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第二論壇
MDC第二論壇
首頁 | 會員資料 | 註冊 | 最新發表 | 會員列表 | 傳訊 | 搜尋 | 常見問題
 所有討論區
 軍事討論區
 戰略戰史與國際關係
 1560-1660年間的“軍事革命”——一個神話?

請注意: 你必須先註冊才能夠發表回覆.
請按下這裡, 註冊. 註冊一切免費!

視窗大小:
UserName:
Password:
編輯模式:
編輯: 粗體斜體底線橫線 靠左置中靠右 水平線 加入鏈結加入Email加入圖片 加入程式碼加入引言加入列表
   
內文:

* HTML is OFF
* Forum Code is ON
表情符號
Smile [:)] Big Smile [:D] Cool [8D] Blush [:I]
Tongue [:P] Evil [):] Wink [;)] Clown [:o)]
Black Eye [B)] Eight Ball [8] Frown [:(] Shy [8)]
Shocked [:0] Angry [:(!] Dead [xx(] Sleepy [|)]
Kisses [:X] Approve [^] Disapprove [V] Question [?]

 
   

T O P I C    R E V I E W
helldog Posted - 09/23/2013 : 00:17:53
作者:Geoffrey Parker
譯者:奧古塔夫II

“十六世紀是歐洲軍事史上最無趣的一個階段”,查理斯•奧曼爵士在1937年如此寫道,當時並沒有人膽敢反對他的見解。然而,今天幾乎沒有歷史學家會贊同他的斷言。近代早期已被視為是一個在戰爭和軍事組織方面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一個“軍事革命”的時代。歷史觀點的變化主要緣於一個人的著作:蜜雪兒•羅伯茨,他直到最近還是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歷史教授。他於1955年1月在貝爾法斯特所做的名為“軍事革命,1560-1660年”的就職演說是一份不加掩飾的聲明,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在戰爭藝術上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羅伯茨聲稱這些發展具備創造性、重要性和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大部分就職演說不論好壞都已經在歷史的毫無縫隙的網路中褪色,幾乎留不下任何痕跡,然而羅伯茨教授的就職演說依然一次又一次在教科書、專著和文章中被引用。據我所知,在他寫出這篇文章後的二十多年裡出現了許多新的歷史證據,卻從未有人對他的結論提出疑問或者以新的證據加以衡量。而這篇論文的目的就是對他的結論進行這樣的檢驗。

羅伯茨的“軍事革命”發生在1560年到1660年之間,包括四個不同的革命領域。首先出現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戰術革命”:這包括某些戰術創新,這些創新儘管顯然是次要的,卻是“真正革命性變化的效力源頭”。(他聲稱)步兵方面的主要創新是使用巨大的長槍兵方陣互相戰鬥的戰術失去主導地位,取而代之的則是由較小的、整齊的單位組成的線式陣型互相齊射,而在騎兵方面,手執馬刀,做好殺戮準備的衝鋒戰術取代了大步前進靠近敵軍,射擊,而後又大步撤退的(半旋轉)戰術。根據羅伯茨的看法,這些新的戰鬥程式有著深遠的後勤影響。它們需要具備高度訓練和紀律的部隊,需要士兵像機器上的齒輪一樣作戰,而且這些齒輪必須學會如何步調一致,如何完美地統一行動——他們甚至連穿著都要一模一樣。已經不再需要具備不凡勇氣和戰鬥技藝的個別人物。當然,這一切訓練都需要消耗金錢,又由於是政府出資讓軍隊得到他們的專業技能,因此羅伯茨聲稱在戰役結束後就解散軍隊的做法已經不再經濟了:受過訓練的士兵必須保留永久的編制。他指出,新戰術因此使得常備軍的出現變得勢不可擋,上述戰術革新的第一位先驅——因而也是最早在歐洲創建常備軍的先驅之一——是拿索的莫里斯,荷蘭共和國陸軍統帥。

