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小毛
我是老鳥
   
Taiwan
11718 Posts |
Posted - 09/15/2025 : 11:58:17
|
https://www.knews.com.tw/news/36D20A641B9A1D9D39AFE2006E6C7D87 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18日開展 一文看懂亮點及台灣產業發展 將有捷克館、美國館、德國館與波蘭館等國家館展出 外貿協會表示,本屆展會吸引來自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15國參展商齊聚,展現國際航太與國防產業的高度參與。捷克館、美國館、德國館與波蘭館將以國家館形式亮相,聚焦先進防衛系統、無人載具應用與航太關鍵技術。其中,美國館匯聚全球前四大軍事承包商Lockheed Martin、RTX,並有GE Aerospace、Shield AI、DTC 等指標企業,展出航電設備、精密武器、AI 無人載具與後勤裝備等,展現美國在國防航太的最新研發成果。
為深化國際產業交流,本屆展會特別規劃兩場重量級國際論壇,聚焦太空經濟與無人載具發展趨勢。9月18日的「國際太空論壇」,「通訊韌性」與「衛星影像安全」將成為討論主軸,匯集美國與亞太專家,剖析全球太空戰略與挑戰。9月19日舉辦的「國際無人機產業論壇」從海外市場對接、創新技術演進到合作機會,歐、美、日等地產業領袖齊聚,洞見產業趨勢與應用前景。
本屆展覽將展出多項具前瞻性的國防航太成果,「海鯤號」潛艦由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度在展會中亮相,具體展現「國艦國造」政策成果。「福衛八號」(FS-8A)是台灣首個自製光學遙測衛星星系,預計10月搭乘 SpaceX 獵鷹九號升空;觀展者可於「Taiwan Space 台灣太空形象館」搶先一窺最新研發進展。
** 小毛的新幻想空間逐漸復活中(新增3D圖喔).....** http://lordmrx.pixnet.net/blog 歡迎參觀 |
 |
|
ASMP
路人甲乙丙
  
1464 Posts |
|
teamgod311
路人甲乙丙
  
1012 Posts |
Posted - 09/15/2025 : 20:09:29
|
看來獵豹D3的車燈位置還是裸空,就是不要像M2車(雲豹迫砲車)那樣裝防彈玻璃,等開放後再去看細節和問原因,因該沒差那點錢和重量, 還有高度真的降低,不含遙控武器站,到砲塔頂部約2.5車輪高,118CM*2.5=295CM=2.95M,符合之前的公告,加上遙控武器站3.54M可以接受, 但我想還是有人會嫌高,但看看展場上的M1A2T 加上遙控武器站和防彈玻璃其實也突破3M....如果將來還要防無人機搭的違章建築(柵欄甲)會更高。
再說低矮在現代根本沒屁用,俄國戰車超低矮結果也是被打爆,歐美支援的戰車也一樣被無人機打矇,現代戰場需要先進觀測設備+軍網連線分享情報, 這次鐵騎似乎要多用無人機來增加偵蒐+打擊 範圍算不錯嘗試,可分享情報讓伴隨的部隊提前確認目標種類,並告知可應對單位立即接戰,也能用遙控槍塔攔截低階無人機, 不過陸軍野戰防空目前只有飛彈(復仇者/陸劍2),還是要盡快引進30鏈砲/雷射/微波 等防空車來防範低階無人機,不然現階段就只能用遙控武器站的50機槍防空。
另一個亮點是鹽水蜂炮的皮卡版,有裝光電球,看敘述是可以算彈道,問題雷射導引火箭不是說沒引進?還是後來中科院有自費去找外商合作??這也是可以觀察, 如果有引進雷射導引火箭,將來也能和30鏈砲防空系統整合,構成30鏈砲+雷射導引火箭的反無人機裝備,這次可以詢問重點之一,和長期觀察點。 |
Edited by - teamgod311 on 09/15/2025 20:14:03 |
 |
|
ARTHUR
路人甲乙丙
  
