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登入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Forgot your Password?

 論壇首頁
 軍事討論區
 戰略戰史與國際關係
 戰爭藝術的精華-三皇會戰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作者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dasha
版主

41537 Posts

Posted - 04/02/2018 :  10:41:52  會員資料 Send dasha a Private Message  引言回覆
這篇本來是4年前烏克蘭開始鬧的時候,答應朋友要寫的東西,就是把孫子兵法的字句盡可能嵌入1804~1805年拿破崙極盛期的作戰,既然克勞塞維茲把這系列戰爭稱為"戰爭藝術的精華",那就看看有多少東西也能用在解說孫子兵法上,因此重點是在括號中嵌入那些文句,用的位置對不對.小弟已經忘了當初是把孫子兵法中的多少部分貼進來用的......

Battle of Austerlitz,奧斯特里茲會戰,又被稱為三皇會戰,是結束第三次反法大同盟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會戰,也是拿破崙最出名的兩場會戰之一。

雖然這場會戰的政治與歷史意義很大,但是在介紹戰術的書中,卻不一定會拿這場戰爭當範例,一來是這場會戰中,拿破崙並沒有發明新的戰術,甚至比前一場烏爾姆(Ulm)會戰還要沒新意;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不管是時人還是現在的人都會指出,拿破崙在戰術上幾乎是干犯一切禁忌,卻利用這點欺騙與打敗敵人,這是絕頂高招,但卻不是其他人能學的,所以不適合當教材。

不過從反面來說,第三次反法同盟到奧斯特里茲會戰為止,其實是最好的戰爭教材,整部孫子兵法,歐洲超越全球其他國家中古軍隊的近代戰術演化等議題,幾乎都可以用這系列會戰講完。因此,三皇會戰被稱為「戰爭藝術的精華」,是一招包一路型的會戰。

基本上,奧斯特里茲會戰可以用兩句話概括:「兵者,詭道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在1792~1815年的拿破崙戰爭時代,法軍的強大,不僅是因為天才拿破崙,以及法國充足的人力,還有法軍的組織與戰術改革終於走對路,將步炮騎工等軍種整合在單一單位的師團制,具有獨立的作戰與補給能力,西歐中等城市存糧便夠餵飽整個師,行軍路線自由度隨之大增,不受限於少數大城糧倉與大河。

於是,第三次反法大同盟組成時,瑞典進軍歐洲北部沿海,奧地利派7萬大軍走南德的多瑙河谷,9.5萬大軍走北義大利的波河河谷,並相信拿破崙在英吉利海峽到北德沿岸的軍隊,扣掉針對英國與瑞典在法國到日耳曼地區沿海的預備部隊後,剩下的只能沿萊茵河谷南下後,從這多瑙河谷或義大利北部選一條走。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不詭也」,大革命後的法國當時仍受被貴族統治的不少日耳曼人羨慕,提供線報的人多,讓法國能明確掌握情資,拿破崙據此判斷出局勢後,便透過外交途徑暗示,讓反法同盟軍以為法軍會照他們想的去做,「親而離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實際上,拿破崙的部隊雖然分成9個軍,卻是從北德與萊茵河中游朝南德集結,其中除了禁衛軍特別小,其他8軍各有3~5個師,總人數在1.4萬~2.8萬之間,沒有任何一支部隊像是主力,「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而且規模小到可以靠就地徵發糧餉維持前進,「取用於國,因糧於敵。」

奧軍不知道哪支法軍是主力,「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而且因為不需要等補給縱隊,法軍行動速度奇快,「後人發,先人至」,反法同盟大軍來不及集結;多數單位彼此又近到可以互相支援,「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分散的部隊讓奧軍不知所往,徬徨失措。

等到奧軍終於找到法軍主力時,17.6萬法軍已經集結,並站在5萬奧軍補給線上,可選擇進攻烏爾門,也可選擇進攻無人守衛的首都維也納,還有若干日耳曼小邦也站在拿破崙這邊,「攻其所必救也」,奧軍至此完全喪失主動權。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奧軍只能從餓死與劣勢兵力戰死中選擇一個,很明確已是敗兵,烏爾門會戰的結局,戰前已定。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之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奧軍主力9.5萬被6.5萬的法國義大利軍團牽制,9萬俄軍與國內零星部隊來不及集結,至少十幾萬普魯士軍與2.5萬巴伐利亞軍因為外交失敗而無法運用,可能超過30萬的德境反法同盟軍,被削弱到只有5萬,德境法軍反而從1.5萬暴增到20萬(含巴伐利亞等盟國軍隊),不敗沒天理。

