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登入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Forgot your Password?

 論壇首頁
 軍事討論區
 軍事相關問題發問專區
 航空母艦的歷史,190797個字......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前頁 | 次頁
作者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到第 頁,共 9頁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1:50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實戰方面,1945~1962年航艦主要作戰是聯合國軍的韓戰,法國在越南為主的殖民帝國保衛戰,以及英法的Suez危機。
雖然一般人印象中美國二戰起就是大空軍主義,有問題就叫空軍轟炸解決,但實際上美國要到韓戰才開始大空軍主義,一方面是美國空軍在二戰結束後的1948年才設立,另一方面是美國在韓戰一開始還以為這只是一場小規模殖民地糾紛,並沒打算大規模增產炮彈,雖然其陸軍炮兵規模以東亞來說還是超標準的強大,但與兩次大戰相比只是零頭,無法滿足規模大於原先想像的戰爭,因此火力支援便比二次大戰更依賴飛機,畢竟飛機與航艦到朝鮮半島比較快,而且太平洋戰爭末期海軍與海陸登陸戰火力支援的經驗在此也可活用,從此時起北約國家就不再發展超過8吋的火炮,攻擊直升機出現後更是只用155mm以下的火炮,因為更大的火炮不如找飛機更快更有效,只有較低階地面部隊申請自己的火力支援比較快,這是韓戰開始的美軍火力應用轉變。
在韓戰中,北朝鮮軍與中共軍是困於聯合國軍的空軍軍機與艦載機轟炸,但美英海軍則都驚於後掠翼機MiG-15的高性能,因此積極投資後掠翼噴射戰鬥機發展,美國海軍甚至急到學皇家海軍當年Sea Hurricane與Sea Spitfire(請注意不是Seafire)的搞法,早期一批FJ-2實際上就是F-86E,然後一次又是引進一大堆艦載機;皇家空軍則等不及Supermarine Swift與Hawker Hunter服役,先買F-86,那皇家海軍更是沒份,到1950年代末期才引進後掠翼機與核攻擊機。
其他殖民帝國保衛戰則因敵國不強,多數就是單方面空對地攻擊,因此比較重要的就剩Suez危機,這次作戰始於埃及強人Gamal Abdel Nasser宣布Suez運河國有化,英法慫恿以色列一起參與對埃及的戰爭,英國派遣航艦Eagle1艘、Centaur級2艘、Colossus級2艘,法國派遣Richelieu級戰鬥艦Jean Bart、航艦Arromanches與Independence級La Fayette,Malta島與Crete島也有噴射戰鬥機與轟炸機參與,埃及的兵力雖大卻無從抵擋,加上英軍使用史上首次直升機登陸,大出意料之外,戰場上節節敗退,Suez運河眼見將失陷。
但是美蘇並不贊成殖民帝國這種以國家軍隊替企業與投資人服務的帝國主義作法,因此連手阻擋,雖然沒有直接開戰,但以本國艦隻停靠在埃及船隻旁,讓英法投鼠忌器,避免擊傷美國船隻引發難以想像的後果,導致後來只敢用La Fayette的F4U與TBF這種二次大戰的低速機攻擊港口,最後只好結束行動,讓埃及得以宣稱勝利。
Suez危機雖然是敗於政治而非軍事,但後果相當嚴重,首先就是激發伊斯蘭教教徒的自信,可惜是宗教狂熱性自信,持續到21世紀初期的各種伊斯蘭教恐怖活動,可說都是受這次戰爭的鼓勵;而以金錢女色等黑手段配合檯面上外交手段控制中東各國首腦的殖民帝國機構,二次大戰後就已喪失胡蘿蔔,這次大棒又失效,對世界的控制力快速崩解,意圖接手的CIA自以為懂卻完全不懂黑手段,所以被懂這一套的KGB幾乎全盤接收,美國以為拆掉殖民帝國以後能與蘇聯平分,沒想到是近乎蘇聯獨吞,蘇聯崩潰後則是中共接手,一直沒有美國的份,除了全球的怨恨以外,這倒是任何國家惹的麻煩都會被歸罪於美國。
更糟的是,法國支援美國獨立以來的情誼,至此告終,法國要走自己的路,研發核彈成為第三勢力;英國雖然開始一面倒向美國,但卻同時推動Colossus級在1960年以前全數退役、陸海空三軍建設大規模延緩甚至全數取消,最後在1970年結束對印度洋控制及大英帝國,美國把2個有實力的盟友變成1個只剩空殼的小弟,實際上並不合算。
但戰術上有個值得注意之處,那就是Colossus級的Ocean與Theseus臨時攜帶直升機,以空軍的直升機Bristol Sycamore及海軍的直升機Westland Whirlwind(美國Sikorsky S-55/H-19授權版),在90分鐘內把425人及23噸物資送到Suez運河北端入口,在埃及猝不及防之下成功登陸。
最早的直升機登陸實驗是1948年美國海陸以二戰剩餘的護衛航艦進行測試,韓戰中只拿來進行傷患救助等雜務而沒實際作戰,但已鼓勵美國海陸,等1955年終於凹到護航航艦Thetis Bay從CVE-90改為CVHA-1(後來的LPH-6),成為史上首艘直升機登陸艦;就在美國海陸還在爭取與實驗時,皇家海軍直接拿來實戰,並獲得空前成功,這次經驗對後來的海軍航空、兩棲登陸、以及陸戰,都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而殖民帝國影響力的衰退,首先帶動的不只是殖民地獨立,還有若干先獨立國家宣稱某殖民地是殖民帝國從該國中硬搶走的部分,殖民帝國離開後不應任其獨立建國,應該與母國統一,如伊拉克對科威特、印尼對馬來西亞等,英國在這兩邊都有激烈回應:派遣大批地面部隊與航艦阻止伊拉克軍隊踏入科威特;而打算以游擊隊滲透破壞馬來西亞治安,讓正規軍不知如何是好,並將山區村落變成自己基地後伺機佔領沙巴、沙勞越與玟萊的印尼,英軍進行嚴密的空中地面山區聯合偵巡,並以轟炸機及Supermarine Scimitar攜帶氫彈與核彈,在數個月時間內於印尼任1~2處飛行,包括印尼首都雅加達上空,表達不惜直接蒸發印尼包括首都在內任何大城市的決心,迫使印尼大幅縮減活動,讓馬來西亞當地政府與人民有時間封鎖邊界與穩固內部,再逐步剿滅這些游擊隊,相對於稍晚在越南灰頭土臉的美國,英國維持到大約1970年的馬來亞剿共作戰,大致成功。
而美國也有機會與英國一樣硬,就是古巴飛彈危機,據事後回憶,當時美國在全球的部隊已經完成全面核戰準備,只差一個命令,就是萬顆以上核彈在一天內投擲於所有被認為是蘇聯影響範圍內的地方......航艦除了擔任核攻擊任務外,還有阻擋蘇聯商船與強勢偵照古巴的任務。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2:25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LUMBER

不丟雜誌嗎? 這樣有點可惜....



完整兩本雜誌內容,誰收?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2:57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艦載機與相關發展:1946~1962
螺旋槳機的極限在1930年代後半浮現,同時又可以看出噴射機與火箭機是解答,使得噴射機的研發一進入1940年代就開始熱門,因此在F6F與F8F研發的同時,美國海軍就同時進行噴射機的研發規劃;英國的話還是皇家空軍主導的丟包模式,而且噴射引擎技術居於領先地位,在這時反而有節省計畫定義時間的優點;法國在1956年以前沒有成功的艦載機設計,與其他戰敗國喪失研發權的國家一樣,可以不論。
二戰結束後到韓戰前,因為戰爭剛結束,新艦載機比較接近可行性研究品而非實用品,採購服役要到韓戰爆發後才開始增加,這段時間美國海軍的艦載機有8種:Grumman F9F-2~5、North American FJ/AJ/T-28、Vought F6U/F7U、McDonnell F2H、Douglas F3D,只有F9F與F2H因為推力足夠有效,產量超過500架,唯一的核攻擊機AJ/A-2雖然是海軍最重視的機種,但墊檔成分很重,而且與其他失敗機差不多,不可靠,畢竟當時的噴射引擎推力太低,活塞引擎明顯缺乏發展性,渦輪扇與螺旋槳噴射混合動力又太複雜,還有雙方燃油要共通的選擇性問題,妥善率低。
除了AJ以外,美國海軍還滿意的就是安裝較大型雷達的F3D/F-10與部分F2H/F-2機型,這是後來全天候戰鬥機的始祖,未來主流的失敗開始,因為動力不足又要裝很礙事的雷達,F3D甚至是機首機尾共2具雷達,而且機鼻雷達用2組天線確保掃瞄同時追蹤(TWS)能力,所以很笨重,但韓戰中F3D創下6比0的空戰戰績,至少4架MiG-15,是韓戰各國海軍機最佳紀錄,當然都是在對方盲目而自己用雷達抓準目標的狀況下,速度高20%的敵機完全不知道自己闖入對方火網的接近自殺狀態,靠速度高度就可躲避敵機攔截的常識,在此出現明顯的例外。
F3D因雷達而太重,雙引擎依然被嫌棄能量不足,但至少還有可能從航艦上起飛,攝氏33度以上無法離地的F6U,與同期唯一的後掠翼艦載機F7U,用彈射器起飛都有困難,狀況才糟糕,美國海軍感到彈射器性能不足,向皇家海軍引進蒸氣彈射器技術,AJ與F7U哪個影響比較大,恐怕難說。
相較之下,皇家海軍的Supermarine Attacker、Westland Wyvern、Hawk Sea Hawk、與Fairey Gannet等4種,狀況比較好。Sea Hawk噴射戰鬥機是最成功且最漂亮的一種,原本Sea Hawk前墊檔的渦輪螺旋槳戰鬥轟炸加魚雷機Wyvern,因渦輪螺旋槳開發問題,雙方同年服役,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後Sea Hawk評價優良,因而開發戰鬥轟炸機型而淘汰Wyvern,並開啟外銷之途,到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都還創下戰功,屬於性能低但可靠性高的飛機,而機身內藏單引擎卻用雙進氣道與雙噴嘴也是一項特點,後來遺傳給Hawker Siddeley Harrier的特性。
相反的則是充滿英國飛機醜胖古怪多人座特性的Garnet,其渦輪螺旋槳引擎是雙核心組成的單一引擎,後來這種組合比較常見於直升機,提供3000馬力級輸出,因此有足夠動力與空間攜帶2發魚雷、16發火箭、與各種炸彈,反潛搜索設備主要是後機身下的收縮式水面搜索雷達ASV19B,衍生型包括艦載預警機、電戰機、與運輸機,其中預警機型用的雷達AN/APS-20拆自被取代的AD,性能沒有改變,但正在發展CDS的皇家海軍引進相同概念,透過2名操作人員監控顯示器與通信設備,Garnet AEW.3不只能將信號傳回航艦,還能在一定程度內引導艦載機作戰,滯空作業時間4~6小時,雖然偵測距離與監測便利性遜於同時美國的Grumman WF/E-1,仍遠比只能傳訊的TBM與AD優越。
但相對於美國在1950年以前發展的艦載機,都來得及參加韓戰,英國的都在韓戰結束後才服役,這個時間差固然與韓戰前英國只想慢慢發展有關,但缺錢導致研發佈署進度偏慢,凸顯二戰後歐洲沒錢,所有測試課目只能以少數幾架依序測試,不像美國能以幾十架同步測試,導致新飛機佈署甚至研發都落後的困境。
然後這時代不管哪國艦載機,除了FJ/F-1這個例外,都沒用機鼻進氣,甚至盡可能避免大型進氣口,不像陸基噴射戰鬥機多數選用沒有額外凸起且進氣效果好的機鼻進氣口,原因在戰術面上,過去所有飛機停在甲板上從前到後一起開引擎依序起飛,在噴射機時代會不會變成一堆吸塵器,把甲板人員都吸進噴射機引擎?結果就是實驗,由勇者背上降落傘,把傘綁在固定處確保不鬆脫,然後勇者手持風速計,確認風速38kts都還能站得穩,然後把進氣口前風速38kts線內劃為危險區,禁止進入即可。
直升機方面,經過實驗後出現的實用機,則是活塞引擎直升機時代的單旋翼名機,首架產量超過1000架的直升機Sikorsky S-55/H-19,與首架能做出觔斗及擁有自動駕駛系統的Piasecki H-25,這些性能超過可飛程度的直升機,讓美國為首的陸軍、海軍、海陸、以及空軍展開一系列新實驗,從簡單的救難,到比較複雜的空中機動、對地攻擊、反艦防空作戰、反潛系統整合等,都有測試,雖然在韓戰中還只能當成救難等雜用,但能在其他飛機車輛無法出動的環境出動,被認為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促使政府與廠商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與新科技引進,在Suez危機進行首次實戰垂直登陸作戰成功,直升機創造新的時代。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3:17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艦載機以外,海軍陸基機也有發展,甚至可以說這時期的重點反而在此,畢竟最早的核彈是由陸基機投擲的,所以本來發展重點是史上最早在設計時就安裝完整反潛設備,也就是主動雷達、被動雷達波截收系統、空投聲納浮標、磁異偵測器、多種光學系統、與深水炸彈等武器的P2V,馬上被賦予空投核彈的任務與能力,附帶一提,史上最早安裝完整反潛設備的飛機,是英國的水上飛機Sunderland,但只有駕駛員的肉眼與深水炸彈是原始配備,其他都是後續加裝,包括英國與美國的測試設備。
結果本來是取代PV等民航機改裝前世代巡邏機的P2V,實質上卻成了取代PB4Y的巡邏兼戰略轟炸機,而且美國海軍取得的B-17/29也都稱為P2B/P3B,巡邏機在這時正式變成海軍版核戰略轟炸機,雖然通常海軍P字頭機以反潛作業為主,但純以反潛任務為目的設計的飛機編號就叫S,而不是P。
雖然P2V安裝這麼多系統之後,可以自行Hunter兼Killer,但因為P2V航程已可橫越北美大陸或大西洋,要她發現1艘可疑潛艦後就在附近耗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似乎太浪費,敵人潛艦可不會只有這1艘2艘,更不用說她一開始設計的重點反而是在海面與空中偵測,反潛只是業務之一而非唯一業務,所以美國與皇家海軍的新反潛戰術,還是Hunter-Killer,由巡邏機廣範圍搜索,發現有怪東西就通知附近船艦,以及陸地上的作戰中心,由作戰中心或附近反潛艦接近花時間去捕捉與獵殺潛艦,當然若潛艦是自己人,也可藉此辨識,省得從空中炸到自己人,只有在判斷由巡邏機自己獵殺比較有效率時,才由巡邏機自行獵殺。
通常掛載炸彈量僅3.6公噸的P2V,只能攜帶效率較差的4公噸重Little Boy核彈,作戰半徑更是問題:London到Berlin的航空距離約950公里,海上起飛炸Berlin的最短距離約300公里;但現在西德到Moscow要1800公里,London到Moscow更要2500公里,海上起飛炸Moscow最短約650公里;然後假如是從Washington到Moscow,甚至超過7800公里。很明顯的,比起炸德國,炸蘇聯需要的飛機作戰半徑更長,而艦載機與水上飛機又比陸基機佔優勢,因此美國海軍的戰略轟炸需求,最後還是要靠艦載機或水上飛機,在韓戰爆發前,就像美國空軍發展以戰略轟炸機為主,美國海軍發展則是以核攻擊機為主。
那P2V原本的巡邏任務呢?就是由水上飛機PBM改良版P5M/P-5負責,編號中代表轟炸的B消失,基本上就是不再期望這飛機的轟炸能力,雖然她還能攜帶1枚核深水炸彈,但主要任務只剩搭配大型水上機支援艦到處抓海盜與游擊隊,越戰結束就再也沒戲份。而其主要的技術進步,把原來突出在機身上方的雷達收到機鼻內,固然改善了本機性能,但也讓其他巡邏機可以循此改善性能,水上飛機體積較大的優點又少掉一項。