664 Posts |
Posted - 09/15/2025 : 21:02:54
|
所以這還是無導引火箭嗎? 不知道雷射導引技術到底有多難

還有據說是電動車+無人化版本的鐵騎,還有攻擊無人機發射架
 |
 |
|
metalfinally
路人甲乙丙
  
3067 Posts |
Posted - 09/15/2025 : 23:20:16
|
雷射導引版也要看買家能不能買得起,畢竟彈藥成本就是會比無導引的貴 從圖片看起來就是拿震海火箭炮和自家光電頭臨時組合起來的概念產品,探尋買家意向用的(+評估繼續研發價值)
我是覺得有程式可調引信功能可能會比雷射導引在價格上還能讓買家接受 程式可調砲彈做不出來,程式可調火箭應該做的出來....吧?
至於鐵騎應該是之前影片亮相的版本 就算是無人化,可能也是近距離遙控的無人,而不是Lv.3自動駕駛 |
 |
|
pcgamer
我是老鳥
   
10467 Posts |
|
Captain Picard
我是老鳥
   
9724 Posts |
Posted - 09/16/2025 : 13:18:28
|
本來看外商攤位覺得很失望,Anduril沒直接參展,幾個傳統廠商如洛馬的攤位感覺不夠大,加上美國現在對賣傳統大型平台系統沒興趣,一開始覺得恐怕沒看頭了;不過今天有新聞一看,Anduril會在中科院攤位聯名展出,一些先前已經聽過的系統如Copperhead、Barracuda跟Dive-LD都展了(可惜沒有sentry),希望Anduril自己的人有在,這樣就有得問了,但如果只剩中科院的人也沒太多可以問。上一次有來、我花了蠻多時間談的Gibbs & Cox這次沒來,可惜了。
=========================

MDC Naval Ensign. |
 |
|
Dr Evil
路人甲乙丙
  
Taiwan
4767 Posts |
Posted - 09/16/2025 : 13:56:15
|
千呼萬喚的弓四……醜。鼻錐罩和彈翼看起來像沿用弓三料件:不像以色列箭二那種長流線,弓四的鼻錐偏鈍、有拱型弧線, 第二節彈體也沒有箭二那種漸縮的細身設計,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把外形流線犧牲掉,換取更多內部空間來塞更大口徑的 seeker 或多模雷達。
彈翼也明顯比箭式大得多,翼面與翼型阻力都高,代表仍想靠氣動面產生足夠操控力矩 ,保留較低攔截高度的機動能力。相較之下, 箭二明顯是為外大氣、高 Mach 攔截極致優化;弓四看起來更像一種折衷,目標不是純粹外層 BMD,而是兼顧高空防空與部分反彈道能力。
如此彈頭應該是採近炸破片戰鬥部,對飛機或巡弋彈有用,然而對經過隔熱與結構強化的再入載具(RV)就差很多。 用hit-to-kill在滅掉硬化彈頭上可靠度遠勝破片,破片單枚能量遠低於動能撞擊,實務上破片要達到同等效果需要大量且高度集中命中,難度極高。
另外射高 70 km已近大氣層邊界,氣動舵面的效能大幅減弱,必須仰賴極高速度下的動壓、或有向量姿態噴嘴 與地面資料鏈中段更新;完全單靠加大翼面在 70 km 高空並不可靠。
所以要當成專職高階的反彈道彈系統,恐怕還得看弓五(如果有的話)
 詳情由此進 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12274
|
 |
|
yangly3
我是老鳥
   
9276 Posts |
Posted - 09/16/2025 : 13:56:42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teamgod311
再說低矮在現代根本沒屁用
轮炮车的抓地力小,重心高容易翻车 --- 尤其是在行进间侧射时
不要小看20公分的差距,对于轮炮车来说,有可能让侧射时的条件限制放宽不少,让炮车的战术运用更为灵活 |
 |
|
waffe
我是老鳥
   
7529 Posts |
Posted - 09/16/2025 : 15:54:34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r Evil
千呼萬喚的弓四……醜...............
要是不懂那就一邊待著靜靜研究你的電摩,不然跟你解釋你又一副說教的態度說別人只會在那挑錯與糾正別人。 |
 |
|
teamgod311
路人甲乙丙
  