“戰略革命”構成了羅伯茨論題的第二個主要階段。可以用這些新型士兵嘗試更為雄心勃勃的戰略:以幾支大軍同時行動展開戰役,尋求決定性會戰時也無需害怕毫無經驗的部隊會在恐慌中逃跑,這種做法被證明是有可能實現的。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布賴滕費爾德的勝利者和德意志的征服者確實將上述新的戰略理念付諸實踐,而根據羅伯茨的說法,他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

軍事革命理論的第三部分是1560到1660年間“歐洲戰爭規模的驚人增長”。羅伯茨指出,新戰略的成功執行需要更多的部隊:根據複雜計畫同時行動的五支軍隊所形成的整體所需要的人數遠多於舊時的一支孤單軍隊。第四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是,軍隊數量上的巨額增長大大加劇了戰爭對社會的影響。戰爭的破壞力和經濟代價越來越大,擴張後的軍隊給管理帶來了愈加嚴峻的挑戰,讓戰爭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成為平民和統治者的負擔與問題。

這四個主張形成了軍事革命理論的核心。當然,軍事革命當中還有很多——軍事教育和軍事學院的發展,正面的“戰爭法”的表述,出現大量關於戰爭和戰爭研究的著述等等,但這一理論的四個必備要素是戰術、戰略、軍隊規模和總體影響。這些主張在近來的研究中得到過任何修正嗎?
25   L A T E S T    R E P L I E S    (Newest First)
dasha Posted - 11/12/2013 : 09:33:20
義大利戰爭的拿破崙與13世紀的蒙古軍隊,都是部隊的機動性與獨立性高於敵手的部隊,然後火鳳燎原郭嘉第一次出擊的黑暗兵法"天時地利人和",燒殺劫掠讓大家集中在少數要塞耗糧,就是史實上拿破崙與蒙古的做法.而因為拿破崙與蒙古軍的機動性高,燒殺範圍大,不管是統治者仁慈,還是要塞被塞滿,結論都一樣.
1804~05年大陸軍則是從萊茵河全線分好幾隊進軍,然後集結,沒有那麼多要塞擋住法軍,變成不知道法軍重心在哪的奧地利自己慌,自己暴露出重心讓法軍集結打擊.說來這是他元帥制的成效.
helldog Posted - 11/11/2013 : 10:30:12
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攻方照樣可以透過打擊對方重心逼迫守方進行決戰,例如蒙古人到處燒殺打搶,逼匈牙利國王離開布達佩斯進行決戰。況且在古代,所謂的重心多半有要塞或城池保護或重兵把守,除非你有妙計,不然要拿下它還是要進行硬攻。所以我還是搞不清楚拿破崙相比於古代人,讓要塞弱化有何妙招?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dasha Posted - 11/11/2013 : 09:19:32
要塞能收容的兵力還是有限度,拿破侖戰爭後期大家兵力都大了以後,設想裝一兩萬人的舊要塞塞大軍,會很快就瀕臨飢餓,這就要等新建的大要塞的出現.
還有一個,就是克勞塞維茲說的重心,這個重心可以是比較實質的沙皇或奧皇本人,又或是維也納這種城市,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事情,如俄羅斯大臣與軍方低層對軍方高層居然不抵抗拿破侖大軍而只是堅壁清野感到不滿,從政治上壓迫會戰.其實漫畫中意大利戰爭時,對拿破侖這套的描寫就不錯,拿破侖一進軍就是先搶掠,逼敵人要野戰,接著敵人打不過就只好投降付款,避免拿破崙繼續搶.
重心永遠是在心理層面,只是一般人類都不會鳳凰幻魔拳,只能透過打擊實際物理層面加上政治運作,去打擊心理層面.如果心理層面與物理層面重疊那就方便,否則就很難搞......
helldog Posted - 11/11/2013 : 00:40:39
所以照慎大講的,拿破崙讓要塞無力化的辦法還是靠就地徵發嘛,就地徵發讓老拿走到哪吃到哪,脫離四輪馬車與倉庫的限制。不過意大利時期老拿的兵力不多,如果當軍隊動則10萬20萬時,老拿如何弱化要塞的效果?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慎.中野 Posted - 11/09/2013 : 07:45:37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su37

拿破崙重視野戰與讓要塞無力化的部分,有什麼具體事跡可供參考嗎?比如說某場戰爭或是某個戰略構想等?