另一個同期的海上巡邏機,英國Avro Shackleton,則是源自戰略轟炸機Avro Lancaster加大版Avro Lincoln,這個就是不得了大傢伙,炸彈倉已到大而無當的地步,而且因為英國人缺錢,本機不只負責海上巡邏與反潛,後來還改裝成空中預警機,不過雷達還是老舊的APS-20......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3:41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韓戰爆發與美軍差點被推下海,還有後來人民解放軍與聯合國軍的僵持,改變美國與西歐國家對蘇聯與中共的評價,軍事投資再度回升,一般艦載機研發進度與核攻擊機一樣優先,艦載機研發又進入新的高潮,其中重點當然是美國海軍,到1962年為止,共出現17種艦載機:Douglas F4D、A3D/A4D,Grumman F9F-6~8、F11F、S2F、TF/C-1、WF/E-1、A2F、W2F/E-2,McDonnell F3H/F4H,North American FJ-2~4、A3J、T2J,Lockheed T2V,Vought F8U,其中反潛機與預警機屬於新機種編號體系。
英國雖急起直追,但1940年代後半研發的飛機都要等到韓戰結束才能服役,1950年代研發的艦載機幾乎都撞上蘇伊士運河戰後英國的裁軍潮,能服役的只剩5種:de Havilland Sea Venom、Sea Vixen,Boulton Paul Sea Ballio,Scimitar,與Blackburn Buccaneer,而且Sea Venom是空軍機改造,Sea Vixen是空軍不想用,Scimitar則是1940年代後期跟著橡膠甲板一起研發逐步修改過來的雞肋機種,航空史上只有Buccaneer有重要地位,但偏偏又被同樣設定的後起之秀A2F/A-6搶走風采。然後Sea Vixen、Scimitar、Buccaneer都是雙引擎重型機,對於航艦的空間需求與載機數構成負面影響。
若依概念研究順序,並扣除T2J/T2V/Sea Ballio這些教練機,美英這批艦載機中發展最早也最重要的,就是1948年提出原始概念的A3D/A-3與Buccaneer,都是理想的次音速核攻擊機。
A3D後來被美國空軍採用時,編號為B-66,而且載彈量比B-57高60%,約為B-47的一半,可以說已經不是輕轟炸機,而接近中轟炸機的規模,迄今為止還保持最重的艦載機紀錄,比P2V還重,理由一來是要能攜帶源自Fat Man的Mk.4核彈,重量比P2V高20%,另一方面就是作戰半徑需求:在蘇聯絕對無法反擊的距離攻擊其海軍基地,作戰半徑約需2000海浬、或3700公里;而要在有護航的情況下從近岸轟炸當時已判明的蘇聯主要基地,作戰半徑約需1000海浬、1800公里,所有可能的基地則須1200海浬、2200公里;航艦起飛轉降其他機場的話,需要的不是來回作戰半徑,而是單程飛送航程,則是單程1500海浬、或2800公里。這距離就成為美英艦載核攻擊機設計時的需求:攜帶核彈的飛送航程至少2800公里,作戰半徑則需1800公里。
Buccaneer又有2點與A3D不同,首先就是美國海軍急於佈署核彈,不能等不見得會成功的核彈小型化,英國核試爆時美國的核彈小型化已經成功,小型核彈不是夢,然後噴射引擎又進步了1~2個世代,所以Buccaneer最大載彈量雖然高於A3D,可是彈倉不需要裝胖子而比較瘦,又有比較好的引擎,飛機設計自由度就較高;其次則是A3D還是高空高速穿透敵人領空的戰術,但英國從Britain之戰展現雷達防空體系的效力後,就開始考慮突破雷達防空網的技術,在1948年提出解決方案,就是低空突破,Buccaneer就是在這個戰術提出後展開的終極解決方案,但也因為低空高速突破需要的航電複雜度非比尋常,所以Buccaneer直到1958年才試飛,比A3D晚6年。
針對同樣的任務,雙方外型雖大異,但也有不少相似處:彈倉載彈量、作戰半徑、太重不能最大起飛重起飛、用同型機當空中加油機進行夥伴加油等,結果A3D當核轟炸機沒當幾年,可是針對Mk.4設計的大直徑彈倉容易塞大東西,當電戰機與空中加油機反倒撐到1990年代。
Buccaneer相對不趕時間,所以引進的新科技更多,飛行方面使用引擎抽出高壓空氣直接噴射到翼面上的邊界層控制技術,同期也有其他飛機如F-104、F4H等使用這個技術,但通常不是裝在後緣襟翼,就是裝在前緣襟翼,Buccaneer則是前後緣都裝,整個翼面在起降時都有引擎高速氣流影響,翼面氣流速度明顯高於飛行速度,因此能產生更大的升力,可以用比較小的翼面產生足夠的升力,讓比較小的皇家海軍航艦也能裝載與操作這架飛機,同時也讓這架飛機的操縱性大異其遲鈍的外形,該靈活時靈活,該穩定時穩定。只是引擎推力不足,還是要一直升級。
航電方面Buccaneer用的技術就很先進了,該機用的AI.23 AIRPASS系列,首見於皇家空軍的English Electric Lightning上,全世界最早一款單脈波機載雷達,與同時美國空軍F-104G/F-105D用NASARR同樣屬於最早出現的多用途機載雷達,有等高線繪圖與地標標定能力,還能供資料供空對空飛彈射控;Buccaneer則是強化對地打擊能力的AIRPASS II~III,多出最早的抬頭顯示器、HOTAS、與一定程度的資料自動化處理,不僅能全天候協助飛行員地貌迴避與自動目標追蹤,還能確保視線保持在座艙外,與同年試飛的A3J/A-5同等級,還多出導引對地飛彈及傳統武器精密投彈的能力,另外自衛干擾系統一應俱全,因此做為攻擊機服役到1990年代,要不是結構疲勞已難修復,皇家空軍甚至希望這架飛機繼續服役,美國海軍在發展類似戰術用機時,也以本機作為A2F/A-6失敗時的備案。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4:13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Sea Venom與Scimitar在時間上並不晚於A3D及Buccaneer,Sea Venom原型Venom實為Vampire改造升級版,所以Sea Venom可以說是測試用Sea Vampire的正式服役版,一如美國的FH與F2H之間關係,問題是直翼的本機性能也就只是F2H時代的水準,比較優良之處,就是安裝美國來的SCR-720與AN/APS-57雷達,法國授權版則使用AN/APQ-65/94雷達,擁有1950年代還算是少數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就算白天空戰能力不如人,晚上還是能縱橫天際所向無敵,畢竟,敵人看不到他們也無可奈何,看過去皇家海軍輝煌的航艦偷襲敵人基地紀錄,算是很有皇家海軍風格的艦載機。
Supermarine在Spitfire這款名機後,接下來推出的戰鬥機都是Spitfire的不斷改設計,但再怎樣改終有極限,尤其螺旋槳時代的後三點起落架與翼中機炮用到Attacker實在太過分,朝跑道與甲板噴的熱排氣會破壞跑道與甲板,該廠也知道該推出新設計,而皇家海軍當時研究橡膠甲板,Scimitar就以橡膠甲板專用機為目標設計,從直翼雙引擎V型尾翼機開始,逐步改成後掠翼、傳統設計全可動尾翼、前緣縫翼與後緣襟翼、最後是邊界層控制與面積率技術,可以說是當時最新的成果都上機,搞到Supermarine資金積壓嚴重,最後或多或少是軍方可憐該公司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時間上也到了原先估計的10年開始建軍期,加上有了核彈可是Buccaneer還沒能飛,韓戰讓英國急撥款採購後掠翼機也有幫助,就採購了部分Scimitar,當作核戰鬥轟炸機。
Scimitar可謂皇家海軍光榮(?)糗機歷史的尾聲:初期概念設計時為確保推力足夠而用雙引擎,並讓飛機變得又大又重,結果又大又重後雖然推力夠用,但耗油大導致航程短,然後運動性也不怎麼樣;設計時雷達並非必要設備,服役時雷達成為戰鬥機必備設備,沒雷達也沒有空間加裝的本機被認為不適合當戰鬥機;雖說可以掛核彈,但掛架少加上結構並非攻擊機結構,不用核彈的武器攜帶能力不佳,帶核彈又嫌笨重。只靠Buccaneer發展緩慢,Scimitar當墊檔核攻擊機,於1962~1963年成功嚇阻印尼進軍馬來西亞,不過有一次著艦時,模擬核彈從掛架上掉到飛行甲板上,嚇壞現場所有人,還好那顆不是真核彈,否則當時英國核彈的保險都是在起飛前開啟,機上不能控制,在所有保險打開的情況下,這一下整個艦隊保證毀滅......
Sea Vixen本來是競標皇家空軍全天候攔截機案的飛機Vixen,這是相當於美國空軍F-89或美國海陸F3D的需求,笨重的航電及各種裝備讓這種飛機本來就不能期待F-86等級的飛行性能,這方面Vixen至少還比F-89與F3D好得多,與F-86一樣可以俯衝超音速飛行,就算不是夜間也還能在一定程度內與次音速戰鬥機纏鬥,雖然皇家空軍後來選擇對手Gloster Javelin,但皇家海軍慧眼識英雄,選上能飛的Vixen,而且空戰性能在後掠翼穿音速戰鬥機中還不算差,讓皇家海軍在Sea Hawk之後,F-4K之前,有可以用的全天候戰鬥機,但因為對空武裝是下雨起霧效果就會降低的紅外線對空飛彈,沒有不受天候影響的機炮,所以也可以說是晴天戰鬥機......
Sea Vixen用的雷達是GEC的AI.18,理論最大偵測距離達160公里,不過對B-47這類轟炸機的偵測距離只有70公里,對空攔截有左右各100度與仰視50度、俯視40度視角,最大可追蹤偏離75度角的目標,還能提供飛彈目標資訊,讓擁有部分全相位能力的紅外線飛彈Red Top發揮更大的能力,還有對海搜索與地貌繪圖能力,只是攜帶的火箭彈反艦威力不知道夠不夠就是。然後與喜歡測試單座機使用複雜雷達的美國相比,英國裝雷達的艦載機一定要專門的雷達操作人員,機上乘員的工作負擔合理,相較於落後的飛行性能,本機電戰能力,特別是電戰工作負荷的合理性方面,倒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水準,只是飛機太大而航艦太小,著艦工作負荷很大,失事很多......
Sea Vixen雖然只能用在不分晝夜的晴天,但美國海軍的F3H/F-3更糟,Westinghouse J40引擎在熱帶午後陣雨中會熄火,更新全天候戰鬥機的定義,不只是晚上,還有雨天不能用與熱帶不能用的真正晴天戰鬥機,因此首次出海發現連彈射器都不能保證起飛,就是停在航艦上,然後用起重機吊到駁船上送回陸上,比照引擎故障艦載機的待遇,後來本系列機還有一堆很扯的毛病,與F7U競爭二戰後美國海軍最危險艦載機的寶座,畢竟其他艦載機都是以百萬飛行小時幾次失事來算,F7U與F3H卻是以萬小時甚至千小時在算。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4:45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但也因為這兩架實在太惡劣,在美國海軍與設計團隊的注意下,雙方下一批F8U/F-8與F4H/F-4,就非常重視推力,加上作為艦載機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短場起降能力,不敢像美國空軍的F-104/105的翼負荷那樣高,讓推力與升力都充足的F8U/F4H,成為美國海軍史上最優秀、領先同期陸基戰鬥機性能最多的艦載戰鬥機。
單座的F8U雖然有很好的運動能力與起降安全性,雷達也帶給本機一定程度的全天候作戰能力,但單駕駛員處理完全手動化的雷達很困難,屆時眼睛無法看向外界,雷達故障率也高,這是美國海空軍當時的通病,飛行員對此不無抱怨,工作比Sea Vixen累很多。
雙座的F4H原本是與單座的F3H配套,F3H空優攔截而F4H核攻擊,但F3H實在不行,相關資料就回饋到F4H的設計,強調高推力且可靠的引擎、避免主翼尾流影響的水平尾翼、不影響其他外載的獨立半隱藏掛架等,變成F4H可兼任空優攔截與核攻擊,而本來負責導航與核彈管理的後座人員就管理電戰,負責視距外目標搜索處理,飛彈發射前7~11個步驟的大部分程序處理,對地對海打擊導航,甚至後來的電子干擾與反輻射作戰等等,前座駕駛可以專心在戰術,是美國海軍艦載戰鬥機中唯一有相當於皇家海軍戰鬥機分工效率的飛機。
海軍版F4H的第2款F-4J,用上AN/AWG-10,成為史上最早一款能俯視俯射的攔截機,也是首架具有視距外打擊能力的多用途甚至是萬能戰鬥機,有效偵測距離與飛彈有效射程都是當代最高,還有很多空間不斷加裝系統升級,甚至是當代最早的第三世代戰鬥機,直到9年後其他國家才有同世代但火力僅一半的類似產品。
而英國後來碰到1958~1960年裁軍國防白皮書影響,沒有新的艦載機,因此買英國航艦的國家沒新貨用,多數只能沿用舊款次音速艦載機,少數例外中,法國航艦只有比較小的Clemenceau級,只能選擇與Essex級一樣的F8U,皇家海軍就選購了F-4K,同時推動ADAWS與NTDS的資料交換;另外還有些國家,則選購了S2F與A4D。
美國海軍的優良艦載機多,有一部分也是因為採購機種多,總會有設計得比較好的產品,因此上述戰鬥機以外的戰鬥機,多數與皇家海軍飛機差不多,有優點也有糗處;但是在戰鬥機與艦載機以外的機種,因為幾乎都是美國海軍獨家產品,在艦載機史上都有獨特地位。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5:17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A4D/A-4比較離奇,由於當時戰鬥機開始變大變重也變貴,A3D更是只有超級航艦能妥善應用,Essex級改良也只是勉強裝上去用,大量的Essex級甚至更小的航艦沒有新艦載機可用,實在可惜,因此設計A3D的設計師Ed Heinemann就要設計一種與A3D作戰半徑與相當、同樣能攜帶1發核彈、可是重量只有1/4的輕型飛機,這種飛機攜帶的是輕量化成功、730kg的Mk.7核彈,而非5公噸的Mk.4核彈,是能夠減重的關鍵,而且機上各種裝備也是能省則省,以外掛大型副油箱滿足額外航程需求,因此在1960年代的資料中,A4D對外宣傳的標準作戰距離、Typical Range,是與A3D相當的1000海浬,滿足戰略核攻擊需求。
但從比較晚公布的資料來看,即使是單顆核彈加滿副油箱的最大飛行距離狀況,A4D的作戰半徑還是比A3D小了10%以上,實際上沒有到核攻擊要求的門檻,必須要有一些特殊安排,比方天候適合、落地預留油量不是5~15分鐘而是剛好燒光、又或者是中途安排空中加油等狀況,才能做到1000海浬核打擊作戰半徑,加上非常仰賴大型副油箱延伸航程,所以傳統武器攻擊的作戰半徑就會慘不忍睹等,不過同期美國海軍其他可攜帶核彈單引擎戰鬥機的Typical Range就更可怕,單程攻擊,轉降都不可能,若不能在適當地區、通常是蘇聯領空進行空中加油的話,只有預留投彈後還能再飛上百海浬,在不會被自己投的核彈傷害區域跳傘逃生的程度......A4D這方面至少好得多,至少在蘇聯領空外空中加油後,還有機會轉降或回母艦。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A4D能服役到21世紀的原因,在於她還有足堪比擬次音速戰鬥機的運動性,以及裝大型副油箱用的強固掛架提供不同凡響的傳統武器投擲能力,在Essex甚至若干護航航艦上,可以當成兼具空戰與對地對艦打擊的多用途戰鬥機。但其性能也與武器配合其需求設計有關,因為美國過去的空用炸彈設計,是以轟炸機彈艙攜帶為優先,比較短胖,外掛時阻力很大,因此為了讓A4D盡可能多帶一些炸彈,同時提出的Mk.80系列低阻力空投炸彈與多連裝掛架,讓一開始只有3個掛架的A4D最大能攜帶18顆炸彈,由於效果很好,成為海空軍通用炸彈,這些專門為本機設計的武器,以及帶來的新規格,也延伸本機的使用壽命。
