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登入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Forgot your Password?

 論壇首頁
 軍事討論區
 戰略戰史與國際關係
 一下找不到多年前發表的那個城池文......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作者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dasha
版主

41620 Posts

Posted - 05/18/2024 :  09:03:59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以前單看城池發展,最近看火器發展,另外還有輕小說與漫畫,看到這部作畫還不錯,算是跨ACGN與中古歷史的東西......

https://comic-gardo.com/episode/3269754496561190983?fbclid=IwZXh0bgNhZW0CMTEAAR3z-dbswOIqM4no4guGX9kOtrFsagPSe7hoh8gOItUrOBTvonhz5Yh7lu4_aem_ARf-WuSvVCu7vb0BacDirFvBrMIRdKOdliwDNVbvFiGBld0snSpcnPMABYQhisPE4X5PcQVkCyrNwbd96hPyNBVe

因為這部漫畫及其原作小說,在漫畫那邊與人討論到城防系統發展,與火器進化部分連動,雖然這異世界轉生作品的城防體系,有些部分與史實發展不同,更不用說看點是「American Dream」大姊的「碉堡」,但整理一下也好。
最原始的城池,就是圍繞居住地的1層樓高粗木籬、居住區倉庫區與水源用水池、以及中央的指揮塔,通常這種指揮塔屬於城堡,會被誤會為城。
接著面對可越牆的雲梯車,下一階段就是城牆變成土石製成、頂部可讓人走動的2層樓以上高牆,讓敵人不易爬入,我方可以投石砸人,城內並因居住人口變多而從內到外分成數圈,每圈以同等級城牆隔開,城牆圈內居住區則居住不同階級或不同職業居民。
再下個階段則因城市規模太大人口太多,除山城以外,中央蓋巴比倫塔也難當城池中央觀測指揮所去看城牆外動態,加上能把矢石繞過城牆直打指揮塔的機械弩砲及投石車、通稱石砲的產品進化,單一指揮中心太危險,城池就把觀測指揮塔分散到外圍城牆各處,而不同層的城牆之間只剩純粹駐軍區或火力投射區,居住區的城牆大多拆除,指揮官在駐軍區範圍的內外城牆上,或自己走路或搭車巡視,依需求停在最佳位置,冷兵器時代最偉大城池就發展到這階段。
最早的手擲榴彈是防禦武器,躲避手擲榴彈的攻城用火器起點是火炮,蒙古時代火炮仍偏向短管臼炮,射程不見得優於已成熟石砲,炮陣地需設在相對接近城牆、不過手擲榴彈還是攻擊不到的位置,弩發達的地區可以考慮在城牆上以弩手反制,在弩相對不發達的日耳曼北部,就研發新的火器製程,以多根鐵條綁起來澆鑄形成長槍管的長射程火槍,能從城牆內射擊臼炮的炮陣地,而攻城方也跟進,還在槍管接近前方處加個能協助火槍兵爬上城牆的結構物,讓爬城牆的兵不用再拿個爬牆用鉤爪,這是步槍的起點。
臼炮與長射程步槍接續出現,讓法國炮兵打敗英國長弓兵後敗於西班牙火槍兵,使得西歐陸戰戰術走上弓弩兵相對弱勢、火槍兵相對優勢這條不同於舊大陸其他地區的演化路徑;而長管火槍技術也帶來長管火炮,不過不管是綁鐵棒的後膛鐵炮,還是銅鑄造的前膛銅炮,這些炮口初速還在0.4~0.6Mach水準的15~16世紀長管炮,彈道還是明顯的拋物線,剛好管狀炮有相對於石砲容易測量射擊仰角的優點,測彈道的幾何學測量學因而快速發展,被用在社會上各領域,包括築城。
雖然要打破君士坦丁堡這種古代千把年大城的厚度數公尺石造城牆,即使重幾十噸口徑幾十公分的大炮都沒成功,但火炮助威也確實是君士坦丁堡陷落原因之一,其他城牆厚度沒幾公尺,甚至牆頂不能站人的小城,就有直接被火炮打破陷落的紀錄,這帶來的就是幾何學建造的新形城池,稜堡/星形要塞。
這作品漫畫版中的稜堡,比較類似14~16世紀的第1階段稜堡,史實中常見的是單層5角形城牆,將易碎難修的石材換成易修補的夯土,高度大概壓低1層樓左右以提高厚度,提高有效厚度的傾斜設計通常還沒有明顯斜角,甚至只有日本城池那種低傾斜度水準,與大家現在對稜堡的印象有很大差距。
對當時的火炮而言,相對於方形城牆很容易正對城牆擊破,稜堡即使是這種小角度傾斜城牆,也是比君士坦丁堡還難纏,而要把炮陣地安排在能正對某面城牆的地點時,陣地位置保證會進入其他稜角區步兵的火槍射程中,甚至可以用手榴彈擊中,炮兵又喪失距離安全性。只是作品中這種城是用來對付包括龍在內的野獸,說真的依現在漫畫版進度,沒有造這種城池的必要性。