你可以看漫畫《拿破崙-獅子的時代》7-10集的義大利戰役篇,雖然翻譯很爛但一方面有漫畫一方面有文字解說,應該可以了解大概。

具體來說拿破崙在義大利戰役對抗奧地利軍跟薩丁尼亞軍使用的手法是這樣的:

拿破崙先集中兵力跟他慣用的高速行軍強迫敵軍進入野戰,在野戰中擊敗薩丁尼亞軍,缺乏補給的法軍沿路掠奪,全軍向薩丁尼亞首都推進,拿破崙藉此聲勢強迫驚恐的薩丁尼亞政府和談(這方面他是直接繞過法國政府獨斷談判的)。

接著拿破崙進入北部義大利進行友善的徵發補給之後,奧地利軍準備好要來逮他了。野戰超強的拿破崙打贏了,但失手讓一部份奧地利軍逃進曼多瓦要塞,但他們沒有強行攻城,而是讓少量兵力監視要塞,在野戰中接連擊退奧地利的後續援軍,最終打擊了要塞守軍的信心,逼使他們投降,所以他不用像凱薩在阿列西亞那樣進行艱困的雙重圍城戰。(其實就是圍點打援)

拿破崙讓曼多瓦要塞的守軍投降,獲得兵力補充之後北上進逼維也納。但他也沒有攻陷維也納的能耐,只是做做樣子恐嚇奧地利人跟法國和談,而他成功了。


拿破崙能這樣做有幾個原因:
第一,兵力足夠讓他分出少量兵力去監視要塞,還能去進行野戰。
第二,透過就地徵發讓他沒有補給線的困擾,能夠無視各要塞對他後方交通線的威脅,繼續往前推進,進行野戰。

拿破崙並非不重視補給,也並非總是靠就地徵發這套,事實上當他爬上高位之後是很注重補給改善補給問題,因為他很清楚補給就決定部隊的前進速度跟前進極限。但是他最注重的其實是不要讓補給問題影響他的集中兵力的行軍速度。

要塞原本的用途是佔據交通要點,讓敵軍不進攻要塞就無法推進,就算推進了也很難補給,走不遠。但是總動員的大量兵力跟強行軍弱化了要塞的效果,於是要阻止拿破崙的兵力深入國土,唯一的方法就是跟他進行野戰,而拿破崙野戰超強連戰連勝,以致於看起來勢不可擋。

野戰接連失敗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坐困圍城,但拿破崙不同於一般將領的地方在於他還會找適當的時機談判。

簡單的說就是先將你狠揍一頓之後,再笑臉跟你談條件,讓你感覺比繼續挨揍好一些,是很精明的黑道脅迫做法。



因為圍城相當麻煩,自古以來有不少高明的將領都設法將敵人的大軍騙出城進行野戰,好輕鬆一點打贏(當然是因為他們野戰超強)。但是知道打贏野戰之後要怎麼談條件的將領就不是那麼多了。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su37 Posted - 11/06/2013 : 16:49:18
拿破崙重視野戰與讓要塞無力化的部分,有什麼具體事跡可供參考嗎?比如說某場戰爭或是某個戰略構想等?

