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要講"不對稱",那無人機目前的確是一種不對稱.
無人機目前可算是烏軍最重要的武器,其前線需求每個月約20萬架,而烏克蘭本土產能2025年可以到300萬架.
而烏軍與俄軍都大量使用無人機,這包括光纖無人機.
這重塑了戰場的型態,這導致前線的無人區增加到5-7km的寬度,換言之,fpv火力取代了傳統的機步槍,迫砲,乃至於戰車砲機砲鍊砲等各種射程低於5-7km的火力. 電戰反制有一定效果,這也導致光纖無人機使用的增加.
*更深層來說,m101這種老式火砲最大射程只有11km,這已經無法在前線茍活. 120迫砲勉強還能依托工事與環境. 射程14km的m114也是如此. 而即便射程能上看30km的m777,其牽引砲收放列耗時,也是損失慘重. 砲兵這裡只是提一下,詳細此前就放在其它欄講過.
換言之,最前沿的警戒陣地與第一線構成防務,而火力的設置,以fpv為主. 而像120迫這種,會更往後放,也就是說,離敵前線,差不多有15km深. 這讓迫砲的火力,釘在我方警戒陣地前方,而不是往敵前線方向深入.
而本月俄軍的幾次攻勢都被阻擋,都是在無人區就遭fpv的火力所挫敗.
:上面是前言. 在台灣島上是不可能有5-7km的無人區,但如果真形成對峙,3-4km也是有的. 不過不預期形成這種對峙,因為在此之前,必然有一方會先失敗.
而台灣如果普遍的運用無人機的話,以百萬架為單位. 那麼直接狙擊登陸軍即可,不論是兩棲或三棲登陸,或是大舉漁船步兵民兵等等.
反過來說,如果台灣保守化,不思進取. 而登陸軍攜帶大量無人機登陸台灣,那麼國軍的m1a2t,m60a3改,獵豹雲豹等傳統形態的裝步營是無法支撐太久的. 而靠步兵打城鎮游擊戰,也只是再拖一些時間.
因此,國軍必須做總體的變革,但絕大多數人都必須向烏克蘭那樣被徹底挨打,才會順應局勢與潮流,被逼著改變才會改變. 總之, 聯兵營底下成立無人機連,分為偵監排,攻擊排與(電戰)反制排. 聯兵營原本的營部,支援連,火力連,戰車連/機步連的編制不變. 這種做法是讓陸軍成立無人機兵科,然後獨立化. 先在每個聯兵營配置與運用,先習慣如何使用無人機作戰,以及陸軍整體作戰要如何使用無人機.
其次是, 在步兵後備旅的每一個營中,先成立一個無人機排. 讓這些步營有操作,使用運用無人機攻擊的能力. 這樣他們防守就不是單純看海,而是能隨著發現敵軍的情況下就直接使用無人機攻擊. 雖然威力不大,但直接迎擊敵軍的兩棲載具,直昇機,漁船有相當大的好處. 那怕無法阻止也能使被攻擊的載具失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