接下來的攻擊機,A3J/A-5是接替次音速A3D的超音速核攻擊機,因為核彈成功小型化,所以整架飛機明顯減重,相較於A3D近32公噸的作戰重量,A3J只有近22公噸,速度可達2.1Mach,名目雖不如F4H的2.2~2.4Mach,但實際飛行時F4H多半追不上A3J,考慮雙方使用同型引擎一事,這凸顯A3J的設計適合高速,以及F4H轉任多用途作戰的原因,因此後來很多戰鬥機攔截機的設計,可說都受到A3J影響。
但A3J運氣不好,她登場的時候,美國海軍開始實驗巡弋飛彈與彈道飛彈,比起需要來回轉降的飛機,飛彈只要單程飛向敵人就好,本來就可以比較輕小,最後Polaris成功服役,能以十幾倍音速進入大氣層的彈道飛彈,穿透能力遠高於兩倍音速的攻擊機,投擲核彈的戰略嚇阻任務就被奪走,而其機身結構無法當成戰鬥機,航電系統與投彈系統設計遠見不足,誤差太大,故障率很高,不能像Buccaneer一般投擲傳統炸彈,雖然廠商提出改良方案,但在不需要靠超音速穿透敵人防空網的條件下,A3J的超音速飛行能力帶來額外的價格、重量、與耗油,可靠性又不足,就只是勉強當成偵察機留在艦隊中,其他任務沒她的份了。
讓A3J只能當RA-5C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次音速攻擊機A2F/A-6,她是針對韓戰中無法全天候空中攻擊,讓共產軍能在夜間或天候惡劣時攻擊聯合國軍,加上得到與英國一樣的低空飛行穿透雷達網結論,才設計的低空穿透全天候攻擊機,而且是以投擲傳統武器為前提,兼具核彈使用能力的設計。
1950年代末期出現的區域防空飛彈,基本上只能攔截速度飛行高度超過500公尺、速度低於2.4~3Mach的飛機,對隨後出現的SR-71這種3Mach以上怪鳥無效,但對A3J已經夠致命,可是攔截低空進入的A2F,低空地形雜波並非當時的雷達系統所能處理,防空飛彈難以生效,一開始雙方生存性的差距就很明顯。
作戰半徑與載彈量方面,若以Typical Range這種幾乎沒定義,就是軍方採購時設想的作戰方式來看,A3J超過1000海浬,僅略低於A3D,A2F則不到900海浬,A3J比A2F腿長了近20%。但從後來的資料分析一下,A3J與A2F最大起飛重大致相同,帶滿副油箱的最大次音速飛行距離也相近,都略超過5000公里,可是Typical Range對A3J是只帶1顆約1公噸重的核彈,其他能裝油的地方都裝油不說,還有KA-3在蘇聯領空外等著自己飽餐一頓,A2F則是8公噸的最大軍用外載;假如A3J只靠機內燃油帶1顆1公噸重核彈的22公噸作戰重量狀態,僅在重點時超音速飛行,航程就不到2900公里,作戰半徑低於1300公里,同樣只帶1顆1公噸重的核彈外加4個副油箱,A2F這時作戰重量約25公噸,作戰半徑超過2200公里,其中有200公里是低空穿透,A2F反而比A3J高出近80%。
另外一點,A3J不管控制系統還是航電,可靠性有口皆呸,座艙設計又是以避免核彈閃光進入座艙為前提,對外視野爛,也沒辦法靠駕駛或系統操作員的肉眼彌補;A2F的航電在越南雖然也是抱怨連連,但在氣候條件較佳的西歐及美國本土就還可靠,加上大機鼻大天線讓其性能更高一截,座艙又特別針對俯視的視野設計,航電全故障時只要能見度還可以,肉眼投彈不成問題。而A3J系統可靠性低還包括起降相關系統,起飛前後準備遠比A2F更多,尤其A2F還是美國海軍首批測試前起落架連接鉤的機種,起降速度也是A2F比較低、比較安全。
假如真的需要超音速飛行的攻擊任務,原本與A3J競爭的F4H現在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機種,雖然超音速核攻擊時作戰半徑不到A3J的一半,但因航電比較可靠,至少可以攜帶4發AIM-7自保,以及足與任何戰鬥機纏鬥及低空地貌飛行的結構強度與運動性,多數任務下都更好用,而且除了早期版本外,F4H也都有前起落架連結鉤,在F4H與A2F上下夾殺下,A3J根本沒希望。
另一個A2F的競爭者Buccaneer是比較早設計的飛機,除了飛行速度外,其他如作戰半徑、載彈量、甚至航電性能等,都不如A2F,尤其A2F大機鼻安裝的大面積雷達天線,以及更先進的數位化系統,可製作更高解析度的雷達地形圖,讓A2F可以靠航電在能見度不佳時靠雷達資料進行地貌迴避與精準投彈,藝高人膽大的乘員組甚至可以進行地貌追隨,用類比系統的Buccaneer只有同樣藝高人膽大的乘員組可以進行能見度不佳環境的的地貌迴避,只要A2F航電測試過關,Buccaneer就沒機會了。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5:49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S2F則是鑑於過去反潛機的Hunter與Killer必須分開的不便,以及U21/23級帶來的潛艦革命,戰後蘇聯又盜版U21級設計並進行大規模生產,因此特別設計結合兩種功能為一的飛機,讓艦載機反潛能力突飛猛進的飛機。但要把P2V裝的那些感測設備與武器裝在單引擎機內,特別是核深水炸彈,在1950年前後實有困難,因此Garnet是實質雙引擎的設計,S2F就是雙引擎機,這是首度兼具Hunter與Killer功能的艦載機,首架足以應付最大潛航時間從2~12小時延伸到24~72小時戰後潛艦的艦載機,而其機身夠大的空間,也就可以當運輸機以及預警機的設備安裝空間。
由S2F機身改造的WF/E-1,則是預警管制機史上的變革,首先是由APS-20改良來、仍屬於APS-20系列的APS-82,對戰鬥機級目標偵測距離從約100公里拉長為近200公里,加上近7小時的滯空時間,本來孤立在艦隊外側任敵機攻擊的雷達哨戒艦,很大一部分任務可以由WF代替,而天線也從機腹改到機背,對下方搜索角一部分會被機身機翼干擾,但對上方搜索範圍則因而增加。另外就是機內有空間安排管制台與簡單的電腦,加上以磁帶儲存先前雷達影像,必要時可以調出資料與最新資料比對,比起要靠操作人員記憶分析與追蹤目標的Garnet AEW,WF擁有可靠性高很多的預警與管制能力,現在預警機可以自行通知甚至調動艦載機,比依靠航艦指揮要更適合應付即時戰況。
只是,WF的地位維持不久,1960年出現的W2F,由於一開始設想就是在超級航艦上操作,而不像S2F機身考慮Essex級航艦操作能力,機身就大一圈,並換裝渦輪螺旋槳,可以安裝更多設備,還是首架在航艦上使用前起落架連接鉤起飛的艦載機,而且W2F-1/E-2A用的是全新概念的雷達AN/APS-96,偵測距離號稱300~350公里,實際意義是看到雷達水平線邊緣,從此時開始,預警管制機的最大偵測距離成為沒有嚴肅意義的數字,頂多只能當成這架預警機俯視能力的評估參考,因為較遠距離的目標的回波己乎都會貼近海平面。
而且W2F機上還安裝了真正的電腦,一如軍艦上的CDS/EDS變成NTDS,許多資料能夠自動處理與自動傳輸,只要有接收裝置的平台,就能看到W2F提供的目標資料,而敵人電戰設備接收到信號也無法分析,有更強的保密能力,還不需要像TBM到WF一脈相承的艦上專職預警機信號轉送人員,機上3個控制台的人成為系統故障時的備份人員,系統正常時就變成飛航與作戰管制人員,由預警機管制攔截作業更加圓滑,雷達哨戒艦的需求幾不復存,無法聯絡航艦的長程作戰中,W2F自己就可以代替航艦進行在空機管制作業,艦載預警機從戰情中心的飛行感測器,變成獨立的雷達站與飛控中心,即使人力比較少而仍難與大型客機改裝的預警機相比。
不過初期APS-96與類比電腦可靠性不佳,人工備用模式常常成為正式模式,惡劣海象或陸地上應用會出問題,系統成熟還要近10年的功夫,所以同時美國空軍海軍都應用的WV-2/EC-121,還是APS-20系列雷達配上測高的APS-45系列雷達,美國空軍的E-3則花10年時間慢慢研發,解決一切技術問題,不像W2F要搭配NTDS佈署而急著服役。
WF/W2F執行的任務,本來是由多引擎水上機負責的任務,P2V曾想取代,可是擔負核轟炸任務更重要,以及伴隨航艦便利性不如艦載機,所以航艦還是用自己的預警機,而特別設計的巡邏機也是就此消失,後續巡邏機又是以客機為基礎改良的Lockheed P3V/P-3。
雖然P3V是民航機改造的,但因為螺旋槳客機已經沒市場了,所以從拿不到訂單的民航機生產線出來的本機,改造幅度蠻大的,外型與同系列客機小改的WV-2判若兩機,而且可以投核彈、傳統炸彈、與多種導向武器,不反潛的作戰能力依然驚人。
不過她真正的價值還是在反潛,因為機身夠大,不只有足夠空間安排超過多數水面艦的專職反潛人力進行資料分析,還有數位電腦儲存各種水文資料與船艦聲紋,一如當時艦艇上發展的NTDS相關系統與W2F剛裝上機的電腦,讓資料全部數位化並自動進行比對分析,許多過去只能視為雜訊的雷達回波與聲波訊號,P3V都能自動分析並追蹤,在演習時成功捕捉大量不夠小心的潛艦,同時也徹底改變反潛作戰,從各艦各機擠成一團彼此距離不到5公里的密集模式,變成大家可以分散到彼此間隔數十公里範圍,同時進行半徑超過百公里的反潛偵蒐作業。而也因為範圍擴大加上資料處理自動化數位化,現在反潛作戰半徑不下於、甚至超過防空作戰半徑,讓反潛作戰也能與防空與水面作戰一樣,透過NTDS納入數位化電腦體系。
同時加拿大以客機改裝的Canadair CP-107,以及北約多國合作由法國製造的專用機Breguet Atlantic,能力上便差P3V一截,雖然美國也有提供電子設備,可以與特定站點連線,還算比P2V好,不過不需要盟國知道的某些資料,比方美國自己的資料,當然就沒有......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6:15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法國研發的還不只有巡邏機,在1950年代後期,他們還進行獨有航艦與獨有艦載機的研發,出現的是Breguet Alize反潛機,Fouga CM.175教練機,以及Dassault Etendard IV戰鬥攻擊機。由於法國核彈在1964年才試爆,當時設計的艦載機都沒考慮投擲核彈,如Alize基本上可視為低階減重反潛版Garnet,因為只能攜帶傳統武器而輕小,外銷成績還不錯,Etendard IV則是最佳的次音速艦載戰鬥機,但不如超音速戰鬥機,掛彈量也偏低。
蘇聯在這段時間還沒有艦載機,實際上,因為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過世,繼任的Nikita Sergeyevich Khruschev醉心於核彈飛彈等新科技,對航艦沒興趣,當然也就不會發展艦載機,海上巡邏機就是戰略轟炸機Tupolev Tu-16/95、Myasishchev M-4改成3M等改造機,以及Beriev Be-10/12這2種水上飛機。
直升機方面,這時代艦載直升機主要是美國天下:Piasecki H-21,Sikorsky S-56/CH-37、S-58/H-34、Bell HU/UH-1,S-61/SH-3,Kaman K-20/UH-2,Boeing Vertol CH-46/47,Gyrodyne QH-50 DASH,世代上除最後一架無人直升機外,前三架與後五架剛好分屬兩個世代,最後的活塞引擎直升機世代,與最早的渦輪軸引擎直升機世代。
S-58屬於便宜易維修大量生產的通用直升機,S-56則屬於大型重裝備運輸直升機,H-21則是雙旋翼大機艙人員運輸直升機,旋翼結構則開始擺脫源自末期活塞螺旋槳飛機的單自由度螺旋槳,進入雙自由度螺旋槳設計時期,主旋翼與尾旋翼、或前後旋翼之間的傳動機構也趨向成熟,只差龐大的活塞引擎干擾,讓這些直升機外形都很像英國飛機、甚至是Blackburm的飛機;而作業方式方面,不管是人員運輸、傷員救護、聲納浮標與深水炸彈投擲、吊放聲納應用、貨物運輸、火力支援等等,這3種直升機通通做過,藉此確認何種規模的直升機適合哪種任務,構成次世代直升機設計的基礎。
由於活塞引擎已達極限,且與相同輸出的渦輪螺旋槳引擎相比,體積太大,因此次世代直升機就換裝新發展的小型渦輪螺旋槳引擎,但因為直升機的螺旋槳相關傳動部分遠較渦輪螺旋槳引擎複雜,傳動、而非機身、才是直升機廠商的技術關鍵,因此包括螺旋槳在內的整個直升機傳動系統,由主包商負責,動力系統廠商則只負責燃氣渦輪部分,一如船隻或車輛的渦輪引擎,因此這些直升機引擎,我們稱為渦輪軸引擎。
S-61是相當於S-56反潛版的直升機,利用比較大的機身安裝吊放聲納與操控台,相對於丟後管不著的聲納浮標,吊放聲納可以做得比較大且比較精密,也有更持續的電力供應,彌補適合快速大範圍飛行的反潛巡邏機、以及適合蹲點慢慢搜索的反潛艦之間空隙,最重要的是機上有可以處理聲納資料自行判定目標的操控台,可以同時擔任Hunter與Killer,史上首架擁有此能力的直升機,雖然因為體積遠小於P3V,效能也遠遠不及,但至少是從無到有的第一步,與P3V同為讓1960年代反潛戰術發生大幅改變的2架飛機之一。
而且S-61採用水上飛機的機身設計,可以停在水上,救難好用,理論上也可以在此時使用吊放聲納,類似反潛艇蹲點,因此美國反潛航艦的標準艦載機,是30架S2F與18架S-61,S2F快速進行大範圍搜索,S-61進行航艦附近區域防禦及確認S2F發現的奇怪目標。
S-61就反潛直升機而言,算是當時最完美的設計,但就是太大太重,能裝的船都可以稱為航艦或直升機航艦,而當時聲納開始進步,射程不過幾百公尺的反潛火箭與反潛迫砲很快就讓人覺得射程太短,接下來射程好幾公里的反潛火箭ASROC被認為太大太重,而且射程也快要讓人嫌短了,所以出現的就是3種魚雷投擲用無人機的研發案:法國的Malafon、澳洲的Ikara等2種無人飛機,與美國的DASH/DSN/QH-50無人直升機,都是把魚雷丟到20公里以外用的無人飛機,QH-50甚至可以攜帶魚雷到50公里外,是Hedgehog射程的200倍以上,這數字說明20年來聲納能力的進步。
但遙控的構想很快便碰上挫折,因為只遙控1架在視線內沒問題,但20公里對貼海物體其實已經到視線水平線邊緣,然後遙控多架還會發生控制信號干擾,日本有一次與美國聯合公開演習就發生令人心驚的一幕,一架QH-50鎖定某艦不放,還好沒收到類似投魚雷的信號,否則......因此美國海軍從1960年代末期起,選擇以K-20/UH-2修改,代替QH-50的任務。
K-20一開始是美國海軍代替S-58的多用途直升機設計,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的類似產品是HU/UH-1,但K-20比較大、輸出與續行力比較高,不強調機內攜帶人數,可以說是以水上巡邏及反潛為重的海軍,與人員運輸為主的陸軍及陸戰隊,在戰術構想上的差異,因此HU多數出現在各種登陸艦艇上,K-20則出現在海軍艦艇上。
等到QH-50失敗,已經是UH-2的本機就改裝成SH-2D,且吸收DASH的教訓,SH-2D/F都能攜帶聲納浮標與磁異感測器,自行偵測目標,但SH-2終究沒有S-61/SH-3那麼大,因此信號是透過資料鏈傳給反潛艦處理,反潛艦收到SH-2傳來的目標資料並處理後,再通知SH-2投魚雷,讓人想到空中預警的TBM處理方式。
而既然能攜帶魚雷、深水炸彈、甚至核彈,美國海軍就拿來玩玩看還能裝那些東西,比方丟干擾絲替艦隊提供掩護,與戰鬥艦攜帶水上飛機的炮擊觀測一樣的反艦飛彈目標觀測,甚至使用AIM-7進行防空等,不過美國海軍最後只採用反潛與干擾而已。
CH-46/47則是H-21的直系後代,因連續購併,才成為Boeing的產品,計畫階段是V-107,當初因為動力不足而沒被陸軍採用,在相同架構因應海陸與陸軍需求改良後,要在體型受限的登陸艦上操作的較小機型CH-46被海陸採購,強調高運輸能力大幅放大的CH-47則被陸軍與皇家空軍採用,這次皇家空軍給皇家海軍用的就是好貨了......