---------------------------
書買太多,看不完腳腳XD
慎.中野 Posted - 11/06/2013 : 14:23:26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慎大把帶兵的跟做政治談判的攪在一起講。武元甲是帶兵的,但制定把美法拖入戰爭泥沼,以求逼和對手的這個戰略方向也是武元甲在主持嗎?
現在不是17世紀,很難元帥與國王集於一身。



這不能否認裡頭有政治宣傳的嫌疑,但我讀到的資料是越南共產黨搞獨立「藉由殺傷兵力的政治效果來將入侵者趕走」的戰略方針,是在越南共產黨成立的最初期,就由創黨元老的胡志明跟武元甲等人確立了。

這在已經絕版很難找的書《勝利:不惜一切代價——二十世紀軍事奇才武元甲傳(Victory At Any Cost :The Genius of Viet Nam’s Gen. Vo Nguyen Giap)》中是這麼寫的。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92816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dasha Posted - 11/06/2013 : 10:24:35
早期學者對於西歐以外的戰爭了解不多,同時要去實地研究也有困難,而翻書這件事情既有語文障礙又有心理優越性障礙,省掉了東亞中東一堆事件,看到的16世紀歐洲(1500-1600)自己就只是西班牙大方陣活躍,如果又認為這只是希臘羅馬傳統的復活,那......
1560-1660來說,戰爭對社會與政府組織的影響,比戰爭本身還要精采,這才是重點.歐洲的常備軍能一直增大,導致超越其他中古大帝國,這段時間戰爭帶來的政府組織與財政組織改革,是個關鍵,而這是比較晚的歷史學者才會進入的領域.
helldog Posted - 11/06/2013 : 06:54:32
慎大把帶兵的跟做政治談判的攪在一起講。武元甲是帶兵的,但制定把美法拖入戰爭泥沼,以求逼和對手的這個戰略方向也是武元甲在主持嗎?
現在不是17世紀,很難元帥與國王集於一身。
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frm=1&source=web&cd=37&cad=rja&ved=0CFMQFjAGOB4&url=http%3A%2F%2Ftaoduanfang.i.sohu.com%2Fblog%2Fview%2F280895202.htm&ei=8Hd5UuDgAYenkQXImoHgCA&usg=AFQjCNHHhLhScGGR876u_aEHbvCy9WaWsA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慎.中野 Posted - 11/05/2013 : 21:02:52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1683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與土耳其人的對決一書中也提到,一場會戰無法決定什麼,只有攻城戰才能真正的控制這塊區域。這也是1683年奧圖曼蘇丹決定來場大的,希望能一口氣解決一切,如同帕克在此論文所提到的。



1700年代的戰爭這也是常態。

稍微懂點戰史的人應該都聽過普魯士的小腓,肥特烈大王。大家都聽過他的羅森巴哈跟魯騰會戰,可是他就算漂亮打贏這兩場野戰,因為敵方繼續生兵出來跟他打,這兩場勝仗也不具決定性,他之後還一直接連東逃西躲了好幾年才在七年戰爭中活命。


但這反而說明現代德國式針對兵力的殲滅戰理論的起源,《戰爭論》的主角拿破崙.波拿巴是個奇人。因為他能將歐洲境內的諸多要塞無力化而靠野戰決定戰爭勝負。

七年戰爭中明明大部分時間都瀕臨死亡邊緣的腓特烈大王之所以受到推崇,也是因為拿破崙推崇他的野戰的緣故。

拿破崙時代的要塞並沒有比較好打,拿破崙本人也曾經久攻要塞不下。但是他懂得利用殲滅敵人兵力產生的政治恐嚇效果讓敵國屈服。當然總動員產生的大量餓鬼般雜兵在自國境內如阿提拉的手下般肆虐的恐怖效果也是原因之一。比起這樣當然大家都願意和談。

總而言之拿破崙讓野戰的決定性復活,這就連漢尼拔也辦不到。當然羅馬人可能比英國人還不容易屈服於這種政治恐嚇也是原因。

而且其實拿破崙也沒有完全靠野戰得到完全決定性成功啦,因為一度被他擊敗的對手最後還是重新復活生兵出來跟他打,他最後也打輸了。


但是拿破崙至少證明一件事,就是野戰也可以有決定性,但要靠大獲全勝之後的心理恐怖效果,追求有利的和談。否則最後還是要攻佔土地進行耗時耗力的永久佔領,以防止對方繼續生兵出來跟你打。

