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標題  |
ki1
我是老鳥
   
6407 Posts |
Posted - 09/21/2025 : 15:10:11
|
第三天人太多,簡短詢問/旁聽的問題: 1.輕巡只有一個錨(不像諾克斯),也沒有更多吊車(似代表600->1500噸一路延續的超大快艇概念) ,不清楚前甲板未比照沱江包覆的取捨原因 ,反潛直升機還是嘆息 2.塔江用雙體船重點在減少橫搖,縱搖對發射飛彈影響較小(但對人...?) ,500MD起降過於危險,還沒測無人機但有可能 3.獵豹砲塔就足夠瞄準目標(和-8~+18度對應),未(?)整合車體俯仰,可以把懸掛抬起來直接換輪胎 4.反無人機區提及還能用6枚120m範圍(聽不清楚是總共還是單發)的無導引鋼珠70mm火箭 (或許是和雷射導引火箭間消失的環節?) 5.無人機反潛模組的功能是丟聲納浮標,沒有磁異探測器 6.電動鐵騎拆引擎改為兩馬達,雲豹能過測試的都能過,6km/kwh(條件?) |
 |
|
ARTHUR
路人甲乙丙
  
678 Posts |
Posted - 09/21/2025 : 15:51:54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Dr Evil
2025 航太展刺探,今年現場問了七位
1.漢翔岡山發動機廠/鍛造工程師
漢翔已經能製造單晶葉片,技術自行開發,無中科院無關,目前進展卡在最後一哩路:認證,至今找不到國外單位願意協助。至於良率是否 可接受,由於他是負責鍛造非而鑄造端,只是回答若沒有達到一定水準,應不會冒然申請;單晶葉片應用在高/低壓渦輪葉片和部分高壓縮段 葉片,如果能製造代表取得熱鍛製造技術的入門 ,
2.漢翔/反無人機系統工程師
全套反無人機系統中,負責偵蒐的AESA 雷達是向美方採購,雷射則是與國內民間廠商合作研製。雷射運作模式是「照射約兩秒、休息一秒」, 照射時間越長,冷卻需求也越久。現場展示了一塊厚4公釐的燒穿鋼板,發射距離是一百二十五公尺,電源是接市電。他說雷射射擊頻率取決於 電力供應與冷卻效率。最小化系統完整模組,採柴油發電機供電,可縮裝上皮卡。但他也提醒這樣體積下,雷射效能表現會明顯下降。
3.弓四負責彈體工程師
宣傳片中紅外線錄影畫面,靶彈是由弓四改裝;並沒有變軌機動,這是因弓四的如意算盤,就是想在敵方彈頭變軌之前攔截,比較容易成功。 攔截模式分為兩種:直接迎頭飛行並撞擊,或先拉高再俯衝,以位能轉換為動能進行攔截。在展示片素中,電腦動畫呈現的是前者,而紅外線 影像則呈現是後者。工程師補充,破片擊毀為主,直接動能撞擊,要看當時的雷達角度等接戰條件,。第一第二節都有TVC,第二節能與彈翼 連動修正姿態。外觀上彈體可見各段顏色不同,是因為採用不同的複合材料所致。第一節推進段呈現金黃色,為材料原色;第二節推進段則覆 有耐熱塗層,也有不同顏色,以因應高溫需求。與弓三相比,弓四第二節彈徑大幅增加,主要是為了安裝體積更大的尋標頭,因此鼻錐設計不得 不變鈍,以換取內部空間,但代價就是增加阻力,但也只能這樣取捨。至於尋標頭是否為 AESA,他表示不在可回答範圍內,但後來問到另一位 專案人員表示並不是,地面AESA雷達系統完全使用自製組件,未來有艦用的打算,但修改幅度不小,技術上還有難度。
發射箱變圓柱形,是因為發射壓力較弓三更高;方形結構尚無法承受,採用方形頂部與底部蓋板,則是為了結構強度與儲放便利而設計。彈筒上 的錐形碟狀物,內部是控制彈體濕度的裝置。弓四未來是否有紅外線直接動能擊殺與側向推力的進化版,不做正面表示,只說有留意研究。
4+5.海發設計端女軍官(兩位)
輕巡完全由海發與聯社合作自行設計,沒有國外協助;再確認一遍,完全是國內自主設計,沒有外國顧問或公司介入,雖然現場宣傳片中,有一幕 看到工程會議裡,有將近三分之一是老外,但她們解釋那些是協力的裝備系統商。追問為何與美方Gibbs & Cox,G&C的澳洲輕型巡防艦(AUSLF) 極其相似,得到回答是:會參考國外案例,至於輕巡的桅桿看來很沱江光六?沒錯,正是沿用堯舜禹湯以降的設計道統,再做精進發展。 相較於海軍喜歡國外的月亮,海發反而在裝備選擇上,以國內自製優先為考量,但也會考量是否成熟可用,不過最後的裁量權在海軍高層;沒想到 仗義多是屠狗輩,海發基層如此有情有義挺國造,順勢想問震海計畫當年秘辛,但對方不方便表示,且看得出來非常想趕快帶開話題!
6.209廠負責獵豹載具工程師