在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試飛的這堆直升機,中型運輸攻擊救難雜務通用的UH-1/2,專業水面水下作戰的SH-3,重型運輸用的CH-46/47,可以說是直升機這類產品的完成版,不僅性能可以滿足陸軍既有的班-排-連系統編制運補需求,而且維修便利性也是比照裝甲車輛而非飛機,靠車上機上乘員每天定時維護就夠,而不是大量專業人員在機庫處理。
而且在結構上,這批也確立了直升機的傳動骨架結構,只要用這個傳動與螺旋槳,隨便怎樣換機身換引擎,都不會像飛機換機身差那麼大,而只是像人類換衣服一樣的小事,軍方比較明顯的是CH-46/47,但民間就可以看到UH-1系列出現大量衍生型,永遠賣不完,其實都是換個殼而已。
因此這些直升機大量銷售各國,即使各國後來都有意研發取代這批直升機的產品,但除了少數特定環境才適用的產品外,都很難做到,即使推出往往也會因為單位成本高一大截,只有某些有錢單位會採購,這時代這批產品,不僅在軍用市場成為打不死的蟑螂一路衍生,並透過授權一路開枝散葉,在民用市場更是無可動搖的主流。至於海軍直升機應用方面,還有少數的拼圖,則會因越戰的實戰經驗出現,在下個時代中完成。
英國Westland則建立與Sikorsky的合作關係,生產英國版H-5/S-51、DragonFly,英國版S-55、Whirlwind,與英國版S-58、Wessex,最後自行研發Westland Wasp,負責攜帶魚雷或反戰車飛彈,沒有偵測能力的輕型直升機,由反潛艦當Hunter而本機當Killer的存在,類似SH-2實驗的一些作法,但時間點上更接近有人版QH-50,也就是與Ikara搶工作。
法國則有自己研發輕型的Aerospatiale SA316/319,與重型的SA321等2種直升機,雖然種類上不如美國齊全,但最基礎的需求也都能滿足,缺乏航艦的法國與航艦開始大量裁撤的英國一樣,用SA316當作有人QH-50,與Malafon搶生意,而SA321甚至就裝了後來的Exocet反艦飛彈。
不過法國還不是先想到直升機發射反艦飛彈的,義大利的Sea Killer更早,而且因為Sea Killer重量不到Exocet的一半,可以裝在更輕的直升機上,因此義大利用美國UH-1體系的Bell204/212等民航版當成自己的艦載直升機,投魚雷與導控發射反艦飛彈,後來透過授權生產自行建造,並讓義大利建造自己的直升機工業,但在火力投射方面,義大利則不學美國,與英國法國相當類似,還研發專用武器供其使用。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6:33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水上機及水上機支援艦的式微
艦載機在二次大戰後,尤其是1950年代以後,快速發展,但水上機呢?很多人可能就沒印象了,這是因為戰後剩餘物資太多,能飛越大西洋的水上機與陸基機都不再罕見,歐洲各大城市在戰略轟炸後到處都是可蓋機場用的無主地,妨礙陸基客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消失,軍用還碰上航艦的過度生產,美國以外,研發機種比較多的大概就是英國與蘇聯,不過到1960年為止軍用品僅Short Sealand與Beriev Be-6量產,用在水上巡邏、轟炸、與運輸;法國在1940年代末研發Nord 1400系列雙引擎飛艇,基本上是重建航空工業的練習品,以德國法國不同來源的引擎拼裝,實用意義不大,類似的還有南斯拉夫Ikarus廠的輕航機水上版。
美國來說則以舊型機為基礎推動改良,但機種精簡為輕型搜救用Grumman JR2F,以及重型Martin P5M,取代二次大戰多種水上飛機與飛艇的任務,其中JR2F/HU-16大量外銷,理由是搜救需求,巡邏機兼無核彈戰略轟炸機P5M/P-5就只有法國租一批來用,沒有人買。
有趣的變化在1947年,當年有2個與二戰有關的失敗水上機,英國噴射水上戰鬥機Saunders-Roe SR.A/1,以及美國飛天運輸艦Hughes H-4,雖說發展都失敗,但對Guadalcanal念念不忘的美國海陸,在戰後自己凹來的護航航艦封存後,就想要可以不依靠航艦的飛機,對SR.A/1這概念很感興趣,鼓動美國海軍一起研發水上戰鬥機Convair F2Y,與飛天戰車登陸艦Convair R3Y,並聲稱核彈讓兩棲登陸比過去更不安全,登陸艦會飛護航機會飛比較安全。
美國海軍吃這一套,加上當時美國空軍的B-36/47是美國海軍最大假想敵,航艦攜帶飛機可以大幅抵銷B-36的航程優勢,但最大起飛重100公噸的B-47根本別想上航艦,甚至其空重36公噸都已經接近Midway級承載能力的極限,想要有同等性能、攜帶2顆核彈或1顆氫彈的話,只有靠水上飛機,因此美國海軍在F2Y/F-7與R3Y以外,又推出Martin P6M水上噴射轟炸機的案子。
可惜的是,這三架通通失敗:F2Y為減低阻力而不採用縱長的飛艇機身,並採用1920年代消失的滑撬式起落架,用類似滑板的方式在水上起降,轉換相當困難,更糟的是本機俯衝可超音速,但當時航空界對於超音速的控制與結構了解不多,許多飛機都有穿過音障時震動甚至超G的問題,F2Y這方面與長相類似的F4D一樣,會空中解體,但糟的是在公眾面前表演空中解體,計畫只能停止;即使停止後6年還被換編號F-7,顯示軍方還有人要讓這飛機復活,只是英國來了個橫槍,後來的VTOL機AV-8 Harrier,雖然不能水上起降,但可以在灘頭用一小塊地方當機場用,且可適用比水上飛機更惡劣的天候,F-7就永遠沒希望了。
R3Y這種概念上算是縮小版H-4的東西,實用性不低,抬起機鼻的下貨設計在後代運輸機中成為主流,問題出在艇身水下部分設計,讓本機要靠岸送上戰車或登陸部隊時,方向難以控制,嚴重到根本不可能在沙灘上靠穩下貨,然後引擎可靠性也不佳,不可能運輸二戰末期與二戰後大幅增重的戰車,只能運小車或散貨,隨直升機登陸在1956年Suez衝突中實作,海軍與海陸確認用直升機在遠距離放部隊送物資更有效,美國海陸凹到航艦改成LPH,並將LSD與LPD的後半艦體改成適合直升機起降的平甲板設計,R3Y就該死了。
P6M則更曲折,雖然本機是水上飛機,可以在離蘇聯比較近的海上停下加油,所以航程要求比B-47寬一點,但其他方面都要比照B-47,在構想早期噴射引擎推力仍不足時,甚至有可拋式浮筒概念,核彈就裝在浮筒內,一如後來美國空軍B-58那個裝核彈的副油箱,然後Catapult Lighter又被拿出來測試,看能不能幫這架核轟炸噴射飛艇解決可拋式浮筒帶來的起飛重量問題。
隨噴射引擎性能升級,P6M不需要用可拋浮筒或Catapult Lighter也能飛行與作戰,但接下來引擎吃水問題、結構問題、控制問題不斷,即使與R3Y一樣少量生產,可是Polaris彈道飛彈成功,P6M就沒有存在價值了。
而且需要注意到,這F2Y、R3Y、與P6M都是起自二戰後韓戰前開始的計畫,停止研發時正好是英國CDS服役前後,他們就與Scimitar一樣,事先根本沒預料到需要裝數位電腦之類東西,現在要加裝等於重新研發,時間預算重來,能接受嗎:這3個計畫研發到結束共計耗資8億美元,而當時Forrestal級單價略高於2億美元,後來的核動力航艦Enterprise單價也不到4.5億美元,這3個失敗作買3艘傳統動力超級航艦、或1艘核動力超級航艦加1艘傳統動力超級航艦,都還有找,當眾人意識到這點,然後還要重新研發的話,這幾架水上飛機的計畫不僅非死不可,甚至美國以後就沒人會再提大型軍用水上飛機。
一如戰後美國保留艦隊航艦與部分輕航艦,然後淘汰護航航艦,戰爭結束時美國的小型水上機支援艦也是大量轉移給其他國家或自身的海岸巡防隊,用來執行放氣球之類雜務,但13艘大型水上機支援艦仍保留現役,且其性能足以支援這3種新的水上飛機,美國海軍甚至提出3艘新型水上機支援艦的計畫,以及利用潛艦在危險區域提供水上機加油維修的水上機支援潛艦研究,只是跟著三大計畫取消,新的水上機支援艦也就取消,既有的多數在1960~1970年代與P5M等大型水上巡邏機一起退役,只有1艘當AEGIS系統測試艦、與1艘雜用艦留到1980~1990年代,水上機母艦與水上機支援艦的歷史,就此結束,沒了水上機母艦的軍用水上機,也就與沒了航艦的艦載機一樣,再也沒有存在餘地。
在這之後,民用水上飛機只剩少數特殊航線與消防警察單位保留,軍用水上飛機與翼地效應載具也只剩蘇聯/俄羅斯、日本、與中共研發,主要用處則是在水上巡邏與反潛,因為其海上巡邏機的反潛感測系統性能不如美國P-3/S-3及英國Nimrod,需要讓飛機停在水上拖曳聲納找尋目標,其中蘇聯的Be-10/12的用途更接近皇家海軍一次大戰對水上飛機與水上機母艦的用法,整合在本土防空軍的防空偵測網體系中,用對空搜索雷達監視敵人核攻擊機是否從裡海與黑海侵入,甚至是P6M停在裡海接受伊朗補給後才起飛;日本等到反潛技術加強後,PS-1也就變成US-1雜用機,進行離外島救難。
至於潛水航艦,美國在俘獲日本伊四百後,對這艘可以裝2+1架飛機的大潛艦很有興趣,曾經進行一些研究,不過也因為獲得德國的V-1飛彈測試,在有限空間中,安裝無人又單程飛行的巡弋飛彈,打擊範圍無疑比飛機還長,所以潛水航艦就此演化成飛彈潛艦,而飛彈也隨著核彈小型化而小型化,從一開始要用上潛水航艦類型的專屬任務艙安裝飛彈,簡化成類似放大魚雷管的發射器結構,最後甚至能與魚雷管通用,與一般潛艦融合,這個路線因而消失。
倒是氣球母艦意外的長壽,尤其是1980年代美國毒品戰爭日趨激烈,要封鎖從加勒比海偷渡進入美國的運毒船隻,美國海岸巡防隊不但引進空中預警機,也引進雷達飛船,同時還將一些巡邏艦改成氣球母艦,希望從海上進行長時間監測,到現在為止,美國海岸巡防隊還對氣球與飛船有興趣,只不過這都不是主流用途了。
更慘的,就是航空母機,慘到小弟本來想在這段加入,都忘掉了......由於巨大的B-36服役,這架號稱"雙十轟炸機"(攜帶10千磅炸彈攻擊10千英里外目標)的飛機,根本沒有護航戰鬥機能配合,而二戰歐洲上空經驗,沒有護航機的轟炸機會很慘,一定要想辦法找護航機,而配合當時體型巨大還圓滾滾的核彈,B-36設計又大又空的彈艙,就被視為可能塞飛機的空間,所以美國就出現了圓滾滾的XF-85,希望裝在B-36改裝的航空母機,GRB-36D原有彈艙空間內,進行護航;另外,由於直翼的F-84空戰性能,明顯不如後掠翼的F-86,所以F-84母廠Republic趕快替該機設計後掠翼版,並進行一大堆衍生型的測試,希望扳回一城,F-84F的衍生型之一,GRF-84F,後來改編號RF-84K,也是攜帶機候選之一。
但是還用螺旋槳的B-36速度太慢,當B-52成功後,速度不到1.4Mach的飛機無法有效攔截B-52,當然速度不夠的飛機想讓B-52帶著跑也有困難,航空母機與其攜帶戰鬥機的計畫,就這樣結束......