因為反游擊戰的重點之一在永久拔掉對手生兵的基地,事實上在「摧毀敵軍基地」這點上頭,攻城戰跟反游擊戰的理論有相通部分。只是游擊隊的基地往往還會流動。

現代的美國人雖然野戰超強,也沒有真正參透這一點。如果不想耗費鉅資跟死傷來永久拔掉對手的基地,那野戰獲勝之後早早追求有利和談會好得多。

二戰的日本人跟德國人最後打輸,也可說都是繼承拿破崙起源的《戰爭論》思想重視野戰,但沒有參透如何用野戰結束戰爭,所導致的後果。



研究拿破崙的《戰爭論》作者克勞塞維茨本人其實發現了這個問題,但他還來不及把書改完就死了。後人看了他留下的半套武功秘笈,走火入魔。

現代真正參透用殲滅戰的政治心理效果讓戰爭獲勝的名將,是另一個研究拿破崙的人,越南的武元甲。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慎.中野 Posted - 11/05/2013 : 19:40:16
關於歐洲的常備軍其實除了西班牙人之外,歐洲歷史上還有一個更早的失敗嘗試。

匈牙利王匈雅提.馬加什一世(1443年2月23日-1490年4月6日)的黑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ack_Army_of_Hungary

馬加什一世花了大錢建立這支軍隊,而且它也的確有效。但是一如西班牙方陣大軍因為缺錢而崩潰,當馬加什一世過世之後,繼任者無權也無錢維持這支軍隊,於是它就解散了。

雖然荷蘭人隨著戰爭需求跟財政改善有增加軍隊人數,但是合理主義者的毛里斯兄可能是當時的歐洲第一個正確了解到常備軍規模跟政府財政關係的人,所以他知道要怎麼裁軍跟限制軍隊規模。



歐洲歷史上若干更小規模的常備軍其實也是存在的,像是在維京人入侵的北歐跟英格蘭,有一種叫做哈斯格爾(Housecarl)的制度,就是由貴族首領自己付錢維持的近衛隊,在作戰時候是首領的最重要戰力。跟後來中東北非的馬穆魯克(Mamluk)制度也是由首領自己購買奴隸培養忠心的手下相當類似。只是哈斯格爾制度的上下關係沒有馬穆魯克那麼重。但這些近衛隊的規模並不大,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

在中央集權較發達的鄂圖曼土耳其,改宗兵制度(Janissary)也是一種比毛里斯兄還有西班牙人更早的常備職業軍隊。


常備近衛隊制度跟常備職業軍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舊老大死了不見得會聽新老大的話,甚至要決定誰是新老大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職業常備軍不只花錢,不聽話還會搞政變。一如當年羅馬帝國的皇帝近衛隊就搞軍人叛亂一樣,改宗兵後來也是搞叛亂。改宗兵最後也是砍掉重練一支新軍隊。

中國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起源也是因為舊老大死了,底下的幹部就內鬥。


一個有趣的案例是在同一時代的英國清教徒革命。奧立佛.克倫威爾建立的常備軍「新模範軍(New Model Army)」是其軍事獨裁的核心,但是在克倫威爾死後的王政復古倒是也很聽話的解散,沒有做亂,相當有意思。甚至還有轉投王黨派的部隊。

英國陸軍最古老的步兵團「Coldstream Guards」就是起源於新模範軍的其中一個單位。查爾斯二世(Charles II)即位的時候部隊長就是轉為支持王黨。