而這作品漫畫版進度還沒到,小說版隨後會出現入侵的敵國,使用海外引進手擲榴彈及15~16世紀等級火炮的入侵者,這才是8歲男主角造這種城要應付的敵手,而敵手也一如所料,傳統城池輕易攻破,但對這種城池就莫可奈何。
回到史實,第1階段稜堡與太平洋一樣沒加蓋,而且避免被火炮找到結構弱點的稜尖角是火力弱點,戰術就變成挖壕溝接近稜尖角、或現場觀察到的其他死角,並把新設計的火炮,要迫近城牆擊發、以高仰角彈道把榴彈丟上去炸城牆頂或城牆後方的迫擊炮,從壕溝中運到近處,開炮掃掉城牆上的守軍,讓長管炮能安全設陣地拆牆,可能的話直接靠迫擊炮把城牆炸出個缺口,帶來慢慢龜的火器壕溝戰時代。
除了迫擊炮戰術以外,16世紀造炮技術又出現新發展:從鑄造衍生出的多層金屬炮出現,這種多次甚至用多種材料加工的火炮,炮管強度更上一層樓;在直射鐵球的野戰炮、高仰角曲射榴彈的迫擊炮以外,出現接近直射低仰角射榴彈的榴彈炮,不只可以在相對較遠的距離炸人,拆牆威力也進化;17世紀出現切削炮管加工的技術,法國政府並為此帶頭制定遠比以前精密且統一的度量衡標準,使得炮管與炮彈游隙得以統一縮小,提高燃氣推進效率,17世紀中後期炮口初速提高到1Mach上下。
因此到17世紀後半,炮陣地可以設在更遠、第1階段稜堡的稜角火槍射程之外的地點,打城牆或炸牆頭守軍,甚至不顧傾斜角直接打破城牆,很多堅固要塞防線因而遭到摧枯拉朽式快速破壞,這帶來第2階段稜堡,現在大家熟悉的高傾斜角、不能挖壕溝接近的寬護城河、內外多層互相交錯星形與半圓形城牆、以及不在牆上而在城牆內外多處設隱蔽性炮陣地的設計,20世紀壕溝戰出現前的標準要塞。
城池到這階段算是暫時停止發展,因為新大陸金銀與玉米馬鈴薯等作物,讓歐洲人口及經濟進入連羅馬帝國時代都難企及的高速成長,城市鄉村居民與居住區面積都大增,浪費土地的第2階段稜堡不適合也無法包住最大號的主要城市,逐漸獨立於主要城市之外成為設防要塞,想打下城市不再一定需要強攻要塞,除非是山地等無路可繞地形中設立的要塞,否則要塞只是在陸軍長途機動跋涉時一定會卡在物資補給線上的討厭存在,強攻要塞必要性既然降低,陸戰技術發展也就轉向其他方向,會戰戰術或提高部隊戰略機動性的組織等。
因此,槍枝火炮的發展仍未停歇,但不再把強化攻城能力擺在高優先度需求中,只有艦炮因為軍艦擴大引進金屬結構甚至裝甲,以及某幾個依託地形極為堅固的海防要塞難纏,從其他角度進行提高穿甲攻城能力技術的研發,帶動19世紀火炮與軍艦革命,並從大重量大口徑艦炮路線衍生出裝在鐵路上的列車炮,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成為稜堡殺手。
由於漫畫進度還沒到,沒有圖可參考,所以男主角與敵人火器部隊交戰後,進行城池改良時新造的城池,與第2階段稜堡差距有多大,很難斷定,文字描述看起來像是第1階段稜堡追加部分第2階段稜堡要素,如加大傾斜角、配合半圓形城牆、追加防榴彈滾落的屋頂等,但看不到多層交疊星形城牆與獨立隱蔽性炮陣地的描述,而且也還像城池般保護住整個居住區,甚至還刻意描述像大阪城天守閣這種技術倒退設計。
這裡小說與史實有些明顯不同,少數強力魔法使擁有匹敵石砲的攻擊力,因此大型石砲並不發達,只有一般士兵的手持弓弩;而男主角則可用20~21世紀等級科技與知識造大型強弩,這種石砲等級大傢伙射程上是有可能超過15~16世紀火炮,也有辦法發射霰彈迎擊雙足飛龍,穿透力足以一發穿透數隻鱗片防禦力裝甲車等級的亞龍,戰車裝甲等級外皮的龍也是一發刺入內臟的致命深度部位,但面破壞力不足;敵方火藥火炮是海外進口不久的產品,不知道製程,作品中角色也無法猜出火藥中氧化劑是哪種金屬粉,配方看來是相當老的黑火藥,火炮彈種也只有榴彈,面破壞力強可是穿透力不足,更不用說數量有限,每次會戰大概就是幾百發而不是幾萬發幾十萬發在用。
由於雙方科技體系與特長並不相同,加上目前描述的交戰區都是瑞士或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與山間盆地的地形體系,高聳天守不容易被男主角以外的團隊從遠距離攻擊,也可依托山勢獲得遙遠可視距離,因此不像地球巨型城池那樣消失,但城牆本身構造還有疑點,不知道這是作者不懂,還是像前一段故事中先預留下一段新敵人出現時的伏筆,為城池結構留下弱點或亮點,目前不得而知。
只是看到某些讀者以為第1階段稜堡及15~16世紀等級的火炮出現,就有讀者以為戰車要出現了,小弟就想笑,不要看到熱氣球出現了,就以為下一步可以直接跳到地球聯邦軍與吉翁公國軍的戰爭啊!熱氣球到飛機都花了一百多年,飛機到太空船又花了半個世紀,太空旅館與旅行服務也只是列在21世紀的可能範圍內,何時旅館變城市還沒人敢開支票,原始火器到戰車的技術路程,一如熱氣球到太空殖民地發布獨立宣言為止,長得很呢。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直接前往: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