但航空母機的構想,卻不算就此結束,而有另兩個分支:外掛實驗機與巡弋飛彈,以及空中加油。
美國從X-1開始的速度實驗機,不要耗多餘燃料與時間在起飛,因此選擇用轟炸機帶上天開始測試,同樣不需要自備起飛能力的空射飛彈,也就沿用類似的半隱藏攜帶,或翼下掛架攜帶設計,持續用到今日,雖然攜帶有人機的航空母機,接下來就只剩揹著太空梭飛的那種任務,但攜帶巡弋飛彈則成為一種主流。
另一個空中加油,則源自另一種空中母機的概念,不要把飛機掛在機腹或掛架下,而是用翼端互相連接,由轟炸機替子機供油,一起飛到戰區。這招有個很明顯的缺點:轟炸機有空間與備用人力,在長時間任務中,讓大家輪班休息,還可以上廁所吃便當,有些轟炸機甚至準備床讓大家輪流睡覺,戰鬥機呢?那時代還沒有麥當勞這些速食,最好就是吃三明治與包尿布,沒人輪班的話,睡覺時你飛機會怎樣誰都不知道......這會操出問題的。
但從這招衍生出來的技術,就是在翼端加裝加油管,加油機從翼端放出油管,被加油機用翼端去鉤那個油管,鉤到了,就能空中加油,成為1950年代3種空中加油技術之一,只是與浮錨式或飛衍式空中加油相比,這種方式的油管要裝在結構厚度最薄的翼端,油管不可能與另兩種比粗,單位時間輸油量最低,還容易受翼端氣流影響而不易鉤住,所以在大部分國家就很快被淘汰,只有一些用Tu-16/H-6的國家用得比較久。

Edited by - dasha on 07/01/2019 09:36:09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6:50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核動力航艦、V/STOL機航艦、與直升機航艦:1963~2000
20世紀一般船隻的設計使用壽命,除若干例外,約為20~25年,但留下在20年左右進行工程明顯低於重造的翻修,以延伸壽命到40~50年的餘地,一次大戰末與戰後生產的航空母艦、水上機母艦、與水上機支援艦,在二次大戰爆發後進入汰換期,就以艦隊航艦、輕航艦、與護航航艦取代,用到沉沒為止;而二次大戰建造的艦隊航艦、輕航艦、與護航航艦,即使戰時結構沒有明顯損壞,從1960年代起,也進入計畫建造新艦取代的階段。
美國獨有的超級航艦與危機
艦隊航艦在戰後由超級航艦取代,只有美國持續研發生產;輕航艦則隨艦載機放大而放大,在1960年代成長為標準排水量20000~25000噸等級、相當於Essex級的航艦,1990年代進一步成長到40000~45000噸等級、相當於早期Midway級的航艦,也被稱為中型航艦;至於護航航艦,1950年代末期的技術,只能讓低速且跑道需求短的反潛機起降,甚至是只有直升機能起降的直升機航艦與各種兩棲艦艇,但1970年代因AV-8/Sea Harrier與Yak-38進入服役階段,這類航艦就又恢復定翼機操作能力,而航空戰艦與航空巡洋艦則與直升機航艦一起發展,只是結論與歷史上的航空戰艦差不多,不好用,攜帶一架兩架是標準規格,攜帶更多的就曇花一現。
Enterprise雖然有些小毛病,但基本上相當成功,後續的Nimitz級只對其設計進行小幅修改,甲板長度再拉長到333公尺,右舷後方甲板拉大增加調度區空間,彈藥裝載量增到2570噸,航空燃油增到8500噸,可供每日(12工作小時)120架次以上、持續10天的艦載機作戰,單日最大出動架次(24小時不眠不休)可達240架次,如果不是以1970~1980年代常態的70~80架編裝,而是戰爭時期那種塞滿可以塞到100架水準的作法,單日最大出動架次應該還能進一步提高,不過彈藥燃油就會提早耗盡而需提早後撤補給就是。
雷達方面,由於整合式的SCANFAR可靠性不佳,Nimitz級與同期防空艦一樣,使用分離的3D雷達AN/SPS-48與2D雷達AN/APS-49,最大偵測距離依然是水平線,200公里外目標測量精確度在100~400公尺間,不到區域防空艦飛彈射控所需的公尺級甚至公分級,反正近距離可以由艦載機自己找目標,稍加省略;電戰與通信則相反,採用超過水面作戰艦的最高規格系統,不只要能針對寬頻大範圍干擾,還要能針對個別特定威脅進行干擾波束發射,同時盡可能減低自身受干擾的負面影響,通信不只能像Midway級那樣獲得雷達哨戒艦與預警機單向提供即時雷達資料,以及Enterprise那樣與這些單位及防空艦進行雙向資料交換,還要與F-14/E-2C/S-3開始、各型安裝接收終端的艦載機或陸基機進行雙向資料交換,並須考慮各平台的工作負荷、任務分配、與戰術環境,進行控制權限分配,甚至必要時可以遙控F-14朝目標飛去逕行攔截,把作戰機變成遙控機接戰。後來Enterprise延壽時也比照簡化電子系統,20世紀航艦的發展,至此到達最高峰。
如果說每日240架次艦載機聽來不多,那可以檢視另一個紀錄,冷戰期間非屬超強進行的最大規模戰爭,兩伊戰爭,為期8年的這場戰爭中,雙方都拚盡國力,但定翼機單日最大出勤架次也只做到百來架次,而且無法持續,理由在於長期維持軍用固定翼機所需近萬噸彈藥與航空燃油庫存困難,航空燃油可能還能從民航業界挪用,可是彈藥的話,對於非屬超強與強國的國家來說,只有長期沒有戰爭,把已過期彈藥仍列庫儲不淘汰的國家才有可能,一到戰爭彈藥購買遠追不上消耗,戰爭結束時炸彈剩不到10枚炮彈只有幾百發的都有,當然這時實際有爆炸力的彈藥比例是個問號,不像定時會找地方處理庫存彈藥的美軍那樣保鮮。
這還不用說幾十年內只有美國才有上述的複雜資料鏈與數位化戰系,英國沒進化到與艦載機連線,蘇聯停在前一個階段,法國義大利日本也只獲得美國隨區域防空飛彈提供的系統,那是排水量3000噸級驅逐艦用的小型次級系統,不是排水量60000噸級超級航艦或排水量6000噸級巡洋艦用的大型系統,因此一般說1艘超級航艦的力量超過1個小國的軍力,從軍人數量上未必,從彈藥量與戰情系統來說是事實,這就是超級航艦與超強的可怕。
但這就是問題,一個儲存燃油彈藥量超過小國存量的船隻,造價或維持費可是與Evangelion一樣,一個小國的國家預算等級,因此Nimitz級也要到1980年美國重新擴軍時,生產才步上坦途,之前始終處在砍預算大刀威脅下,還有一堆來搶預算的小案子,如排水量僅超級航艦60%、載機量載彈量只有一半、燃油量1/3的雙彈射器中型航艦CVV,標準排水量不到10000噸、最多載V/STOL機與直升機共20架的SCS,以及SCS放大到20000噸、艦體源自Spruance級驅逐艦,可以攜帶26架艦載機的VSS等。
不只是SSBN來搶預算,還有其他因素讓預算不足,比方先進武器通膨太嚴重,核動力系統與SCANFAR,讓Enterprise單價達到Kitty Hawk的2倍,Nimitz一開始甚至就超過Enterprise與Kitty Hawk總和,改用防空飛彈的驅逐艦更可怕,沒裝NTDS盡量省錢也還是比原始預定目標多一個零,不可能取代二次大戰的驅逐艦,導致二戰的驅逐艦需進行FRAM工程延役。
另一方面就是越南戰爭,政治錯誤造成的軍事泥淖。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7:18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越戰的影響
越戰認真講來始於1940年,德國打敗法國後,同為軸心國的日本就壓迫法屬越南聯合封鎖中國,以利改善自身態勢,而同盟國當然就開始支援反軸心勢力、在當時就是共產黨的越盟,打游擊戰,但正如Carl von Clausewitz在不朽名作On War(戰爭論)論游擊戰部分所說,游擊戰會破壞現有社會秩序,固然可摧毀敵軍,但也會摧毀現有政府的統治能力,是一把兩面刃,在趕走日本勢力後,這股力量就撲向法國,接下來則是南越,以及支持南越的美國,直到1975年越南統一為止。
美國介入越南內戰因為始終缺乏合理名義,在國內受到嚴重反對,而法國失去越南時的美國總統Dwight David Eisenhower,因為曾為五星上將,很正確的認識到越南問題已不能用軍事方式解決,即使用核彈也不行,選擇不進行軍事介入;但10年後的美國總統Lyndon Baines Johnson缺乏對軍事力量應用限制性的認識,基於骨牌理論貿然軍事介入,導致政治上對軍事力的使用自我設限嚴重,從1964年投入正規軍力到1974年完全撤離為止,完全在浪費時間金錢與人命。
不過在軍事上,越戰卻可說是一個新的開始,除了核彈沒動用以外,其他美國新武器都在越南進行測試,蘇聯雖然僅間接提供部分系統,但也在北越首都河內建立全球防空武器密度最高的防空體系,對美國的航艦戰鬥群而言,這就提供了全新的實戰練習機會。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7:39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航艦對地打擊作戰,在這個時代大概可以簡單分成三類:核攻擊,戰略目標攻擊,與戰術目標攻擊。
核攻擊與戰略目標攻擊對艦載機來說狀況很類似,只是核彈的破壞力遠高於傳統炸彈,所以投擲機要注意的是自己別被捲入核爆,而不是目標命中精度或破壞力,這導致A3J/A-5的最大弱點,投彈命中率對投擲傳統炸彈而言根本不合用,不能改裝成傳統攻擊機;但另一方面,核攻擊幾乎是只考慮攻擊華約甚至蘇聯,由於需要深入敵境,因此有很多攻擊戰術是叫飛行員單程自殺,任務設計難度反而比需要讓機隊回家,而且目標是華約以外其他地區的戰略目標攻擊要低,因為傳統武器攻擊常常是要臨時去找中東還哪邊的地圖花幾小時設計任務,沒有事前好幾年慢慢研究的餘裕。
而戰術目標攻擊的主流,就是地面部隊密接支援,一部分是對機動部隊的阻絕打擊,多半都是對機動目標的攻擊,甚至是對不確定是否存在目標的攻擊,地面狀況都是流動的,這個也不需要計畫戰術與編隊,最短時間內派2~4架飛機飛過去,用肉眼看看狀況與現場無線電連繫後,臨機應變就是了,敵人通常也不會有像樣的對空防禦,因為大家都在機動狀態,僅有的例外則不是對地打擊,而是對艦打擊,因為軍艦自帶防空系統。
而比較弱小國家的戰略目標打擊,雖然要經過計畫,但因目標不一定有嚴密防禦,計畫難度與戰術目標攻擊差不多,所以最麻煩的,是與攻擊航艦戰鬥群同等級的任務,對深入強大敵國境內目標的重要戰略目標打擊,這種大多是機場、橋樑、倉庫等位置固定且設防嚴密的目標,少數例外最難搞的是會機動的敵方重要人物暗殺,這種名為重要目標的東西無一例外,四周都會有設計嚴密的防禦體系,然後自身又會因為各種因素不能選擇核彈,2~4架飛過去根本是送菜找死,一定要準備周密的戰術編隊,才能突破。
在二次大戰與韓戰的戰略目標打擊,飛機的速度讓防空炮很難追蹤,平均5000~20000發炮彈才能打下1架飛機,戰略轟炸機部隊雖覺得自己的努力可歌可泣,還要建立專業電戰部隊去對付敵人防空雷達體系以減低損失,但對製造防空炮與炮彈的德日軍方及財政部,以及大量防空炮彈破片與敵機碎片威脅的下方地區,那才更是欲哭無淚,因此當時空軍比較在乎的是驅趕敵軍戰鬥機與攔截機,接下來對地打擊的問題主要在如何命中與摧毀目標。
從美國空軍在1980年代表示,2架F-16共攜帶4發Paveway III LGB能摧毀的目標,B-17需要8000架一事,看得出來當時摧毀目標的真正困難之處,高空轟炸命中率太低,一般數百架次的出動還不能保證一定摧毀目標,防砲單次命中率再低,敵人數量龐大時,被擊墜的飛機總數還是不少,甚至有單次任務受損達1/3的狀況;不過剩下的2/3轟炸機還是能造成目標附近區域嚴重受損,不至於中斷任務,這是飛機多的優點。
而在當時減低需要飛機架數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俯衝轟炸提高目標命中率,這對戰車或小型橋樑等體積比較小的物品,又或是攜帶大量彈藥的軍艦與彈藥庫很有用,因為要不是單發命中彈可以解決,就是運氣好他自己會炸會燒,可是碰到某些難搞的大型設備,如Tirpitz或是整個廣島市,一顆下去只有一部分受損,無法讓其失去機能,最後還是要攜帶高威力炸彈的轟炸機才能解決;雖然有些國家也想研發有俯衝轟炸能力的大型轟炸機,但當時連戰鬥機都很難拉到俯衝轟炸需要的6G,重轟炸機即使到戰後能拉到3G就會被稱讚為有戰鬥機等級的運動性,根本無法達到俯衝轟炸的需求,因此沒有能兼顧高威力炸彈與精密轟炸的飛機。
可是越戰就不同了,現在攻擊機的雷達與彈道計算機性能都優於二戰戰略轟炸機,淺角度俯衝就可以有大角度俯衝的精確度,而且攻擊機的結構在投彈後要拉高G離開已經不困難,利用多重掛架的戰鬥轟炸機與攻擊機每次出擊攜帶炸彈量都高於、甚至倍於B-17,兼顧攜帶高威力炸彈與精準轟炸能力的飛機出現,加上低空穿透戰術開始盛行,考慮到無導向炸彈命中精確率與飛行高度關係大約是平方關係,此在越戰早中期,只要16架F-105或A-6攜帶近300發炸彈,大概就有相當於二戰8000架B-17的效果。
但防空飛彈出現對防空單位則是更大的利多,雖然戰後證明飛彈沒有試射時那種動輒50%以上的擊墜率,而且因為射擊條件限制嚴重,正確利用飛機機動與簡單的電戰系統,就能讓命中率掉到20%以下,美國專業電戰機體系更讓對空飛彈命中率掉到1%以下,雖然這意味著幾百發飛彈才能打下1架飛機,但耗彈量只有二次大戰時期的幾十分之一,只要飛彈夠多,飛機受到的威脅也是大幅提高,甚至因為被擊墜或提前拋棄炸彈的飛機太多,導致任務中斷失敗。
因此,美國空軍與海軍航空隊研發出新的對地攻擊戰術,從二戰B-17/24的Combat Box與護航機編隊體系獲得靈感,編組1個包括多機種、確保敵人攔截機與防空單位都無法造成任務中斷的攻擊部隊,美國空軍稱這種攻擊隊為Strike Package,美國海軍稱單一航艦出擊的這種攻擊隊形的任務為Alpha Strike。
在越戰早中期,Strike Package的16架F-105大概要4架野鼬機、10架護航機、2架干擾機、與2架戰果確認的偵察機協助,加上提供作戰指揮的預警機與空中加油機,需要35~40架飛機;同期的Alpha Strike同樣16架A-4/6隨伴反雷達任務Iron Hand隊4架、12架護航機、2架干擾機、與2架偵察機,加上加油機等也是需要約40架。原則上,攻擊機隊數量約為整個攻擊隊形的40%。
而因美國空軍強調專業電戰機,對一般作戰機加裝自衛電戰干擾系統的態度較消極,頂多就是外掛夾艙,還會因為與炸彈或副油箱搶掛架而不知道要不要帶,在北越防空網電戰能力與時俱進的情況下,越戰末期Strike Package的電戰機陣容大幅增加,攻擊機減為8架攜帶Paveway II的F-4,但多了8架干擾機與10架護航機,預警機與空中加油機加入逼近50架,攻擊機隊數量僅佔整個攻擊隊形的15~20%,不過把能力大幅提升的野鼬機計入的話,攻擊機隊還有整個攻擊隊形的25%;美國海軍因為選擇在作戰機中加裝電戰系統與反輻射飛彈應用能力,雖然沒有美國空軍的無線電源區域性制壓與獵殺能力,僅限自保,但Alpha Strike也不需要像Strike Package的陣容那樣膨脹。
這樣的一個編組,美國空軍或美國海軍有自信,只要在作戰半徑內,任何單一目標他們都有辦法突破萬難命中,除非該目標設計時可快速修復,如前線機場、某些模組化鋼骨橋樑、或Illustrious級這種很耐打的裝甲航艦,否則這命中同時意味著摧毀。