雖然常備軍花錢而且不聽話又很危險,但是搞奪權的人自古以來常要培養自己的忠心戰力才安心。國軍跟解放軍這兩支黨軍其實跟納粹黨武裝SS,跟克倫威爾的新模範軍都可說系出同源。現在這類軍隊中最有名的可能是伊朗的革命衛隊。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慎.中野 Posted - 11/05/2013 : 13:17:44
有人用一個就叫「Timeline」的製作時間表的免費軟體,製作了AD1600前後的戰爭大事紀跟重要指導者生存年代的年表。



www.thetimelineproj.sourceforge.net
這軟體不錯,功能齊全,蠻好用的。

發生這麼多大事我不懂為什麼1930年代的學者會覺得這時代很無聊。XD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dasha Posted - 10/23/2013 : 10:24:09
鄂圖曼的問題是大軍是多種族軍隊,指揮調度單單語文就是難題,就算將軍反應靈活,受命部隊聽不聽得懂或看不看得懂命令就是大問題,更何況他們搞不好還是部族首長自己帶兵,不想鳥你低一階的將軍,一切照戰前協議決定.
歐洲軍隊有時多國聯軍也會發生這個問題,自己亂衝或自己逃跑,但鄂圖曼卻是看似單國的多國聯軍......
helldog Posted - 10/23/2013 : 08:08:31
圖解軍事史也提到此現像,更少的Piker如何保護更多的火槍兵?此一問題一直困擾歐洲軍事家們,直到刺刀出現。

1683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與土耳其人的對決一書中也提到,一場會戰無法決定什麼,只有攻城戰才能真正的控制這塊區域。這也是1683年奧圖曼蘇丹決定來場大的,希望能一口氣解決一切,如同帕克在此論文所提到的。

看了此書不得不承認dasha兄所講的,17世紀的奧圖曼還是個可怕的存在,跺跺腳足以讓歐洲振動。奧圖曼近衛軍的兵貴神速、士氣、不怕死、肉搏衝鋒、善戰與更好的個人戰技一直讓歐洲將軍很頭疼,當然奧圖曼也比當時歐洲軍隊有更好的後勤與龐大數量。(裡面提到要阻止奧圖曼的衝鋒,往往需要更多的火槍手,而不是靠呆板的長矛方陣。)

歐洲軍隊的優勢是紀律與軍隊組織,相對的單兵戰技簡直無法跟近衛軍比。相較於奧圖曼的戰術呆板(作者偏見??),事先制定好一套戰術就死用到底直到撞的頭破血流,才會換其他戰術,不會依情況改變。軍士官階級的出現與軍隊架構讓歐洲指揮官能實施更複雜的戰術行動與隨機應變??