不過,奧斯特里茲會戰精彩之處,從這時才開始。烏爾門的陷阱不只是解決奧軍主力,以便進入維也納,同時還要吸引反法同盟軍零零星星的來救烏爾門敗兵,「我專而敵分。」「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再搞「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最後「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直入維也納。

沒想到俄軍將軍庫圖索夫深通「餌兵勿食」之理,「強而避之。」馬上帶3萬先鋒退卻,放棄還在南德各處的奧軍殘兵,也就是拿破崙留下的香餌。「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拿破崙沒料到這一招,他手下元帥也是妹夫繆拉又擅自與敵人簽訂休戰條約,沒有及時追擊,放了這些香餌一條生路,「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糜軍。」繆拉浪費了大好時機。

現在,輪到法軍陷入困境,因為法軍糜軍化以後,分散在整個南德到奧地利境內,敵軍,加上隨時可能出兵的普魯士,半包圍了數量居劣勢的法軍;而拿破崙突破這個劣勢的方法,「利而誘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以外交手段讓對方認為拿破崙勢虛,逼近拿破崙選擇的戰區,奧斯特里茲。「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

接下來就是最精彩的,會戰地點選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偏偏奧俄同盟,由奧皇沙皇而非將領主導,「君命有所不受」、「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庫圖索夫不能遵守這個原則,於是拿破崙得以「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讓敵人主力集結,一次解決。

接下來就是最精彩,但事前連法軍本身都懷疑的作法,「地以所不爭」,放棄視野居優勢、對敵方動靜一覽無遺的高地,並以乍看違背「絕斥澤,惟亟去勿留」的作法,放空位於沼澤區的南翼,讓敵軍以為拿破崙「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準備居高臨下進攻,聯軍計畫是以優勢兵力,在北翼道路進攻吸引法軍主力,中堅與法軍對峙同時作為預備隊,多餘兵力、也是主要攻擊,從南翼突擊。

沒想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位低地的法軍雖沒有動於九天之上,成功的藏於九地之下,加上貝納多特與達武趕至,「實而備之」,「以虞待不虞者勝」,「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拿破崙已經有虞,並建立不可勝的態勢。「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1805年12月2日清晨,俄奧聯軍依照這原則乘銳氣出擊,即使清晨濃霧讓他們完全看不到法軍佈署,使得高地的視野優勢喪失;法軍北翼只能選擇與敵軍正面對抗,但堅守防禦原則,牽制住奧軍。

南翼「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讓數量遠大於法軍的俄軍陷入沼澤區,進展緩慢甚至是進退兩難,「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俄軍發現南翼進展不如預期,多數沒注意到這是陷阱,增兵南下,導致中翼放空,而且一早的銳氣已經被沼澤消耗成惰氣。

若是一般的將軍,由於看不到高地情況,很難掌握俄奧軍中翼的空隙,要不是太早進攻中堅而無法把夠多敵軍吸引到南翼,不然就是太晚導致南翼先行崩潰,而這就顯示出拿破崙的將才,「亂而取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無邀鄭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在適當的時間進攻中堅,調到南翼的兵力不是陷入沼澤,就是來回浪費時間,沒發揮作用。

拿破崙自己說,如果差了30分鐘,這場會戰法軍大概會戰敗,但,他抓準這30分鐘。「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不僅知己知彼,拿破崙甚至活用清晨濃霧與沼澤的天地,才掌握了這場勝利。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在1804~1805年的這系列會戰中,戰爭之法,可說展露無遺;「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軍神拿破崙,當之無愧。

只是,更高的層面來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拿破崙將軍是軍神,但濫用戰爭作為執政工具,終究陷入百戰百勝的陷阱。
  前一個標題 標題 下一個標題  
 發表新標題  回覆本標題
 友善列印
直接前往: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