新的戰術,就影響新的航艦概念,SCS與VSS這種無從編組Alpha Strike隊形的航艦,就不在美國海軍主流考量範圍中,很快就轉向反潛航艦與護航航艦路線發展;CVV則勉強能編組1個Alpha Strike隊形,但與能編組2個Alpha Strike隊形的超級航艦相比,飛機架數比較少不說,艦體內的彈藥燃油量差距,以及更麻煩之處,攜帶一定比例V/STOL機才能讓CVV艦載機總數滿足Alpha Strike隊形需求,讓很多人皺眉,而這必須提及V/STOL航艦的研發經過才能了解。

Edited by - dasha on 04/13/2019 17:08:32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8:07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V/STOL航艦的開始
雖然美國海軍因越戰而碰上嚴重的砍預算問題,不過皇家海軍面臨的砍預算問題更嚴重,Colossus級與Majestic級這些3年航艦,海外用戶是很珍惜都一直修改,就算不能當輕航艦,也至少維持護航航艦或CVS水準戰力,甚至像Venerable改幾次名轉幾次手後,在1982年以Veinticinco de Mayo名稱,差點與皇家海軍在Falklands戰爭中衝突;但皇家海軍只有2艘在Suez危機中擔任直升機登陸艦,然後就變成實驗艦拆解,還有1艘則變成活動工廠到1975年退役,很明顯不想再3年一小修、5年一大修;Centaur級3艘有2艘改裝成英國版LPH、Commando Carrier,在1970年代退役,另1艘就沒改良而退役;Hermes接替Centaur級擔任LPH,然後與美國的LPH/LHA/LHD一樣,兼任V/STOL機航艦。
當然這問題其實出在英國國力上,英國經濟從一次大戰後就不斷下滑,二戰後殖民地的脫離與Suez危機後,不只是經濟進一步下滑,而財經界與政府因不能再任意應用軍事力量保護工商業活動,軍事投資意願更是重挫,越戰同期的馬來戰爭英國雖獲勝,但開支依然讓英國吃不消,因此讓英國成功威嚇印尼大規模軍事行動、提供馬來亞殖民地信心的航艦與戰略轟炸機,都成為不再繼續研發並準備限時退役的系統,只剩核彈轉移到潛射彈道飛彈潛艦上繼續存在。
而且,二戰後才服役的這些航艦,大到第三代Ark Royal,小到Colossus級,通通都是1942年的計畫,其中只有Eagle與Ark Royal是要戰後長久使用的艦隊航艦,其他都只要能讓當時最大起飛重才到9公噸的艦載機起飛,結構還只設想3年水準,沒想到會用到1950年代後半,而且艦載機最大起飛重還突破20公噸。然後戰爭結束時還沒完工的船隻建造工程大幅拖延,卻又有多艘沒拆掉而繼續緩慢生產,因此很多部分下水前就生鏽,服役時結構便已堪慮,鍋爐比炸彈更容易爆炸,更是要常常修理花錢,進一步壓縮已經不多的海軍預算,當時皇家海軍甚至摳到降落時寧可冒險也要盡量叫艦載機飛行員把彈藥帶回航艦,不像美國海軍是便宜彈藥丟掉就算了。
而即使是最新的Eagle與第三代Ark Royal,在美國海軍已經替Midway級推動SCB-110計畫的時候,這2艘還是最原始Midway級的造型,所以幾乎是每次大出海後就要回船塢進行一次大工程:多次增加斜角甲板角度與修改造型、換裝蒸氣彈射器、砍掉不好用的舷側升降機、加裝CDS與ADA、強化到可以使用Buccaneer、強化到能操作F-4K等,美國海軍是10年1次大改造,皇家海軍卻是2~4年1次都小改造想省錢,卻變成每次都留下尾巴要下次改造,第三代Ark Royal真的讓F-4K服役還好,Eagle評估後做了一半就決定要退役,花了錢卻沒能裝F-4K,根本浪費有限經費。
進入1960年代,相對於努力維持15艘航艦的美國,皇家海軍只保留4艘航艦當攻擊航艦,2艘航艦當LPH,接著提出4艘新航艦的計畫,足以比擬美國Forrestal級的CVA-01計畫,但1963年就縮水成先造1艘大概Midway級的航艦,1964年工黨政府上台後進一步擴大裁軍,CVA-01被限制在排水量不能超過Eagle級,雖然這時Eagle的標準排水量已經長胖到55000噸,但艦載機的持續長大,很明顯的問題,要攜帶一流水準的艦載機,這種排水量航艦的攜帶量,只有超級航艦一半水準,估計頂多49架,雖然比另外一個標準排水量42000噸、滿載排水量55000噸、理論上只能裝27架艦載機的案子好,但看過美國的超級航艦後,皇家海軍難免不滿意,希望能凹到更大的設計。
等到1966年,政府決定結束帝國,不需要在地中海與印度洋維持航艦存在,現有航艦還能撐到1970年結束帝國以後,本土與北大西洋可以靠陸基飛機處理,英國政府就做了與1920年代義大利人一樣的決定,不要新航艦,CVA-01取消。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09:54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當然這只是英國政府看法,皇家海軍還是想要航艦,同樣面臨預算大刀的美國海軍也希望皇家海軍擁有與美國海軍同等級的航艦,以便必要時借調,畢竟法國進入第五共和後已不斷放話脫離北約,不像英國那樣能與美國配合。
況且皇家海軍的F-4K與美國的F-4J相當,Buccaneer也可匹敵A-6,作戰效能與美國航艦相當;更重要的作戰系統方面,ADAWS與NTDS是可以互換資料的同等級不同架構數位化作戰系統,其前身純靠人力與防空炮的CDS,在1961年聯合演習中,就讓美國23架次噴射機只有1架次能穿透航艦戰鬥群防禦,美國海軍給予的評價很高,認為與NTDS可互為輔助。
但法國航艦的F-8E(FN)就是F-8,Etendard更近似被A-4取代的FJ-4/F-1,除晚期的Dassault Super Etendard有還能用的雷達與反艦飛彈發射能力外,法國海軍艦載機隊比Essex航艦的還差;更要命的是戰系,美國與英國協之外的北約國家海軍戰系,都是美國出售區域防空飛彈時才提供,法國首套戰系是在1969年才拿到手,1970年代才開始自行改裝研發上航艦,當美英航艦防空艦可以互相靠資料鏈傳資料時,與法國人還要二戰中期以前那種語音溝通,而且操作人員習慣的是法語......
皇家海軍的超級航艦與輕航艦之夢破滅,只好退而再求其次,弄個護航航艦與支援艦層級的產品,這就是V/STOL航艦始祖與戰功最輝煌的Invincible級。
雖然CVA-01沒有服役,不過其設計案還是蠻有趣的:蒸氣彈射器在限制排水量後,從4具變2具,艦艏甲板左側與斜角甲板各1具,然後斜角甲板角度只有3.5度,整個往左舷外側凸出,更像是與主飛行甲板平行的第二飛行甲板,升降機因此選擇在偏右舷的艦橋斜前方甲板上、以及艦橋左後方偏右舷處,而不像美國海軍是左右兼有;然後長大的艦橋並非緊貼右舷,而是留下一條通道,至少可以讓人從右舷走過,不須要與飛機車輛搶左舷調度區空間,甚至有想像圖中畫成寬到能讓折翼的F-4K通過,讓人想到最早的Furious與Vindictive......武器比照Kitty Hawk的Terrier防空反艦雙用飛彈,使用Sea Dart防空反艦雙用區域防空飛彈,外加點防禦的Sea Cat。
然後,Invincible級就可以看到Sea Dart、艦橋右方走道、艦橋側前方與後方升降機、以及平行甲板的配置,這絕非偶然,但也有部分偶然。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0:12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Invincible級一開始是CVA-01的護航艦,因此設計上類似日本海軍的利根級重巡,前半艦身安裝武器,後半艦身加裝機庫與直升機甲板,攜帶直升機負責反潛,與標準排水量同樣是6000噸級、沒有直升機而有防空飛彈的Type 82驅逐艦合作,但在CVA-01取消後,她成為僅有的飛行器作業平台,就整個放大,在仍以反潛為最主要任務的前提下,提出2種改裝模式:一個是前艦體安裝Sea Dart防空飛彈、法國Exocet反艦飛彈,後半艦體安裝機庫與6架美國SH-3授權版Westland Sea King的12500噸版;另一個是使用平甲板,上述武器往右舷靠而飛行甲板往左舷靠,可以攜帶9架Sea King的17500噸版。
前者的設計在當時是一種常態,2艘蘇聯Project 1123(北約代號Moskva)、1艘法國Jeanne d'Arc、義大利Andrea Doria級與Vittorio Veneto共3艘、日本榛名級與白根級共4艘,英國最後的輕巡Tiger級改裝2艘,都是類似的設計,就更不用說只裝1~2架直升機的巡邏艦(Corvette)、驅逐艦(Destroyer)、巡防艦(Frigate),甚至巡洋艦(Cruiser)等各式艦種,全部都採類似的設計;而後者這種重武裝平甲板設計,卻只有1970年代的蘇聯4艘Project 1143(北約代號Kiev)、與1980年代義大利1艘Giuseppe Garibaldi比較近似,後代其他受Invincible級影響的船隻卻都沒有這種水面作戰艦等級的武裝,而且因為造型類似傳統航艦,以當時英國政府對平甲板航艦的厭惡,或者應該說是對皇家海軍先前不斷改造航艦不斷超支惡劣紀錄的厭惡,這個設計在政治上比較困難。
不過,皇家海軍內這時還有操作過一次大戰那些航艦的人,很清楚艦體後半加甲板機庫的設計空間太窄,只適合少量直升機應用,而且前艦體的氣流會對起降構成負面影響,每次只有1架進行起降作業還可接受,超過的話危險性將大增;倒過來艦體前半操作飛機的話,像第一代Ark Royal,起飛不成問題,可是平常飛行甲板與機庫容易泡海水,降落要一直回頭看也很危險;平甲板卻可容許多架連續起降,或是不同位置同時起降,這在步調較慢的反潛作戰影響或許不大,但英國另一個任務,當挪威北部遭蘇聯佔領時,率領部隊反登陸,就是另一回事。
由於攜帶輕步兵的直升機空降部隊沒有重裝甲戰車保護,特別需要強調速度,盡快混入敵人後方製造混亂,甚至攜帶戰術核武攻擊敵人後方,而這時因敵我混雜,敵人不太可能為了毀滅這樣1個空降營,用核彈把自己的1個師一起炸掉,甚至就是替我軍把防線炸開,投鼠忌器下很難使用反應快速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就算要用也要多花時間確認戰場態勢,再進行精準攻擊,這就能替我方傳統重兵器登陸部隊爭取寶貴的時間,而進行特種作戰,靠直升機與輕步兵的火力就能成功登陸與撤退,因此能同時讓多架直升機起降的平甲板航艦,有其必要性。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Harrier,剛推出時以為又是英國醜機兼糗機,最後沒想到居然是各國搶著要的一代名機。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0:40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Harrier的影響
英國的Hawker P.1127在CVA-01取消前,已經得到北約資金,變成Hawker Siddeley Kestrel,由西德、英國、美國聯合測試,美國海軍陸戰隊有意採購進一步發展的機型、Hawker Siddeley Harrier,用以代替始終推不動的F2Y/F-7,當然這就讓本機必須改造成適合艦上作業,皇家空軍採購的機型要上艦也就不困難。而在Kestrel的測試中,確認本機設計除垂直起降外,也能以傳統起降或短場起降模式起降,而傳統起飛或短場起飛耗時比垂直起飛少,安全性比較高,這也有助於Invincible級的平甲板案,但Invincible級也要放大,在9架Sea King以外,加裝5架Harrier。
但因政府還是不要航艦,所以這時Invincible級的定位,不是航艦或直升機登陸艦,而是偏向登陸戰用的指揮巡洋艦、或偏向海戰用的全通式甲板巡洋艦,強調飛彈的火力,有艦橋的右舷還要裝飛彈,還與Kitty Hawk級的America一樣加裝反潛用聲納,擁有完整的從天上到水下偵測與打擊能力,縱使Exocet後來取消,但Sea Dart以防空反艦雙用飛彈方式保留在右前方,而飛行甲板就在左舷,因為直升機與VTOL機降落不需要很長的降落區,用後方當降落區,不干預前中部的動線,而升降機在艦橋左前方與艦橋後方各1組,就可以支援4個直升機起降點的直升機起飛,位置上設計上都與CVA-01相同,只是完全平行,沒有斜角。
至此為止,Invincible級與Project 1143的想法相同,航空巡洋艦,但Project 1143採用4.5度、長度189公尺的斜角甲板,Invincible級沒有,一方面是Project 1143右舷與前方的8種武裝,雙連裝反艦飛彈P-500發射器4組、雙連裝M-11區域防空飛彈發射器1組、雙連裝4K33點防空飛彈發射器2組、76mm雙連裝炮2組、30mm點防空炮6具、RPK-1雙連裝反潛飛彈發射器1組、5連裝533mm魚雷發射器2組、12連裝反潛火箭2組等,重量遠超過Invincible級僅有那組Sea Dart,更需要左舷突出平衡。
而英國斜角甲板很小的Centaur級、與斜角甲板較大的Hermes級,先後改裝成LPH的直升機運用經驗,加上CVA-01縮小斜角甲板角度方案研擬過程的討論,可以垂直降落的飛機不需要斜角甲板這種協助降落的設備,把左舷當起飛降落區、右舷當調度區的任務分配比較簡單明確,還能解決右舷艦橋與排煙氣流影響降落作業的問題,無疑都影響Invincible級的平行甲板設計,Project 1143則受美國海軍航艦設計案的影響,只是把艦首飛行甲板與彈射器換成武器,沒有太認真考慮氣流干擾對降落的影響。
1970年代開始,英美進行Harrier作業模式與戰術研擬,在Midway級超級航艦的Roosevelt、租給西班牙的Indenpendence級輕航艦Cabot/DeDalo、Iwo Jima級LPH的Guam、Tiger級巡洋艦這種艦尾甲板型直升機航艦測試,確認Harrier可以在長度略大於20公尺的飛行甲板上起降,也就是能操作SH-2的直升機甲板就能起降,但這時攜帶1.4公噸外載的作戰半徑只有100公里,而且因為是在有前艦身擋風的位置起飛,船隻怎樣加速都沒辦法增加升力,通過前艦身的下沉氣流反而會壓低飛機,與直升機航艦的結論一樣,這種航空戰艦與航空巡洋艦的設計,不好用。