在軍事科技方面,歐洲更先進些,不過差異不大,奧圖曼也有大量的火槍、火砲,奧圖曼近衛火槍兵射擊更精準,火槍也更重威力也更大些。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dasha Posted - 10/22/2013 : 22:49:07
這次去日本又買了幾本書,有4本是英文翻譯的,但是英文原書標題要翻好幾頁才看得到,書店中翻10頁都沒看到,想說英文版可能難找,就買了日文版,等這幾天看到英文書名才開始後悔......
其中相當於"Fighting Techniques of the Early Modern World"這本就提到helldog兄提到的法國與英荷的差異,其實這段有點超過這篇討論的範圍......基本上,15世紀的瑞士方陣還沒有火槍,16世紀的德國方陣開始納入火槍,16世紀中後期的西班牙方陣火槍與長矛兵比例,編制上大概是長矛5對火槍1,不過那時代的編制與實際的差異比較大,有些大方陣實際人數只有一半,火槍兵倒是一個也不敢少,火槍與長矛比就升到1比2.5.等到17世紀初古斯塔夫時,火槍兵已經略多於長矛兵,不過有些火槍兵被拉去當散兵或騎兵隊的火力支援,步兵陣中火槍與長矛原則上還是1:1,火槍投射而長矛保護.當時火槍的原則,就是齊射,1排齊射2排裝填還是3排通通齊射,看你.
但17世紀中後期,火槍兵比例大幅上升,長矛與火槍在法國變1:4,問題就大了,1排矛兵怎麼保護4排槍兵?4排槍兵又不可能同時發射,同時投射火力減弱,法國人的做法是首排槍兵先前走3步開槍,然後趴倒,等後面的依次前進,這套後來沿用到刺刀出現不需要槍兵為止.
不過刺刀出現同時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火繩槍變燧發槍,再裝填44個步驟減為26個步驟,射得快了,部隊厚度更薄也可以靠火力去擋住騎兵了,不用再5~6排而只要3排,但步驟少了就變成整排一起協調開火難了,或者說整排一起協調開火反而會拖慢再發射速度,因此,英荷就拆成每個班射,不再用古斯塔夫以前那種整排齊射.英荷這個戰術比法國那個橫排戰術稍微晚一點出現,法國還要整排射實際上是戰術稍有過時之故.
helldog Posted - 10/13/2013 : 21:44:38
因為慎大你這個是17世紀火槍與長矛時代的莫里斯-向後轉開火戰術,我那個是18世紀刺刀時代,已經又不一樣了。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慎.中野 Posted - 10/13/2013 : 05:01:31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helldog
舉例來說,在排槍與刺刀時代,英荷體系是這樣的排法
AAABBBCCC
AAABBBCCC
AAABBBCCC
ABC三排都排成3列,每一列有18個排。開火時是A排的三列集體開火再輪到B排再到C排。



之前漏了這點,這說法其實跟我所知的有點出入。
荷蘭式大隊的三段射擊是一種叫「背面行進」的戰術。
按照順序是這樣的:


A1A1A1 B1B1B1 C1C1C1
A2A2A2 B2B2B2 C2C2C2
A3A3A3 B3B3B3 C3C3C3
三個組別當中要留能讓一個武裝士兵通過的空隙。

1.
A1A1A1 B1B1B1 C1C1C1開火。

vvvvvv vvvvvvv vvvvvv
A1A1A1 B1B1B1 C1C1C1
A2A2A2 B2B2B2 C2C2C2
A3A3A3 B3B3B3 C3C3C3


2.
A1A1A1 B1B1B1 C1C1C1作逆時針旋轉向後行進。
A2A2A2 B2B2B2 C2C2C2同時補上。
A3A3A3 B3B3B3 C3C3C3同時補上。

┌A2A2A2┌B2B2B2┌C2C2C2
│A3A3A3│B3B3B3│C3C3C3
>A1A1A1 >B1B1B1 >C1C1C1


3.
A2A2A2 B2B2B2 C2C2C2開火。

vvvvvv vvvvvvv vvvvvv
A2A2A2 B2B2B2 C2C2C2
A3A3A3 B3B3B3 C3C3C3
A1A1A1 B1B1B1 C1C1C1


4.
Loop.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helldog Posted - 10/10/2013 : 23:43:15
大家都知道軍隊有軍令與軍政的分別,莫里斯一個營有10個連,但連沒有獨立作戰過,指揮的最小單位是營,與其說連是作戰單位,還不如說是為了軍政管理方便而成立的組織單位。
如同鄭成功軍的編制是提督、鎮、協、領、班。一個鎮有1200~2500人,每鎮有六協。協底下有10個領,領底下有10個班,但領與班沒有獨立作戰過,作戰最小單位是協。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慎.中野 Posted - 10/10/2013 : 11:17:03
說起來毛里斯兄還有一個偉大創舉是他常態化了Battalion。
再此之前一般來說軍隊最基本的編制如果有常態化,最多還是十進位制,十人隊、百人隊、千人隊。

Battalion的五百人前後編制可以說增加了靈活性,部隊的小型化散兵化需要更高的偕同練度、指揮官自主度、跟通訊機制才能發揮效果,但是以軍事史來看,小型化跟散兵化在部隊營運成本跟戰術運用上都更加有利,可以用較少的人數發揮較大戰果。