1012 Posts |
Posted - 09/16/2025 : 17:09:44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yangly3
轮炮车的抓地力小,重心高容易翻车 --- 尤其是在行进间侧射时
不要小看20公分的差距,对于轮炮车来说,有可能让侧射时的条件限制放宽不少,让炮车的战术运用更为灵活
因該說當初D1/D2的戰測,Y大說的狀況都有實彈測試過沒問題, 但車高沒有到達裝甲兵監的需求(3M),車高算到砲塔頂端(不含遙控武器站)約3.3-3.4M(D1/D2兩輛車), 其實對於運兵車改砲車型都差不多這高度,除非你是特化車, 例如 義大利/日本那種一開始設計就是砲車,但獵豹D1/D2很明顯是用運兵車改(省新車體錢)。
有人說涵洞過不去/沒地方躲,是假議題,平時軍隊勘查地形路線本來就要考慮車高, 不是削足適履,真的為了這些去改車高,反對還是會繼續嫌你太高怎麼不用無人砲塔。 當然有一說是想取代外島的M41D/部分M60,坑道使用所以想降高,還有海陸想用船運輸也要降高。
但不管怎樣,這次獵豹D3已經按照裝甲兵需求降高3M以下,如果還有人再說車太高, 只能說無知取鬧,畢竟討厭輪式戰車的人總有千萬個理由,像是105砲威力太小要M60, 問題M60改也是同樣的105砲阿...又沒換120砲...反正反對派說的算,正常邏輯已死。 |
Edited by - teamgod311 on 09/16/2025 17:17:59 |
 |
|
ASMP
路人甲乙丙
  
1464 Posts |
|
gera
我是老鳥
   
6745 Posts |
Posted - 09/16/2025 : 21:03:04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teamgod311
看來獵豹D3的車燈位置還是裸空,就是不要像M2車(雲豹迫砲車)那樣裝防彈玻璃,
不過陸軍野戰防空目前只有飛彈(復仇者/陸劍2),還是要盡快引進30鏈砲/雷射/微波 等防空車來防範低階無人機,不然現階段就只能用遙控武器站的50機槍防空。
另一個亮點是鹽水蜂炮的皮卡版,有裝光電球,看敘述是可以算彈道,問題雷射導引火箭不是說沒引進?
如果有引進雷射導引火箭,將來也能和30鏈砲防空系統整合,構成30鏈砲+雷射導引火箭的反無人機裝備,這次可以詢問重點之一,和長期觀察點。
1,不知道有M2車燈裝防彈玻璃一事.
a,是否為防彈玻璃很明顯,因為防彈玻璃很厚,那怕是要扛7.62x51厚度都會超過3cm以上.
b,沒人會用防彈玻璃保護車燈,理由如下: 車燈是便宜的耗材,防彈玻璃比它貴. 而且現代LED燈發展也讓其更難一次性被破壞.
防彈玻璃厚,導致透光差,散熱差,夜間會炫光,更加惡化車燈性能.
C,通常做法. 用便宜3-5MM的透明罩做外保護,扛飛沙走石,而非防彈. 尖端資料庫中的M2車明顯是這種樣式,而非防彈玻璃. 透明罩破損或龜裂直接換掉.
用鐵絲網保護罩也是常見做法.
2,反無人機一定要終端射控,微型無人機並不大,想在800-900M外打下,要嘛裝雷達,要嘛用EO/IR做射控.
雷射中科院有發展,50KW,但略嫌不足,最好拉到100KW才有實戰意味. 可以雙管併下,50KW用來發展系統與整合,100KW則純粹追求威力. 主要是現在的固體雷射,如光纖雷射,其威力是用多個雷射束疊加出來的,系統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3,皮卡版鎮海火箭彈看來並不支持雷射導引.
APKWS之所以是目前的反無人機當紅炸子雞,是因為下接35/40快砲,上接熱/雷達飛彈.
APKWS的靜止射程與射高,分別是6KM與4~5KM左右. 剛好接35/40快砲的4KM射程與4KM以下的射高(實戰通常2-3KM). 本身也不貴,3萬美元一枚,打見證者之類的無人機價格相當並不虧.
(再往上就是陸劍二/AMRAAM等之類的飛彈,就昂貴很多了)
但以上是基於整體防空系統來說的,也就是說,雷達要先找到無人機,再指引APKWS的射控去追瞄無人機.
|
 |
|
標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