而Harrier最大起飛重起飛需要約300公尺跑道,這就一定要在平甲板航艦上運作,不過航艦頂風航行的話,跑道需求依外載與風力差異,可以縮短到150~250公尺,250公尺時可攜帶2~2.2公噸外載,作戰半徑則可近700公里,外載多1/3而作戰半徑增為7倍;類似狀況,前蘇聯測試Yak-38,垂直起飛因為排氣干擾嚴重,Project 1143上6個直升機與垂直起降機通用起降點,只能容許最大3架同時垂直起飛,每次起飛耗時10分鐘,外載750公斤,飛行距離不到200公里,換成短場起降模式,就可以攜帶1公噸外載飛行600公里,雖然1次1條甲板只能1架起飛,但耗時不到3分鐘,不到10分鐘就能讓3架起飛。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1:06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對飛行甲板長度超過250公尺的超級航艦甚至CVV這類中型航艦到輕航艦,應用Harrier的意義不大,畢竟這架空重5.5公噸、最大起飛重12公噸、最大推力10公噸的飛機,甚至比F-8/A-4還輕小,性能與Super Etendard在伯仲之間,原廠都形容Harrier是該廠先前暢銷陸基戰鬥攻擊機Hunter的VTOL版,這是相當於F-86的第一世代噴射戰鬥機,在第四世代戰鬥機F-14已開始試飛的現在,太落後了。而其他飛機用彈射器彈射,只要100公尺的飛行甲板,AV-8要150公尺以上,等於多要一塊調度區的空間,根本來製造麻煩與減低飛機攜帶量。
不過護航航艦根本無法使用其他艦載噴射機,直升機又無法攔截蘇聯Tupolev Tu-95/142、Beriev Be-12等海上巡邏機,這些傢伙不只自己攜帶武器,還能指揮其他平台發射反艦飛彈,碰到時不能趕快打掉的話,1941年Audacity與Fw200的教訓仍歷歷在目,現在艦載機的價格已經不能像一次大戰那樣用過就丟,Harrier就像當年護航航艦的Sea Hurricane、F4F、Swordfish一樣,就算落後1~3個世代,能用的情況還是很好用。
因此不只皇家海軍提出在Invincible級使用Harrier,西班牙迫不及待搶在英美之前訂購AV-8S放上DeDalo,成為全球最早讓Harrier家族上艦服役的海軍,美國也提出了制海艦SCS的概念,以VTOL戰鬥機XFV-12、V/STOL攻擊機AV-8A、與SH-2/3反潛直升機,共計10~20架艦載機,以Nimitz級核動力超級航艦約10%的價格,製造大量航艦,填補美國二戰航艦退役與英國縮回本土之後,美國航艦戰力在全球分布時的短缺問題。
不過現在有個問題,Invincible級與SCS的飛行甲板預定長度在160~170公尺之間,與DeDalo的168公尺差不多,Iwo Jima級也只有184公尺,這種標準商船規格大小的護航航艦可以很省錢與快速生產,甚至可以拿二戰剩餘船隻來用,但DeDalo服役期間,該艦使用的AV-8S始終只能減重起飛,Harrier在這種長度的跑道起飛,以Invincible級的升降機與飛行甲板配置,後升降機出來的飛機往旁邊拉,迎風航行對空任務掛載還可以起飛,對地打擊拉到艦尾加上頂風最大速度航行時,假如海風不夠強,還不能以最大起飛重起飛,更不用說這樣後拉耗時,美國海軍與海陸這種固定有7架以上飛機擺在飛行甲板上的狀況,置放甲板的飛機也干擾動線。
偏偏美國海陸的重點是在登陸時的密接支援,典型重武裝對地打擊;皇家海軍雖強調是用來攔截蘇聯海上巡邏機,與西班牙相同,但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在西巴基斯坦外海以反艦飛彈多次攻擊港口,在東巴基斯坦(戰後獨立為孟加拉)外海則以Majestic級Vikrant進行孟加拉灣的海上封鎖,並以Sea Hawk及Alizes對巴基斯坦船隻與地面部隊進行轟炸,雖說攻擊規模不大,但與空軍良好協調,製造東巴基斯坦駐守部隊四面楚歌與日夜遭襲的危機感,逼迫當地駐軍及早投降的事件,引發其他可能性的思考。
既然應用成功的F-84等級戰鬥機與P-40等級反潛機都能對地打擊,性能更優越的Harrier也有可能,因此Harrier艦載版Sea Harrier FRS Mk.1,說明皇家海軍對這架飛機的期望:戰鬥、偵察、(核)打擊,英國還為此特別設計專屬設備,必要時加長翼端、增加機油氧氣罐等不能空中補充的耗材容量,讓Sea Harrier飛送距離可達3500公里,空中加油後飛送距離更達5600公里、持續飛行時間達7小時,而且可以攜帶重量282公斤的核炸彈WE.177A,維持航艦的核威嚇效果。但先不說這種長程飛行模式很容易被發現攔截,不以最大起飛重起飛的話,根本別想有油有氧氣,所以Invincible級還要為如何讓Sea Harrier以最大起飛重起飛而傷腦筋。
美國海陸家大業大,因此,接續Iwo Jima後研發的Tarawa級LHA、以及後面的Wasp級LHD,飛行甲板長度通通拉到250公尺,這不只有助於AV-8起飛,同時還能讓艦體內有更多空間安裝其他物資,甲板空間也從Iwo Jima級水準回升到Essex及改裝水準;至於沒錢的皇家海軍,雖然一度考慮研發新的蒸氣彈射器讓Sea Harrier起飛,但最後挖出Furious最後一次作戰任務,轟炸德國戰鬥艦Tirpitz時的滑跳甲板概念,針對Harrier實驗,當時實驗過的最大滑跳角度達20度,檢討後因為認為對地打擊作戰機會不多,難得有機會帶核彈或其他東西以最大起飛重出擊,對空攔截從前升降機往後拉,加裝副油箱空巡時從後升降機旁邊起飛,7度滑跳甲板就夠用了,要最大起飛重時,把Sea Harrier拉到艦尾就夠。
雖然有點難以理解Invincible級為何沒打算用太重艦載機,飛行甲板還是要皇家海軍傳統的51mm裝甲鋼板設計的原因,畢竟DeDalo甚至還是用木造飛行甲板操作AV-8S,艦體結構甲板需要一定厚度的鋼板沒錯,不考慮防彈的話可以不用到51mm,但Invincible級外型就此定稿,並決定9~10架直升機與5~6架Sea Harrier,總計14~15架艦載機的方案。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1:25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外型定稿興建,但命運卻沒定稿,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英國打擊尤深,Eagle、第三代Ark Royal、Tiger級都退役,先前備役或雜用的舊艦拆除,Hermes成為LPH與Sea Harrier測試艦後,與Invincible一起準備出售給國協其他國家,而官方為了表示出售新造艦的正確性,正式定位Invincible為反潛航艦而非巡洋艦,航艦就要退役,甚至連皇家海軍最後可以操作2架直升機以上的LPD、Fearless級,都已準備退役,皇家海軍的航艦相關船隻將只剩下每艘最多1架直升機的驅逐艦與巡防艦的時候,沒想到長期以來有密切經貿關係、也有領土糾紛的阿根廷,在這時來幫一把,在適當時機武力進攻Falklands群島,Invincible級的命運終於定稿,同時也帶來了關於航艦的新思考。
相較之下,美國的SCS就沒活到重新思考的時機,因為現在美國的主要課題,是如何應付蘇聯對北大西洋航路的攻擊:1950年代北約怕蘇聯的潛艦,所以反潛科技快速發展,偵測距離從二戰的3~5公里、韓戰的10~20公里、到越戰第二第三匯聲區的50~100公里,到1970年代,因為低頻艦體聲納與拖曳聲納的完成,加上反潛作戰資訊也整合入第二代NTDS中,美國海軍討論的已經是如何在船團500海浬或1000公里外獵殺蘇聯潛艦,SCS雖然大概要在船團前方幾百公里先行開路,不過其14架SH-3在此有很大用處;1960年代北約怕蘇聯的轟炸機與巡邏機從500公里外發射飛彈,超級航艦用的就是F-111B與F-14,進行離船團500~1000公里距離的對空攔截,在飛彈發射前打下飛機,SCS的3~6架V/STOL機在這時也有用,不過滯空巡邏距離大概只有50~100公里,想有用就是要孤立在船團前方300~500公里活動;1970年代北約怕蘇聯的多平台掠海到彈道反艦飛彈飽和攻擊,F-14之外還要AEGIS與反彈道飛彈,SCS在這時能做甚?沒有,她的飛機與武器系統都不足以應付這種威脅,甚至比標準排水量僅1/3的FF-1052或FFG-7還要沒用。
雖然美國海軍不能否認護航航艦的效果,但現在不是需要急速增建航艦的戰爭期間,護航航艦生產快的優點沒意義,而護航航艦能做的事情超級航艦都能做,超級航艦能做的事護航航艦多數做不到。更麻煩的是飛彈出現,V/STOL機對高速高空目標能力不如區域防空飛彈,當時開始研發的戰斧巡弋飛彈射程不要說超過V/STOL機,因為是單程,甚至超過超級航艦的攻擊機,反艦作戰半徑V/STOL機雖優於Exocet射程,可是Exocet可以裝在數百噸的快艇上,SCS排水量的10%以下,以色列Dvora級快艇(台灣的海鷗級)滿載排水量甚至僅SCS的1/300,水面作戰艦的建造與運作成本都比SCS低,然後能攜帶反潛直升機的水面作戰艦越來越多,拉平與SCS的反潛能力差距,水面作戰艦單位當然要趁此時強調自己的存在,打壓SCS。
甚至有人視飛彈是無人的神風特攻機,使用飛彈與直升機的現代軍艦,都是一種航艦,雖然沒人能否認超級航艦用艦載機攜帶飛彈,射程與投射彈性仍超過發射巡弋飛彈的水面作戰艦,但要省錢的話,SCS操作成本高於水面作戰艦,超級航艦派與水面艦派都不會支持SCS;而SCS支持派只好提出放大的VSS,讓飛行甲板長度拉長到接近220公尺,還能攜帶反艦飛彈,作戰力明顯優於SCS,希望能獲得青睞。
但是美國海陸就跳出來了,他們的LPH源自護航航艦與Essex級航艦,接下來建造專屬的Iwo Jima級LPH,也參與Kestrel 與AV-8A的測試,確認技術上戰術上都可用,而且在登陸戰的火力支援任務時,因為目標辨識不易加上敵我混雜,直升機或定翼機都還要靠人眼識別才能有效發射飛彈,海軍那種飛彈能代替飛機的狀況,在密接支援任務中不存在。
更重要的,Guadalcanal時候被海軍拋棄在該島上的陸戰隊們,還有些人有影響力,還記得不到30年前那段可怕的日子,他們要有自己的飛機,而且是不需要航艦也能操作的飛機,不能海軍航艦一走就無依無靠,直升機以後,下一步就是噴射機,最後就是自己的戰鬥機,三大水上機失敗後,AV-8A就是新的希望,而且是性能與佈署能力都比F-7更優良的希望。
SCS與AV-8A無法滿足美國海軍的期望,有中程飛彈發射能力而可能滿足的XFV-12還在發展中,而且後來發展失敗;但AV-8A有3個能攜帶500公斤武器的掛架,還有機炮莢倉,都是美國海陸當時AH-1所無法攜帶的武裝,與需要從航艦起降的A-4火力接近,而起降跑道需求與AH-1相當,這就夠了。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1:47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直升機航艦與支援艦體系
飛機夠了,船呢?LPH讓部隊可以從較遠距離較短時間運輸部隊攪亂敵人防禦部隊,而且是能夠與航艦戰鬥群一起高速航行的遠洋作戰艦,不是LCI/LCM/LCS/LCL這種不能遠洋航行的艇,也不是LSM/LST/LSV這種速度不到20kts的慢速登陸艦,但LPH也有缺點,就是只能運輸直升機能運的部隊,限於輕步兵、拖曳火炮、無裝甲與輕裝甲車輛、以及較小型的核彈頭火箭/核彈頭飛彈,輕中重戰車都不能運,不像當時已有的LSD,有船塢能運戰車登陸艇,船塢上方的後半艦體,本來是車輛甲板,但從1950年代美國的Thomaston級開始,也能改放水上飛機或直升機,即使這塊甲板比較小,還沒有機庫,直升機必須與車輛搶空間停放,合理同時起降直升機僅限1架,但至少能用。
進一步結合LPH與LSD特性出現的新船,就是1960年代初期完工的Raleigh級LPD,後甲板設計以直升機運用為優先,減少障礙物,下一級Austin級LPD從第2艘Ogden起加設個簡陋的伸縮機庫,即使只能讓較小的1架直升機遮風避雨,熱帶還常碰到熱漲冷縮讓直升機庫卡住無法伸縮的問題,簡陋程度直逼一次大戰的帆布機庫,但作為最低階的直升機支援艦,至少比那種要拖飛機的水上機支援艦要好一點。
但LPD在航空用途上還是太寒酸,所以結合LPH與LSD發展的另一個產品,LHA,這就不是LSD排水量追加直升機運用能力,而是LSD兩棲部隊運用能力加上LPH直升機運用能力,還順便擁有超過當時提案中SCS的V/STOL機應用能力的超級登陸艦。
所以後來這些能用直升機與船塢的登陸艦就兩極化發展,在20世紀中,一路是標準排水量8000~9000噸、滿載排水量12000~17000噸之間,有前艦體與後甲板的便宜產品LSD/LPD,地位相當於二次大戰的輕型水上機支援艦;另一路是標準排水量30000噸上下,滿載排水量40000噸級,採飛行甲板長度250公尺平甲板航艦構造設計的高價產品LHA/LHD,其長度設定無疑是針對AV-8的需求,對海軍而言,擁有大型水上機支援艦到護航航艦之間等級的戰力。
平常攜帶30~42架飛機中的6架是AV-8,且AV-8最大攜帶量達20~25架的LHA/LHD,等於是超過SCS、相當於VSS飛機攜帶能力的登陸艦,美國本來就需要登陸艦,能順帶分擔美國海軍的航艦任務,海軍每個派系當然都無意見,但比較強調飛機應用能力的LHA,因為艦內調度區、機庫、維修區、零組件油彈庫房分配偏重飛機與直升機,船塢比較小,對海陸地面部隊的搶灘運輸能力就不如偏重車輛庫房與船塢面積的LHD,尤其是後來出現的LCAC高速氣墊載具攜帶能力,所以要生產哪種,就是拉鋸戰。
不過,是不是有更便宜的選擇?所以越戰中又出現兩次大戰英國與美國搞過的玩法,比方LST-786 Garrett County,就當河用快艇與UH-1等直升機的活動維修倉庫,前車輛甲板就讓直升機兼用,看起來活像第一代Ark Royal,APB-36這種比較像帆布機庫艦的旅館船,也被拿來修小艇與直升機,蘇聯等其他國家也有不想投資LSD/LPD,就製造同樣設計的登陸艦艇;另外還有原本的水上機支援艦AV-5 Albemarle,民用化以後不只後方水上機甲板,連前方等其他空間也都裝了直升機起降甲板,軍方再租回來改稱T-ARVH-1 Christi Bay,幫忙修直升機;最小的就是用標準排水量在20~30噸左右的LCM改裝ATC(H),UH-1停在頂部甲板,長度還比船身更長一點,號稱史上最小航艦,與Seaplane Barge或Sea Sled有拚。
只是,戰爭時期直升機操作人員會覺得有地方停比沒地方停還好而勉強接受這些便宜船,沒戰爭了要大家都停在這種克難平台上就謝謝再聯絡我寧可辭職,即使美國海軍推動小水線面積雙體艦SWATCH的研究,希望用這種甲板面積大的設計操縱直升機甚至飛機,但測試人員報告完成後,就沒人再談這種小船與非傳統設計,繼續去吵超級航艦與VSS,或LHA與LHD的話題,大概能想像報告中負面形容不斷,以及同樣甲板面積卻缺乏下方的物資庫房補給維修等問題,才讓大家不再討論。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2:07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不過會吵這個的也就只有美國,因為1967年以色列海軍Eilat、前皇家海軍Z級驅逐艦Zealous,被蘇聯供應埃及的2艘Komar級飛彈快艇以4發P-15擊沉;接下來在越戰末期,越南多次嘗試空襲美國航艦,都被美國水面艦的區域防空飛彈擊退,多數國家的認知是飛彈可以取代艦載機成為新時代海上利器,航艦成為過時的產物。即使不能否定兩棲登陸、反潛偵測、長程水面偵測、與重要人員運輸等雜務,由於雷達聲納都還存在明顯的長程偵測盲區,如地平線與溫躍層,需要飛機填補盲區偵測問題,但與其花高價買只能用直升機的平甲板航艦,不如在水面艦上找個甲板停直升機放無人機就好。
