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 |  標題  |  |  
                | 小毛我是老鳥
 
     
 
                Taiwan11785 Posts
 | 
                    
                      |  Posted - 06/05/2024 :  13:39:47         
 |  
                      | 最近全訊的新聞很多,固態功率放大器提高了飛彈尋標器的效能。 小毛想說這種飛彈尋標器如果不裝在飛彈上面,還能用來做什麼?用來導引快砲精度夠嗎?
 據說弓三是ka band....
 
 捷羚防空飛彈系統據說用的是天劍二的尋標器,但是搭配的windows系統太爛,穩定性不佳。
 
 
 ** 小毛的新幻想空間逐漸復活中(新增3D圖喔).....**
 http://lordmrx.pixnet.net/blog
 歡迎參觀
 |  |  
                | oneeast00路人甲乙丙
 
    
 
                3585 Posts | 
                    
                      |  Posted - 06/07/2024 :  14:29:45       
 |  
                      | 道理就和 沒人捨MPQ-46,MPQ-53雷達不用,
 吃飽太閒買全新F16,F22雷達裝車打 鷹式,愛國者而或是裝FFG一樣
 (廢物利用除外)
 
 同樣技術水平,
 雷達性能會嚴重受制於天線/功率大小
 
 飛彈尋標器 因為是配合飛彈尺寸壓縮的"侏儒"用品
 性能(最起碼距離),是遠遠無法和 為更大載具專門設計搭配的雷達相比...
 
 我如果是其他空間不限的系統,
 我幹活又何必自虐選"侏儒用品"??
 
 飛彈尋標器"再利用","拓展市場"的舞臺
 往往只適合另一顆飛彈.
 
 例如 標六飛彈的尋標器部分抄AMRAAM,
 但絕對沒哪個腦子正常的老美會打算拿愛三/魚叉的主動尋標器 裝機裝船....
 
 
 quote:用來導引快砲精度夠嗎?
 
 為什麼需要用飛彈尋標器操砲??
 明明臺灣早就山寨天兵雷達..
 
  
 |  
                      | Edited by - oneeast00 on 06/07/2024  15:37:12
 |  
                      |  |  |  
                | 小毛我是老鳥
 
     
 
                Taiwan11785 Posts
 |  |  
                | 小毛我是老鳥
 
     
 
                Taiwan11785 Posts
 |  |  
                | dasha版主
 
     
 
                42289 Posts | 
                    
                      |  Posted - 06/09/2024 :  08:36:39       
 |  
                      | 小毛兄需要的是再提一次1960年代的WX案--APG-66是其主要後代. 
 1960年代是雷達科技的一個轉捩點,之前雷達不管發射機/訊號處理/資料處理電路,用的都是真空管體系的產品,但1960年代開始引進電晶體與積體電路,這種東西單個功率低電流弱,但體積小而容易一堆裝在一起提高性能,而且體積小就容易模組化,WX概念就與十年後的PC一樣,給個基本框架,你可以自己裝加速卡記憶體去強化功能.
 當年WX基本上從小到大有4個框架,APG-66及APQ-164就是最大的那個,小的要裝在MiG-21甚至反艦飛彈上都可以,但當時的發射器還只能用真空管類型,小不下來,沒辦法用在AAM這種更小的傢伙上.
 不過用真空管與積體電路的發射機,在1970年代中開始應用,先從彈道飛彈預警雷達這種傢伙開始用,戰鬥機用AESA上面幾百甚至幾千個單元,就是這種東西,要的話,你可以提出一種架構,只用幾十個單元的AESA就是AAM/SAM用,戰鬥機就上千個單元,神盾之類大傢伙就上萬個單元這樣......
 
 一般而言飛彈尋標器不會轉用在更大的系統,理由是設計壽命0.5~15小時的玩意,對飛彈可能很夠用了,對飛機車輛......你在開甚玩笑?除非像小弟講的,設計一個架構,搞一個產量幾十萬幾百萬的小型模組,這種東西就可以比專門替飛彈設計雷達更划算,倒過來也才能把飛彈上的東西拿來用.
 |  
                      |  |  |  
                | kmleu路人甲乙丙
 
    
 
                1814 Posts | 
                    
                      |  Posted - 06/13/2024 :  10:05:48       
 |  
                      | 電池等儲能模組或部分機構零組件除外,當代飛彈所裝置零組件其壽命或MTBF應該不至於低到24小時, 至少電路板上用到的IC,電阻電容電感震盪器等零件,恕在下孤陋寡聞還沒聽說不能撐過24小時
 |  
                      |  |  |  
                | 小毛我是老鳥
 
     
 
                Taiwan11785 Posts
 |  |  
                | dasha版主
 
     
 
                42289 Posts | 
                    
                      |  Posted - 06/16/2024 :  08:10:03       
 |  
                      | 低可靠率的東西是需要大電流高電壓的真空管,不管是運算電路那些,還是發射機的磁控管行波管這些......運作時間短的系統就是把這種東西需要的防電弧及散熱之類東西簡略化. IR飛彈從一開始就沒有用這種東西,直接從線路跨入固態時代;而雷達發射機固態化的進度也是意外的慢,因為架構差距差不多戰鬥機與運輸機的差距,大部分不可能直接換零件,要重新設計,如果需求單位是每個標案之間沒有統合,你看到的飛彈及載台雷達,就只是用一堆共通零件的手機與PC,還是不同架構......
 
 小弟倒是忽略了台灣有後來者優勢,大部分無線電發射系統都直接固態化,不像美蘇法有一堆雷達很短壽的老飛彈.
 |  
                      |  |  |  
                |  |  標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