、載彈量、與作戰半徑等,實際上與較早期的F/A-18相當,不是Sea Harrier或AV-8B+這種Hunter到F-100D等級的飛機,這樣的艦載機至少要標準排水量40000噸級、單價數十億美元的航艦才能使用,但F-35B可以裝上商船結構、單價約十億美元上下的20000噸級航艦,若干國家甚至可以沿用過去操作AV-8的航艦,不用新造自己沒用過的大船,成本差距太明顯。
然後作為目前唯一匿蹤艦載機的F-35B/C,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優點,就是不一定要Strike Package,因為敵人防空系統很難找到她,一堆電戰機護航機都能省略,而導向武器又大幅提升攻擊效率,就像美國空軍的宣傳,二次大戰要8000架B-17配笨炸彈才能確保摧毀一個目標,越戰則是35~50架的Strike Package配笨炸彈,波灣戰爭只要2架F-117掛精靈武器,就算1999年F-117遭到擊墜後,電戰護航機再度登場,但新的匿蹤Strike Package還是只要4~8架,因此單以對地戰略打擊而論,32架固定翼機的Charles de Gaulle與8架F-35B的Cavour只算同等,可是單價卻差好幾倍。或許1架匿蹤飛機價格明顯高於1架非匿蹤飛機,但32架非匿蹤飛機的購置與操作成本,應該是8架匿蹤飛機的數倍。
雖然現在很多國家提出破解匿蹤科技的技術,但廠商不會對一般人說明的是,這些技術的偵測效率還相當於二次大戰早中期的雷達,無干擾條件下的有效偵測率固然從原本的10%以下,提高為30~50%,但目標追蹤精度,即使利用21世紀初期最先進數位技術處理,也不是標準的200公里外誤差百公尺,而是100公里內誤差兩三百公尺的二戰末期水準,對低空目標搜索能力同樣是二戰末等級,而且沒有辦法精進到射控級,很多意義上用戰後發展的戰術就能破解這種偵測體系,就不要說多數雷達對非匿蹤飛機的有效偵測率,有些甚至是有干擾條件下,都是85~90%以上。
若用更簡單的比喻,匿蹤技術等於把防空系統發展時針倒撥60年,1990年的巴拿馬與1991年的伊拉克等於回到1938年雷達服役前、1930~1931年的狀態,只能靠肉眼或挨打了才確定自己是否遭到空中攻擊;1999年的南斯拉夫等於回到1939年雷達剛開始應用的狀況,總算有機會看到與打到飛機;現在則等於1950年代末期,有一定程度的可偵測性,但漏洞仍多,問題是飛機一方的科技是2010年代末期,有當年不存在的反輻射武器、精導武器、長程巡弋飛彈,不是只能靠火箭或笨炸彈對付雷達與防空陣地,防空陣地卻還是要靠操作人員去確認並設法追蹤匿蹤飛機,這就是F-35B匿蹤科技帶來的價值。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2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23:18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問題只在於,當事國能不能買到F-35B,像巴西買航艦卻沒買AV-8也買不到Super Etendard,只有買A-4,就是問題。
而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航艦這個艦種未來的主要問題,不要說艦載機,冷戰結束後的飛機研發採購經費都快速攀升,1970年代艦載機只有F-14、E-2的單價超過1000萬美元,1980年代艦載直升機的單價也不過幾百萬美元,2020年代艦載戰鬥機單價都破億美元,直升機加上可拆換設備的購價後,也都到5000萬美元關卡,早年艦載機不過航艦單價1%,現在只剩昂貴的核動力超級航艦如此,艦載機隊開始比航艦本身還貴。
而用上可拆換式裝備的直升機,雖然沒有定翼機的速度與高度,但要擁有獨立反潛作戰能力,反艦飛彈、反戰車飛彈、以及其他對地打擊用飛彈,以及單純的貨運,都不用再像過去那樣研發採購專用機種,結果這就減低了專用航艦的魅力,提高那些只能攜帶1~2架中型直升機的水面作戰艦在海軍航空的地位。西歐國家因為冷戰期間的經濟地位便已下滑,對直升機的各種實驗都做過,現在也沒有新花樣,但逐漸開始沒錢的美國海軍就用H-60系列平台攜帶反艦與對地打擊飛彈,剛開始有錢的中共同樣也進行艦載直升機的各種嘗試,比方攜帶相當於反戰車飛彈的小型反艦飛彈對付海盜,目前全球海洋上最大的實質威脅。
雖然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Falkland戰爭前,而Falkland戰爭證明航艦的應用彈性,特別是人類在戰爭中的存在意義,讓航艦再度復活,雖然是類似1920~1930年代水上機母艦與水上機支援艦地位的V/STOL航艦,不過現在可遙控無人機的出現,不需要坐上飛機也能從遠端介入戰爭,而且同時多機遙控也可行,就讓平甲板航艦是否需要的問題又變得嚴重。
尤其航艦的最大缺點,依存於艦載機,水上飛機的退潮讓水上機支援艦消失的教訓,會先出現在超級航艦與中型航艦身上,還是V/STOL航艦與直升機身上,由於超級航艦與中型航艦昂貴,但V/STOL機與直升機缺乏進化需要的投資,航艦重點的演化不像戰車體系重戰車的演化、或戰略轟炸機衰微那樣容易理解,就更難判斷。
Go to Top of Page
到第 頁,共 9頁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前頁 | 次頁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直接前往: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