而巡防艦驅逐艦等在這時代任務偏向反潛的軍艦中,也開始學直升機航艦與LSD/LPD的作法,1950年代先是空出可供直升機起降的平台,到1960年代就開始加裝直升機機庫,然後機庫與起降甲板也越來越大,從勉強能停靠的平台,勉強能遮風的收縮式機庫,到最後變成類似一次大戰水上機母艦後半艦身的工廠級機庫,不只有類似著艦鉤的輔降設備讓直升機停放更安全,進入機庫後還能獲得完善修理,除攜帶機數較少外,現在水面作戰艦的航管與機庫部份甚至比Jeanne d'Arc還要像直升機航艦,即使被水面艦人員嫌棄大幅增加船隻重量與減少武器安裝位置,也在所不惜。
當然會這樣,也是有前輩的血汗經驗,1958年起造的法國La Galissonniere級驅逐艦、與英國的Type 81 Tribal級巡防艦,就是這種讓直升機駕駛以為自己是印度瑜珈大師還是日本神風特攻隊飛行員的船:La Galissonniere是在反潛飛彈Malafon彈庫上安裝直升機甲板與機庫,直升機起降時機庫朝左右張開,降落後就闔起來,左右張開的機庫壁其實很容易打到旋翼,更不用說有強大側風時會發生甚麼事情,偏偏軍艦航行時一定會有強大的相對風......相較有人直升機的可憐,根本是負責空投魚雷的無人飛機Malafon反而蠻優待的,有相當大且安全的射角。
Tribal好一點,甲板下方機庫是用升降機上下帶動,降落時不會有東西在左右干擾,但那個甲板還是小到讓經歷過的飛行員都表示印象深刻;稍後皇家海軍的驅逐艦County級,直升機甲板就比較大,起降安全得多,但降落後要繞過其他設備從側方開口進入機庫,還是讓人想到Furious或早期水上飛機那種側向通道,海象差一點直升機是可能從側舷掉下海的。
像這種大概2~3級風力,駕駛就要玩命的降落方式,固然是促成了直升機輔降系統、專業航管體系、以及直升機姿態控制系統與自動穩定系統的研發,但當時來說很難用也是真的,尤其是1960年代出現那些構型類似但起降甲板大得多的直升機航艦,可以在5~6級風力下降落,安全性與超級航艦的定翼機降落相當,對一般水面艦的直升機起降系統設計自然也帶來影響。
在1960年代,Malafon、Ikara、DASH/QH-50等投擲魚雷用的搖控飛機,由於他們比直升機小,彈庫加甲板佔用空間除La Galissonniere這種吝嗇的例外,通常也比載人直升機小,因此水面艦預留給他們較小的操作空間,結果就有像DASH失敗後的美國海軍Knox級巡防艦那樣,一部分改裝伸縮式機庫去想辦法裝載人直升機SH-2之類,但問題一堆;到1970年代,美英蘇等大國的直升機甲板與機庫設計再度放大後,規格與能力大致固定,內部是個完整的直升機機庫、維修區、零組件油彈庫房、航管區、與空勤人員區,後方甲板兼任起飛區、降落區、與調度區,還有著艦輔降與固定裝置,航艦八大區也在一般水面作戰艦上完成,只是因為空間有限,所以僅限1~2架操作,而且起降都只能有1架。
相較於水面艦,同樣艦體前半是艦橋而後半是直升機甲板的LPD與LSD,由於那個甲板兼任貨物車輛停放甲板,通常來說甲板都非常的大,停放上倒是沒有水面作戰艦那麼大的限制,甚至可以讓複數架直升機同時起降。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2:35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艦載機發展:1961~1982
軍艦設計與戰術上的大幅改變,還有各種電子系統上的改變,理由是艦載機的改變帶動這些改變,不過這些改變同時也影響到艦載機的發展。
只不過最早的改變是政治面的改變,美國海軍與空軍的編號體系不統一,讓1961年就任國防部長的Robert Strange McNamara頗感不耐,推動1962年起的海空軍武器系統編號統一,若干武器順帶從頭開始編號,先前提到的很多艦載機編號因而改變,美國軍方亂買一堆類似需求飛機的問題,也在他之後結束,各軍種用的武器開始通用化與體系化,這算是McNamara的正面貢獻。
因此,這時代中美國的艦載機,只有7種:Grumman C-2/EA-6B/F-14、Vought/LTV A-7、Lockheed S-3、BAe/McDonnell-Douglas AV-8、McDonnell-Douglas F/A-18,其中只有F/A-18是用來取代A-7而功能有重複之處,其他每種都各有其獨特定位。
不過McNamara在軍事上帶來的問題以負面教訓居多,這些問題可總結為McNamara Fallacy:強調數據化管理,並將容易數據化的部分數據化,藉此製造評量表與KPI等參考數值,這是好作法;不易數據化的部分就主觀給予難以證明真偽的參數,或主觀忽略,這個就有爭議;然後假定不易數據化與參數化的部分不重要,迴避無法數據化部分可能潛藏的意義,這在研究方法上就是錯誤;最後就是否定無法數據化部分存在意義甚至事實存在,認為容易數據化的部分就是一切。
研究陸軍史或戰略史的人會對這種被稱為數字化或機械化的現象很熟悉,因為過去提出這種理論的一方,經常會以名留軍事史的大敗,讓他的敵人創下奇蹟式的大勝,而成為笑話或被遺忘,McNamara也不例外,北越在越戰中的勝利,他製造的美軍官僚式物資短缺與浪費就是重大功臣之一,這讓他在美軍圈的名聲與日軍圈中的牟田口廉也並稱;而F-111的失敗,他無視於不易數據化部分因素,因為很快出現John Richard Boyd的能量機動理論讓部分不易數據化的部分數據化,外界很快就知道McNamara錯誤何在,並導出後續成功的F-15/16等設計,這就很有名;但認真來說,沒有McNamara引進數據化管理,Boyd的理論被接受可能也會比較困難。
回到艦載機方面,C-2是E-2機身改良的純運輸機,就像之前C-1是S-2的機身一樣,其他機種改造的雜用機,認真講這種飛機在航艦上地位不高,因為航艦大宗物資補給都是幾千噸甚至上萬噸,都是靠補給艦,這種飛機就是重要人員運輸,以及引擎等高度優先特殊零件的高速運輸,但也因此海軍在測試C-130F與C-2後選擇C-2,即使C-130運輸能力強大得多,但比較小的C-2不占空間,使用簡易。
F-14與S-3則是航艦戰鬥群新的長矛兼大盾,都是以先進數位科技大幅提升遠距離偵測能力,還有與軍艦連線的數位化電腦戰系,雖然最大起飛重才30公噸的他們,戰系比3000噸的驅逐艦更低一階,但至少有連線能力,因此F-14可以用AIM-54射擊160公里以外的敵機,也可以同時射擊96公里外的最大6個目標,還是首款設計時就能整合入NTDS的戰鬥機,加上VG翼提供優良的運動性以及長時間滯空能力,持續戰鬥空巡的保護範圍、離艦隊飛行距離加上飛彈射程,合計可達500公里,特定目標攔截甚至可以拉大到1000公里以上,然後最大起飛重還能壓在34公噸以下,比被取代的失敗計畫F-111B約低20%。
S-3同樣是讓美國海軍討論將反潛作戰半徑延伸到1000公里水準的機種,該機實際上是Vought/LTV製造的機身,Lockheed只是負責航電,但是這年頭的反潛機重點在航電,所以航電廠才是主包商。由於P-3的經驗,Lockheed本來就有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機載反潛資料庫,而S-3更進一步進行資料整合,因此一般相信S-3只靠4名機員、其中只有2名是電子系統操作人員,就有匹敵於P-3的12名機員效能,另外還有相當高度的電戰能力,以及2.2噸各種炸彈與飛彈的使用能力,包括核彈,因此本機雖然是反潛機,但實戰經驗通通是丟炸彈當艦載轟炸機用,可說是美國海軍最後一款艦載轟炸機。
雖然E-2與S-3都有超過其他國家專業電戰機的ECM、ECCM與ESM能力,一般美國海軍作戰機種也有內建干擾器與各種足供反輻射飛彈(以自衛模式為前提)使用的高精度電戰系統,可是越戰的考驗,還是讓美國海軍認為需要專業電戰機,伴隨攻擊機隊進入敵陣的電子干擾機,經過如EF-10(F3D電戰版)、EA-3、甚至EA-6A的經驗,最後結論就是EA-6B,以4人控制的專業電子干擾機,比其他國家由10人以上操作的運輸機改裝電戰機更強大,更不用說有辦法伴隨攻擊機飛行這個優點。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3:05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但這些飛機都有個共通缺點,貴且大,航艦是海軍最重要核武載具時這不是問題,SSBN成為海軍最重要核武載具,並在1960年代就投資生產41艘,航艦與艦載機的預算被砍,航艦就需要比較便宜的艦載機,而且大艦載機很佔空間,可能的話要的是便宜且小的艦載機,可以取代高齡A-1提供的大量傳統武器掛載能力,以及取代A-4輕小高性能以便多載幾架的能力。
另一方面,A-6與Buccaneer不能超音速在後來不被視為缺點,但在越戰爆發前到越戰早期還被認為是主要問題,法國海軍的Etendard要升級為真正超音速的Super Etendard,英法合製的教練機兼攻擊機Jaguar要超音速,美國空軍不只F-105已經超音速,本來研發給海軍當Essex級用戰鬥機的Northrop N-156計畫,也是因為能超音速,成為援外戰鬥機兼美國空軍輕攻擊機,A-5既然又大又貴還不適合投擲傳統炸彈,那就要另一種超音速攻擊機。
不過沒多久,美國海軍就取消超音速的需求,畢竟F-4在這方面保證比較強,而且海軍希望早一點獲得飛機,在航程、載彈量、取得時程、與超音速飛行能力這幾個方面,美國海軍選擇放棄最後一點,強調取得時程,而以當時的飛機研發耗時,這意味的就是只能以現有機種改造,結果參與競標的也就是當時美國海軍各機種的改造版:加大的A-4與F-1、或是縮小的F-8與A-6,最後獲勝的是F-8縮小版,可攜帶大重量外載掛架2倍於A-4,所以攜帶炸彈量也2倍於A-4,而在攜帶大量傳統炸彈同時還有與A-4相同作戰半徑的飛機。
而且不只是炸彈攜帶量,利用A-5/6、F-111、以及Jaguar研發經驗及相關設備,A-7有可容單人操作的高度自動化地貌雷達、移動式地圖、與後來追加的抬頭顯示器等先進系統,不僅地貌飛行能力可達Buccaneer水準,座艙顯示讓飛行員可以專注於外界飛行,相較於同期F-104G因為座艙設計不當,導致飛行員不可能同時看窗外與看航電,和平時期低空飛行失事率高達1/3,Jaguar與A-7的座艙設計安全性非常高,同時成為後來戰機設計的新標準。
雖然外觀很難看,A-7成為B-52之後另一個獲得又醜又胖罵名的飛機,讓過去半世紀以來向以醜胖飛機代表的英國Blackburn大感不平或後繼有人,但其優越性能以及趕上越戰需求,讓美國空軍在採購海軍的F-4以後,又決定採購海軍的A-7,這是美國海軍史與艦載機史上最優越的時刻,美國空軍主力機種都選用海軍機,艦載機性能全面優於陸基機的時刻。
但接下來General Dynamics F-111B研發的失敗,雖有海軍刻意杯葛的因素在內,卻有一點是事實,陸基版F-111最大起飛重達100000lb、45公噸,相當於美國海軍曾經覺悟過的超級航艦最大重量,但艦載機彈射起飛與著艦還要追加結構重量,一定超過當年預期,更何況實際最重的A-3只有37公噸,後來彈射器與攔截索等都根據A-3去設計,F-111B減重到40公噸依然是超標,更不用說減重與減低長度等努力,已經到影響航程等其他關鍵能力的地步,1950年代超級航艦能裝的戰鬥機比陸基戰鬥機還要大的優勢,到1960年代被逆轉,這之後開始變成艦載機比較輕小,後代美國海空軍合作的ATF,海軍版F-22/23都需要大幅縮短機身長度與減重,搞到與陸基版內外都不像的地步,超級航艦的飛機空間重量設計開始拘束艦載機設計,艦載機相對於陸上機又陷入劣勢。
Go to Top of Page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13/2019 :  17:13:22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另外一個在海軍航空黃金時期的諷刺事件,過去一直買海軍機以便在航艦上操作的美國海陸,這時卻倒戈,短期需求選擇A-4航電等小規模改良機型,中長期需求就是海陸夢寐以求的機種,V/STOL機AV-8,不配合海軍的A-7;另外,海外航艦使用國因為找不到低於10公噸的艦載機,若不想變成只能用S-2與SH-3/UH-1的反潛航艦,就只能先用Sea Hawk或A-4,有一部分後來改買AV-8與Sea Harrier,都沒買這時代其他的美國艦載機。
AV-8因為進行多種戰術測評,所以各國都是到1970年代後半才服役,研發到服役時間超過15年,在那時代算是非常罕見的超長時程,以致於這架比A-7還早研發的飛機服役時,取代A-7與F-4的飛機已經開始研發,這就是F/A-18,F-8之後美國海軍首款輕型戰鬥機,也是美軍首款在編號中以斜槓方式表示其特性的飛機。
其實F/A-18原本是F-18與A-18兩種飛機,以相同的機身及引擎,只是座艙設計與航電不同,分別執行空優與攻擊等兩類任務,但因為航電再度進化,AN/APG-65內建操作模式夠多,以前的單功能顯示器可以被多功能顯示器取代,發射AIM-7用的雷達幕與發射AGM-65用的影像顯示器只要切換不需各自安裝,導致F-18與A-18座艙顯示的差別僅在A-18多出一具當作移動地圖顯示器用的多功能顯示器,乾脆所有飛機都加上這具顯示器,硬體上F-18與A-18完全相同,由使用單位自己去決定訓練要當F-18用還是當A-18用。
雖然說取代F-4與A-7,但實際上除了纏鬥性與航電明顯優於2架前輩以外,F-18攜帶的對空飛彈數量並不如F-4,A-18的炸彈攜帶量與航程則不如A-7,有後燃器可以飛超音速更是讓飛行員比較容易浪費油,美國海軍方面還比較沒有怨言,先前使用A-6這種大飛機的海陸對F/A-18對地打擊的作戰半徑與載彈量的怨言就很重,與對AV-8A一樣,雖然說這是比較對象不太正確,但這對後續的F/A-18E/F與AV-8B的研發產生很大的影響。
至於另一方面,F/A-18源自與F-16競標失敗的YF-17,所以也常有人拿F-16與F/A-18比較,但這其實也是不正確的比較,因為F/A-18整個放大以後,與F-16已非同一量級,資料鏈、內建電子干擾器、移動地圖顯示器等多種航電設備,F-16都要等更省電、更省空間、記憶體與處理器大幅升級的次世代航電系統出現,才能獲得空間與電力去加裝,甚至可以說F-16直到1990年代中期的升級,都是要讓該機擁有十幾年前F/A-18最早一批就有的電戰能力,而且有一部分需以外掛莢艙方式實現,美國同期戰鬥機只有F-16是升級空間捉襟見肘但經費有餘去推出一堆升級卡,F-14/15/18則都有多餘的升級空間卻沒經費加裝。
Go to Top of Page
到第 頁,共 9頁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前頁 | 次頁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直接前往: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