用RTS術語來說就是微操作(Micromanagement)操作困難度高但是單位戰力強。

但是現實戰爭跟RTS不一樣的一點就是小部隊指揮官會自主指揮,部隊自動化*1的結果可以減少很多散兵化的指揮困難。但是想要如此就要有很多優秀的中下級指揮官。否則部隊自動化的結果可能是直接潰逃,在《臨陣當先論步兵》一書中就有探討散兵化雖然有戰術優勢,但是散兵化也會增加士兵的恐懼心理。

*1:說起來因為基礎訓練還是要先學會服從上級,我在新兵訓練時如果菜兵亂動就會被罵說「你是怎樣?自動化啊!」。


----
「我乃是根據個人一向仰賴的研究方法而得出結論。我的方法就是:道聽途說加上斷章取義,然後歸納推理,最後忘掉訊息來源,開始強詞奪理,堅持我所言就是既定事實。」
史考特.亞當斯,《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
dasha Posted - 10/06/2013 : 08:26:50
定位開火的問題要同時看行軍轉列陣的過程.16世紀後期的西班牙大方陣優點之一,在於行軍轉換比當時其它幾種要簡單些,雖然比後來的英荷還是差很多......
又,講通史的只會講重點,就像20世紀的戰術演變,西元23世紀以後寫,大概就是德國直接跳到美國,給你提蘇聯的算是字比較多的;可是我們還在這時代,我們很清楚不要說英國法國日本也有自己的一套,在1910~1960年之間的變化那才精彩,可以寫出10種以上的體系,而且會互相影響......
helldog Posted - 10/04/2013 : 11:49:05
別那樣執者於大方陣,大方陣本來就是一種很普通的陣型。例如中世紀的歐洲,元帥或國王們常把軍隊排成左中右三個方陣。中世紀常用的盾牆陣,隊伍本身也要排成方陣才有作用。

盾牆陣



沿續上面的話題,我想法國人追求整列的齊射是為了求得瞬間火力的最大化吧。但缺點就是隊伍要很整齊,
整列人全部就定位後才能開火。而英荷體制是以排為單位,行進間可以隨時停下來開火,不用等18個排的正面全部到齊吧。

裝神弄鬼一整天,
撒潑噴糞最愛現,
肚中墨汁無半罐,
媽寶地狗是半仙。
LUMBER Posted - 10/02/2013 : 16:12:01
大型方陣那樣算是容易控制人數多的部隊吧?因為動作簡單,訓練較少的士兵可能容易上手.
奧地利直到大革命那時都是大方陣.但是當時方陣已經不見得是方的,只有正面是維持廣大的正面,後面的往中央漸縮.
英荷體系盡量擠出最大的正面火力.平時維持一定程度的正規軍可以適用,但可能對即時徵來的士兵,似乎會有困難.
dasha Posted - 10/02/2013 : 11:57:13
與其說是優缺點,不如問是怎麼演化來的吧?後來法國在18世紀前半還有過奇怪的戰術隊形錯誤,雖然那個錯誤反倒帶來了大革命戰爭的最佳隊形......
BlueWhaleMoon Posted - 10/02/2013 : 11:25:31
看不太出來法國體系優點在哪裡...是說同一排是同一個單位比較容易有同樣的"練度"?
dasha Posted - 10/02/2013 : 11:04:38
日耳曼模式指的恐怕是義大利戰爭之前,馬克西米連設計的方陣吧?那時法國找西班牙傭兵來,被皇帝軍在義大利打敗後,學習後走向各自發展.日爾曼方陣自己後來也有自己的發展,不過日爾曼給30年戰爭搞爛,沒有人力與經濟力發展下去.

MDC第二論壇 © 2000-2002 Snitz Communications Go To Top Of Page
Powered By: Snitz Forums 2000 Version 3.4.04