主砲俯仰角為 −8° 到 +18°;完全沒有引擎艙卡射界的問題,整車自製率超過九成,僅引擎等少數項目為外購,變速箱不詳。主砲為自製,底盤幾乎 全新設計,僅有少量零組件沿用雲豹,已完全脫離愛爾蘭設計技術,絕不怕被告。分工方面跑塔202廠,車體209場,砲控由中科院負責;砲塔外型 可能還會進一步精進。至於是否具備自製主力戰車裝甲的能力,他表示「可能要看中科院」。言下之意他的單位目前是沒有辦法,至於車寬變窄是 陸軍提出的回饋意見。他本人也不清楚為什麼要改成三公尺
7.中科院專案人員
沒想到這位專案是「大魔頭」,全院幾乎所有專案都經他手,職位之高可見一般,所知深不可測,因此以下挖的都是展場裝備以外的消息。
訊聯作戰系統完全達標,海軍所謂「不達標」只有雷達型式的問題;訊聯沒有死透,沱江級的戰系就是。海劍羚恐怕會成為第二個「訊聯慘案」。 原因在於長官中途更改規格:必須從十八公里開始攔截,並要求在十公里距離時以直接撞擊截殺,與原始設定的「近距殺傷即可達標」完全不同。 他透露在研發過程中困難很多,譬如海水波光反射,就曾造成難題。海劍羚必定於今年結案,但她悲觀預測,即便通過測評,海軍恐怕仍不會採購。 以他身為第一線負責「賣案子」與軍方高層交涉的角色,判斷應有相當參考性。
中科院曾爭取海軍六千五百噸級新震海的艦用 AESA 建案,但遭到否決;不過相關技術仍在持續發展,譬如將發射模組再加以縮小等精進,預先儲備 技術,但中科院沒有放棄,打算退一步,改爭取往後第三、第四艘能搭載自製 AESA(前兩艘搭載外購雷達)。他接著說,海軍的決策以合議為主,不是 一人拿主意,但海軍高層普遍抱持「使用者心態」,要最好,要最強,國防自主與支持自製並非優先。也因此,不管訊聯或以上艦用AESA就算完全達標, 也就是給海軍多一個選項,未必能成為首選。
他也透露,土耳其曾積極推銷艦用 AESA,並取得土國政府出口許可,甚至有意推銷更多軍品,我則順勢問。土耳其近來年大幅反超中科院,他的觀感如何, 他坦白直言「完全服氣,沒有不甘」。
至於ADF,「天使計畫」就是 ADF,ADF不是計劃名,但在院內也已以約定成俗,一說大家都懂,全機初步設計早已完成,外型跟目前市售五代機 大同小異,不會有驚喜感,以上這些與去年,前漢翔總經理馬萬鈞的說法完全一致。二十四項關鍵技術也都達成,不過全案已暫停。然而,明年將要 申請重啟發動機研發,繼續推進「天琴專案」。應對了去年十月顧立雄說,「下一代戰機仍有關鍵技術無法成熟,待條件成熟後,他們可能會再往下走」 至於自製引擎目前現狀,總體來說就是冷段與熱段,仍存在一些問題待解決,但細節他沒有深入了解。
中科院發展發動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你我熟知的「織女星專案」,已完成所有關鍵技術;第二階段名為「天琴專案」,這是首次被提及,目標 是研製無後燃推力可達一萬二千磅的引擎,可視為無後燃器版的 F404, (F404軍用推力(無後燃器)為一萬一千磅,加了推力一萬八),並需突破十多項 關鍵技術;第三階段才會全面對標 F414。去年五月前中科院長張忠誠的表達,其實是跳過天琴直接講終點,另外我得還朱明一個公道,美方的確曾同意 出售兩具 F414 ,合約書都拿來了,但我們想申請一百具被拒,這才是完整的真相,所以才無疾而終。
2017 年曾隨高教機立案展出的雛型空用 AESA,被稱為「鷹隼專案」,至今仍在發展,應該快要出來了,未來優先鎖定替代 IDF 使用的 GD53,最終 目標是應用在 ADF 上。
戰機研發能量的主力集中在中科院,漢翔則屬協力角色。ADF 暫停後,研發人力沒有流失,除了發動機組,其餘分成四組轉往無人機專案,並未裁員。 不過,我也引出一個質疑:將高階研發人才投入低階無人機專案,會不會「大材小用」,對日後開發ADF的幫助有限,技術能量難以提升?他略有難色, 只表示至少人才都還在。
問及中科院的人才問題,他表示過去曾有十年完全沒有新進人才,是否造成斷層等影響,要在未來幾年才會顯現,關鍵是後進人才是否能持續留下。 問及中科院文化的「屍位素餐」「衙門心態」如今現況,他不否認可能存在,但強調自己接觸到的多數人,尤其是經常長跑九鵬的那一批。都相當敬業
以上內容,我多半都有向對方反覆確認,確保說法無誤;每結束一位訪談,就立刻在展場旁做筆記,以免遺漏或記憶模糊。 也正因如此,仍有許多想追問的細節或問題,一時想不到。再問我的大腦記憶體就要亂了
 詳情由此進 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12274
大規模量產八字都還沒有一撇就100具會不會太多? 還是先取得許可再說? |
Edited by - ARTHUR on 09/21/2025 15:52:27 |
 |
|
rommel1
新手上路

196 Posts |
|
標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